大王白佛言。

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

云何為四。謂

粗摶食

細觸食

意思食

識食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

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答曰。

不也世尊。

復問。

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凡食摶食。當如是觀。

如是觀者。摶食斷知。

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

五欲功德貪愛斷者 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

有一結系故。則還生此世。

云何比丘。觀察觸食

譬如有牛生剝其皮 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

若依於地。地蟲所食。 若依於水。水蟲所食。 若依空中。飛蟲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

如是觀者。觸食斷知。

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

三受斷者 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 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

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作是思惟。常生思願。舍遠而去。

觀意思食。亦復如是。

如是觀者。意思食斷。

意思食斷者。三愛則斷。

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

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廣說。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

觀察識食。亦復如是。

如是觀者。識食斷知。

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

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謝朋友邀請。

根據楞伽經的白話文:佛說:不可因幻相有種種,諸法有種種,而說一切法如幻,而應以一切法當體不實,速起速滅,如電如光,所以說一切法如幻。大慧,譬如電光,一閃即逝,世間所見一切諸法,也是這樣,本都是自心虛分別所見,而愚夫起自、共相執著,虛妄計著各種色相。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諸法如幻並非一無所有,也並不是實有諸法;  諸法如電如光無自體性,所以說一切法如幻。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謂的虛幻,不是因為虛幻是絕對的,而是一切法就像虛幻一樣。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通過佛法通過實證層面發現:任何一種觀察到的現象(身,意識和環境)在細微層面上只是出現的那刻就已經消失(即生即滅),被其他現象所代替,而這個所謂的其他現象也是出現的那刻就已經消失。這恰恰和所謂現代物理的粒子不確定性很符合。

以此類推,所以,細微層面上,沒有任何一種現象可以延續片刻(因為出現那刻就已經消失)所以,楞伽經說了以上這句話:法有種種,而說一切法如幻,而應以一切法當體不實,速起速滅(即上面所說的出現即消失),如電如光。而同時禪宗後期推崇的金剛經,也有類似的話,即那句著名的一切有為法,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這兩句依然在說我說的那個一切現象從自身上來說,出現那刻就已經消失),應作如是觀。

也因為如此,所以,人所謂的各種現象的穩定或延續性,只是建立在一種很想當然的的粗糙判斷(把各種即生即滅的現象群的痕迹當成一個現象去判斷),人所謂的各種現象的相同或不同,也是建立在一種很想當然的粗糙判斷,因為從細微處或更說更嚴謹的判斷,沒有一刻現象會是相同或延續的。而這種想當然的粗糙判斷,在楞伽經中就是這種評價:而愚夫起自、共相執著,虛妄計著各種色相。

而你所說的重量感覺就是這樣一種粗糙判斷,不然,從細微的層面,你會覺知到你感覺到的所謂重量其實是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進行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你的心念波動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如果你的心念波動和通常狀態下不一致,那麼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幾乎沒有重量,這是在修定中會有的一種體驗。

而且從粗糙層面全面分析,也會發現這種現象片刻不穩定,只是在細微層面一起消失和出現的表現:所謂的時空環境本身是無法讓自身特定具體化的,所以,具體化的時空環境和具體化的感知系統總是聯繫在一起,如果其中一個完全消失了,那麼剩下的就只能是個什麼都無法具體描述的抽象物,也就再也無法再次具體化了。比如:不同的生命感知到的世界可是不同的。不同的生命的時空感也是不同的。你覺得烏龜是會覺得自己活得年紀很長嗎?還是細菌會覺得自己活得很短?那都是把人的壽命作為參照物的,沒有參照物,何來長短?所以,不同的生命視角,時空感會一樣嗎?具體的時間長短,具體的世界樣子,都是在具體形式的感知系統下才能成立,不然根本就不成立,剩下的只有一個抽象體而已,也就是一個具體了,其他的才能具體,不然都只是抽象的存在罷了。

而之所以生命的感知系統和時空感在粗糙層面會有這種變化性,根本上就是因為在細微層面上,現象從來就不穩定沒有任何自身的延續性可言。也就是佛法所說的那樣。

以上這些可以自己現在開始去印證:

請去細細體會你認知到的各種事物的變化,和你的感覺器官,和此時的思維波動(或說神經波動)直接的內部聯繫。比如在你看到這堆文字時,是否去體會過這堆文字其實在隨著你的視神經的波動,在微妙的各種變化呢?這種波動,也是思維波動,是深層次的,如果能將這種微妙變化體會的越來越清楚,那麼就會越來越能接近那個每一縷神經波動的間隙,也就可以從間隙里窺見到那個神經波動未產生時當下本身。而要做到這點需要講自己的注意力足夠集中,也就是不受那些淺層思維的影響,讓淺層思維暫時平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到,這就是所謂的入定。而體會這種變化,就是修習觀照。

