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的回放,宇航員穿的宇航服為什麼給人一種非常單薄感覺,而且一別過往宇航服上那些生命維持系統複雜介面和管線?


宇航服由SpaceX設計製作,在考慮安全性的同時更注重外觀。曾負責《神奇女俠》、《復仇者聯盟》、《蝙蝠俠》等服裝設計的好萊塢服裝大師Jose Fernandez還給過外觀建議……

這是17年8月,馬斯克在instagram曝光的SpaceX艙內宇航服的首張照片,當時已完成真空試壓。

與以往印象中的傳統艙內宇航服比起來,沒有那麼「臃腫」且更富科技感……實際上……(手動狗頭)

所謂艙內宇航服,實際是在高空飛行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使用時,必須與艙內環控生保系統連接。主要作用是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小氣候環境,用於防護低壓環境對人體的危害,也可增加對高溫、低溫或有害氣體環境對人體危害的防護作用。

正常情況下,由艙內環控生保系統給宇航服提供全身通風,使宇航員處於相對舒適的環境中;當艙內失壓時,給宇航服通風的風機會自動關閉,使其處於密閉供氧狀態,應急供氧裝置通過供氧軟管將氧氣送入宇航服內增壓,一部分氧氣進入頭盔內供航天員呼吸及頭部散熱,然後由壓力調節器排出。

所以經常會看到宇航員候機時拎個手提箱……那就是臨時通風裝置,不知道這次SpaceX的兩位宇航員候機時熱不熱……不過據知友 @韓烽 講,SpaceX把相關的裝置放Model X後備箱……真的是為了形象嘔心瀝血啊……

但是比起SpaceX,我還是更喜歡波音的氣質:

原計劃比龍飛船更早載人首飛的波音,也為自己的星際客機飛船設計了新的「波音藍」艙內服

波音的這款宇航服是為CST-100載人飛船設計的,重量僅20磅(約9.kg),和傳統艙內服約30磅的重量相比,「波音藍」輕了近30%。由帶有厚厚密封拉鏈的頭盔取代了笨重的頸環連接設計……

此外,該宇航服的某些面料利用了新材料,能在讓水透過的同時依舊保持氣密性。同時,關節處多層面料的設計也讓宇航服在壓力、摺疊時能夠保持形狀。

還是私營企業比較瞭解觀眾期待,一貫的高顏值~富有科技感……但是論技術含量,還是要看艙外航天服:

NASA用於登陸火星的艙外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包含壓力服和生命維持系統兩個主要部分,是宇航員們執行太空行走或外太空登陸任務時配備的「單人航天器」。

阿爾忒彌斯計劃使用的登月服

通常壓力服包括冷卻服、上身、下身和頭盔,可以保護宇航員的身體並使其活動自如。

宇航服背面的揹包則是生命支持系統,內部的供氧裝置,維持宇航員呼吸的同時,為宇航服加壓。氧氣在揹包和壓力服之間的循環主要靠風扇驅動,宇航員們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是從揹包中排出。另外,揹包裏的調節器可確保宇航服內保持正常壓力。

當進行太空行走時,艙外服還要面對輻射,粉塵,碎片和極端溫度的變化……

NASA還曾資助麻省理工用記憶合金研製新型宇航服,這種彈性合金服裝可以根據宇航員的體型自動調整。

它可以幫助宇航員擺脫今天笨重的宇航服,以便通過探索獲得更大的機動性。

順便回顧下曾經的各式宇航服吧~(包含艙內/艙外服)


補充在前面,之前看了發射前的直播,偏巧就看到宇航員做準備工作,外接了支援設備,一個帶把手的手提箱大小的機器通過一個管子到右腿膝蓋處。和波音的一比確實差不多,只是SpaceX做了美化而已。而且這個位置帶一個管子不見得活動多方便。

網上信息不多。

這是艙內服。只是在失壓的時候保護一下宇航員。但本身不提供氣壓,最多保壓。右腿,大腿部位有個蓋板,下面是外置電源、氣壓介面。如圖,右腿有個蓋子。

從外面看,上下身間有個明顯的沒有任何束縛的衣襟,那個只是外觀如此,衣服本身為了氣密應該是連體的。顯然是服裝設計師為好看才這麼做。

新宇航服由好萊塢服裝大師Jose Fernandez給與相應的外觀建議,Jose Fernandez曾負責《神奇女俠》、《復仇者聯盟》、《蝙蝠俠》等的服裝設計。同時新宇航服兼顧了安全性以及外觀設計。

波音這次飛船失敗了,提的人就少。其實他們也設計了新的艙內服。能看出來也是各種技術應用後衣服變的更薄了,外部一樣沒啥介面,只是不像SpaceX那樣外面加蓋子遮醜。比如那個管子,和SpaceX的設計一樣是備用的,可以不接。


哇,終於有人提問啦,就我一個感覺這次宇航服最為帥氣嗎???

而且這次宇航服不僅看著帥氣單薄輕盈,內部可是黑科技滿滿,太過於細節的設計我們當然沒辦法知道了!!!只能蒐集現有的信息了,這次宇航服只會比以前的更優,不會差的!!!