這裡說的只是視覺,還有其他四種感覺,都是屬於同樣的,氣味的微妙變化,觸感的微妙變化,味道的微妙變化,聲音的微妙變化,細細的集中注意力體會,就會明白所謂認知到那個事物,畢竟那個事物的呈現都是和你的各種神經波動相連的,所以當然從來都不穩定,只是自己沒有去細細體會,誤以為那是穩定不變的。而說到這些事物,如果體會的對象是所謂的身體和樣貌呢?比如,通過觸感體會身體的各種觸感,包括皮膚的各種變化,包括內臟器官的各種變化,體會的更細,甚至可以體會到血液的流動,呼吸的變化,比如怎樣從身外進入的身體內,又是在怎樣在身體中遊走,出了體外的。

再比如,他人的樣貌,猶如這堆文字那樣是怎樣在微妙變化的,體會的越來越清楚,自己和他人就會越來越有波動感,變的像像素那樣,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分散各種變化的信息,就會越來越明白什麼叫如夢如幻,如露如電。這也就是看山不是山,因為眼前的山已經是分散波動著的一堆信息,自然不再是自己沒有注意前的所謂一座整體的山。也就是紅塵的確可以看「破」,而且這裡的看就是看這種感覺,而不是什麼形容某種思想境界而已。而此時此刻,你還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是需要保護的嗎?畢竟這個身體無時無刻都在這樣隨著一縷縷思維波動而變化啊,是離散的,需要保護什麼呢?你就會發現一切(包括你認為的那個自己在內)不過是感知到的各種信息,並沒有任何堅定的實體在那。


我做過那種很清楚清晰的夢,而且夢裡也知道我這是在夢裡。

我在一個亭子里,摸著灰色的硬硬的石頭柱子,柱子上面還刻了字(對聯),字是凹刻的,塗了紅色的漆,

然後我夢中就很感慨:我知道這是做夢,可是我手按在石柱子上,就是按不動!(手穿不過柱子)使勁拍一下,手掌還有點痛,不敢再使勁了。在這個夢中,石柱子就是那麼真實的存在的。

然後還起了些風,臉感覺到風刮過,亭子旁邊的樹葉還搖晃著,感覺太真實了。

醒了,真的什麼也沒有! 夢裡的空間、時間,景物,我,我的手,原來全是不存在的。

現在的地球人生,是更結實的夢。

為何有重量感,空間感,色彩感,得問那做夢的心。


個人觀點:

佛教定義的真實存在,是必須不依賴於外界條件的絕對存在。如果在某些條件下才能存在或者是某種屬性,則屬於緣起的存在不能稱為「真實存在」。

我們所謂的「重量感覺」,是質量在不同重力環境下受到的重力被身體感受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感覺。同樣的質量在地球、在月球、在黑洞,其受到的重力是不同的,重量感覺也是不同的。可見「重量感覺」是依存一定條件才能存在,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所以「重量感覺」不是真實存在。

其他的事物可以類推。


跳出六道輪迴就知道是一場夢。置身其中的時候都感覺無比真實。物質由分子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和電子都極度極度小,所以原子的大部分空間是空心的。然後原子核由夸克、再由量子組成,所有的物質本身是能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只有能控制這些能量的,才能控制物質,才能打破這些物質虛偽的面紗。當這些能量消散,所有物質都恢復到量子的本來面貌。

再從輪迴的角度,當我死後,這一生的所有東西都帶不走。新投胎後,什麼都不記得。所以前世都是夢一樣,生生世世輪迴不息。那麼每一世都是夢一場: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學佛的目標除了滅生死斷輪迴、永遠解脫以外;學佛最終目的是為了成佛,屆時才能將自身的量子信息場和宇宙量子信息場聯通,沒有障礙,能知萬法,所有宇宙一切信息都能知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那是宇宙最高的生命形態。而不僅僅是阿羅漢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物質是可以改變的,神通也是存在的。證悟空性,明心見性後才能得大神通大自在。但是現在的娑婆世界的人面臨物質誘惑太多、煩惱太多、妄念太多、執著太多、業障太多,很難靠自身修行成就。

以下是《心經》白話文解釋,希望對諸位能了悟空性、明心見性有所啟發。(何其自性,不生不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觀自在菩薩修習般若功夫,功行已達深久而純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鏡,無一物不盡顯其中;其智光猶如太陽,無一物不能盡照。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五蘊,亦即作為物質的色境、隨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內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針對世間所有萬物的認知活動和觀念,在般若智慧的觀照之下,無不顯現本有的空相。由於相空,從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於除去了妄念,從而不生煩惱,不起業惑,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災難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啊! 那作為物質界的色本來就與空沒有什麼區別,那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麼不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其實,從現象反映本質的角度看,色就是空;從本質依託現象的角度看,空則就是色。(色指色身、形貌;亦或指物質、表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進而可以說,五蘊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同那作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這種關係。正所謂「五蘊皆空」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這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皆稱為諸法。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空相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既沒有垢染,也沒有清凈;既不能有所增長,也不能有所減損。

【是故,空中無色,】

空是從無始以來便無動作、無變異、無生滅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時間序列上無從加以分辨區別的。所以我說,從根本上看,這個空之中並沒有物質之色,

【無受、想、行、識;】

並沒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也沒有作為認知活動依據的六種感官,即沒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知覺;

【無色、聲、香、味、觸、法;】

也不存在那作為六種認識感官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形象、聲音、氣味、滋味、軟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為思想對象的一切事物;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也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官能的根器;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對象的塵境;也沒有作為認知所得的六種意識。這便是從眼界開始數下去,直到意識界才結束的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空」中不僅沒有十八界,也沒有十二因緣;即沒有從無明開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沒有超越生死的老死盡這一最終環節;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不僅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認識人生本質、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聖諦,也即沒有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的聖教實踐過程;沒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沒有憑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東西。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由於並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對象真理,所以菩薩修行就要實證這一無所得的境地,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法門的本意。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

因為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無所不了,所以心中任運自在,不再有牽掛滯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懼,遠遠地離棄了關於一切事物的顛倒想,離棄了關於眾生所處境地的幻想,達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為依止了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據此才說,般若波羅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議的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無明障礙的光明之師,是無以倫比的至尊至上的總持法門,它能解除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它與作為一切諸法的真實而不虛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沒有分別的。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所以,在這裡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生死的總持法門,也就是宣說如下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觀自在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凈。於是自覺而覺地,度化眾生脫離苦海,同登覺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事物。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感受、動機、判斷的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常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滅失,即無所謂污染,也便無所謂清凈,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所以觀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有感覺、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沒有"六根","六境","六識",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涅槃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麼也不會得到。修行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由於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痴迷的慾望。因此而最終達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達彼岸,證得無上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所以,於是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咒,咒說: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訶。

宇宙的起源,和「我」的起源

自性本有,這個沒什麼好說的,本來就有,給他起名叫第八識阿賴耶識。在這個第八識當中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叫佛,也是給他這麼起名的,名相本空,不是要說的重點。這個第八識里突然 出現了一個妄想,對於第一個產生的妄想,得先說明兩點,第一, 原因,這是為什麼呢?沒有原因,《楞嚴經》里說了,就那麼忽然出 現了。第二,這個妄想可數不可數?這個問題很重要,延伸到後 面的漸悟頓悟。答案是,這個妄想是可以數的。我們看佛經,凡是可數的但數量太多無法計算的叫無量,凡是不可數的就是一種存在狀態的,叫無盡。佛經里唯有虛空用無盡形容,叫無盡虛空。 虛空就是一種空間的存在方式,沒有一個虛空兩個虛空,其他一 切統統稱為無量,都是可數的。當第八識里產生第一個妄想的時 候叫菩薩,這一個妄想消失了,那就是佛。一個妄想變兩個妄想, 兩個變三個,三個變四個,越來越多,菩薩有十一種妄想。發展 出十一種妄想後,又出現了新的認識,發現這個妄想和那個妄想不同啊,這叫分別心,叫第七識末那識。有了這個分別心就變成 阿羅漢了。妄想繼續變多,分別心越來越重,阿羅漢有 9 種分別 心,我就講其中幾個。9 種分別心中有一個分別心叫先後分別, 認為先打了這個妄想,再打了那個妄想,如此分出先後,就出現了時間先後觀念,時間就是從先後分別來的。還有一種叫你 我分別,認為這個妄想是我的,那個妄想不是我的,就出現了對別人的認識。還有一種叫眾生分別,把不是我的妄想再分成很多 個,個個都不一樣,從此有了無量眾生。其他 6 種分別心說了也不好理解,這裡不提。那分別心發展到 9 種之後又開始出現新的 認識,就是第六識執著心了,這一執著就變成凡夫進入輪迴了。 那總結一下,第八識中什麼都沒有叫佛,第八識中有妄想叫菩薩, 菩薩又有了第七識分別心叫羅漢,羅漢又有了第六識執著叫凡 夫。咱們重點就講凡夫的執著都是什麼。 第一個出現的執著叫對妄想本身的執著。這個執著沒有具體 內容,就是打妄想,一個接著一個打,這一個一個妄想被分別心 分成一段一段,叫分段。從此有了分段生死。還有,對妄想本身 的執著怎麼理解好呢?我們打妄想都有內容,這個內容就是妄 想,妄想就是內容,可對妄想本身的執著是沒有內容的,就是打 妄想。舉例子,我有奶奶 86 歲去世。她喜歡看電視,電視一直 開著,她看著看著睡著了。別人一關電視,她就醒,說她在看, 拿過遙控器開電視,過一會兒又睡覺。等去世前 3 年起,她都分 不出各個頻道了,電視不管演什麼都行,只要開著就行,看著睡,關電視又醒,說自己看,又開電視。對奶奶來說,電視的內容不重要,只要開著就行,這叫對電視本身的執著,不是看什麼內容。 這麼解釋應該好理解吧。有了這個對妄想本身的執著,這一段一 段的妄想所形成的就是天界 28 天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顧名思義,不是想,又不是不想。怎麼理解?不想, 因為這個想是沒有內容的,所以叫不想。不是不想,想還在繼續, 所以是想,叫不是不想。話有些繞口,但 IQ 一百以上肯定能明 白。在這沒有內容的執著中產生了內容,最初的具體內容就是無, 認為啥都沒有啊,沒有自己,沒有認識的客觀對象,對無的執著 形成了無所有處天。接著出現了對自己的執著,認為有我啊,我的意識無邊大啊,這叫識無邊處天。接著出現了認識的客觀對象, 第一個認識的客觀對象就是虛空,我在哪裡啊,我在虛空里啊, 虛空無邊大,我的意識也無邊大,我無邊大的意識覆蓋了無邊大 的虛空啊,這叫空無邊處天。到這裡叫無色界 4 天,為什麼叫無色界,色指的是物質,這四天里沒有認識的客觀對象,只有虛空。 接著在這虛空里開始出現可以認識的各種東東了。先產生名字, 接著出現東西。這個東西得靠器官來認識,第一個出現的器官就 是眼睛,眼球不能自己飄在虛空吧,那個東西也不能用眼球直接 碰吧,碰壞了眼球咋辦啊,得有個保護眼球和可以用來碰東西的 軀殼吧,所以有了身體。這個東西它動啊,有震動我得感覺啊, 就有了耳朵,看了摸了聽了,還得分別的更細緻啊,要不然你不 知道這是屎還是大醬啊,所以有了鼻子。你還得把他裝自己身體裡面去啊,這樣才是你的嘛,所以就有嘴了,放進嘴了得有感覺 啊,不能吃屎和吃大醬都是一個感覺吧,所以有了舌頭了。以上 形成了色界 18 天,有物質,有肉身,稱之為色。 色界十八天的執著對象是死物,沒有生命的。那欲界六天的 執著對象便是活物,就是另一個眾生,我們美其名曰愛情。這個 愛情最初在色界十八天就有了,但只在想和看的層面上。你開始 想別人了,一個人好無聊嘛,有別人一起玩耍多好啊;單是腦子 里想不夠啊,最好能看見;光是看見了,還不夠,最好手牽手, 皮膚摩擦,表達一下愛意。接下來出大事了,單是皮膚摩擦,耳 鬢廝磨,還不夠表達愛意,真希望兩個人的身體融為一體,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有一部分眾生出現了可以進入其他眾生體內的 兇器,帶有兇器者起名為男人。有一部分眾生出現了可以接受這 個兇器進入自己體內而不死的器官,起名為女人。有了男女便形 成了欲界六天。男女之愛愈演愈烈,形成新的執著,就是淫慾。 欲界六天的各天就是根據淫慾強弱程度來分的,越往下淫慾越 重。淫慾是越來越重了,男找女,女找男,可喜歡的對方不理你 啊,這個可恨啊,這叫愛生恨,恨極生殺。我愛你,可你不愛我, 可惡,宰了你再說;宰了還不解恨,我吃你的肉,喝你的血,這 樣我倆在一起了。這叫吾愛汝,故食汝。這是佛經里的原話。這 些殺人兇徒們形成了人間。吃來吃去,也忘記了當初是因為愛才 恨,才殺才吃的。開始執著於味道了,任何東西經常吃都會變成 習氣,殺人者為了方便被自己殺害者報復,就變成畜生了。人要殺畜生,畜生還能有什麼辦法。畜生之間也有了天敵,互相吃來 吃去。下三途咱就不解釋了。到此宇宙的時間空間,生命的開始, 業力的產生,全部演繹完畢。這就是終極佛法,一切佛理都從這 里可以得到解釋。 所以佛經解釋這個世界的起源不是某個神創造,是眾生的共業一起創造的,對色、聲、香、味、觸、法的種種感覺也是由上述所生成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