來自SpaceX官網

這套宇航服可是由馬斯克主導設計,而且SpaceX在設計這套宇航服的時候可是費盡了心思,特意邀請好萊塢著名服裝設計師Jose Fernandez幫忙,他曾負責《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雷神》等超級英雄電影的服裝設計,設計風格前衛時尚。

來自網路

頭盔大部分是3D列印的,什麼抗壓,緻密都是世界一流。你別以為這就是個頭盔,裡面還有避光罩開關、通風降溫系統和通訊系統(耳機麥克風肯定是有的)。

來自網路

宇航服的黑灰色材質是諾梅克斯的芳族聚醯胺纖維製成,這種材料的優點在於高彈性、柔韌性表現極好,方便宇航員靈活行動。【諾梅克斯(Nomex),是美國杜邦公司的專利產品 ,Nomex為其商品名。】

來自360百科

來自網路

白色部分的材質,由一種叫聚四氟乙烯(特氟龍)的強化玻璃纖維製成,耐火耐高溫,抗酸抗鹼,還是一種理想的防污不粘塗層。完全不用害怕衣服變髒。

來自360百科

發現沒有,這兩種材料都是美國杜邦公司的!!!


Spacex宇航服顏值高,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是定製的。每位乘坐spacex飛船的宇航員會有自己專屬的宇航服,所以像頭盔,頸部支撐,肩部這樣的部分就可以做的非常貼身。對比一下波音的那個圖,明顯可以看到頭,頸,肩部位留的餘量很大,導致整個造型看起來一下臃腫了很多。

這種定製得益於3D列印技術的應用,成本並不高。手套的設計也是亮點,Spacex的手套直接跟袖子是一體的,還設計了收納的小口袋。而非定製的其他宇航服就必須為手套安裝可更換的介面,圓形的卡口環又是一個膨脹出來的部位。除此之外就是很多衣服的設計元素,比如正面的兩道褶,衣襟,靴子的設計。明顯讓人感覺是穿了一件「衣服」而不是一套「盔甲」。

我想SpaceX推出亞軌道航班以後,估計每個乘客都得買一件專屬的宇航服。平時保管在你上一次落地的」航站樓「裏。不會有巨大的候機廳或者行李轉盤,而是許多個由自動物流系統服務的小房間。辦理」登機手續「就是領到一個更衣室號碼,宇航服應該已經在那裡面等你。換好以後自己的衣服和隨身行李都會被帶走託運。落地以後也是反過來,先領行李再換衣服,換完就直接可以走了。


首先,在spacex之前,你所看到的宇航服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設計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服裝裁剪工藝和現在都沒法比。

中國和俄羅斯的宇航服是一樣的,這種宇航服都是標準號型,靠調節拉繩來調節袖長褲長身長,穿著像甲殼蟲似的,能好看到哪去,穿著不舒服也是肯定的。

而spacex的宇航服顯然是量身定做的,看起來比較合身。

第二,你所看到的spacex的宇航服不是工作狀態,工作狀態的宇航服是充氣的,spacex的宇航服充氣是什麼樣的還沒見過。過去的宇航服為了保證充氣以後宇航員還能靈活運動,肯定是要設計的比較寬鬆,而spacex在這方面是比較進步的,通過巧妙設計保證宇航服加壓以後伸展恰到好處,就可以做的比較貼身。

第三,設計理念變化了。我認為spacex的宇航服功能是大大簡化的,就是一個高強度加壓服。以前的宇航服可不是這樣,以前的宇航服要求飛船破損以後還能抗射線、高低溫、真空甚至微隕石。說實話這樣的設計理念有點過了,飛船如果破成那樣了你還指望能救回來?宇航服保證在失壓的情況下維持幾個小時的溫度和壓力就足夠了。

美國太空梭時代宇航服更誇張,嘀哩哐啷掛了一身東西,甚至包括救生衣和降落傘,是的你沒看錯有降落傘。美國人指望太空梭出故障的時候,宇航員可以爬出來跳傘逃生。我都不知道她胳膊腿上鼓囔囔塞的都是啥,可能是救生裝備,萬一降落的時候偏離航線落到偏遠地方,可以打野。

不過說實話救生衣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美國早期是有教訓的,差點淹死一個宇航員。不知道spacex是怎麼看這個問題。


你們分清楚艙外航天服和艙內航天服了嗎


應該是艙內服,出倉肯定不行


這是艙內服,就是應急壓力服,用途是發射返回時候防止艙內失壓的,不是艙外服那種,這個原理非常簡單:

1.正常時候與艙內連通,從艙內引風滿足呼吸和散熱需求

2.發生失壓時隨壓力降低閥門逐漸關閉,變為獨立環境,逐漸開始供氧

一般而言管路就兩根,通風和供氧,也不回收,都通過泄壓閥放到艙裏(應急時間很短,不需要回收),電纜的話就醫學檢測電纜通信電纜等等,不需要複雜功能


艙內服啊,看起來沒那麼笨重,不知道回不回公佈穿脫視頻,估計也是很重的。


顏值即正義,且行且珍惜吧。


兩位宇航員身穿的太空服是由SpaceX公司和NASA合作研發的,為了讓合身連體式太空服與太空艙(不同於以往載人艙內布滿的按鈕,飛龍號的內部看起來幾乎是光潔的,光滑的白色塑料艙壁,碳纖維和Alcantara布料製成的沙發)的座椅相匹配,馬斯克還專門聘請了何塞·費爾南德斯設計師,他曾為《X戰警2》、《蝙蝠俠大戰超人》《復仇者聯盟》等英電影設計服裝。

費爾南德斯曾採訪時表示,「馬斯克希望該公司的太空服能夠脫穎而出,當人們穿上這件太空服時,他希望他們看起來比沒穿的時候更好看,就像一件燕尾服,它看起來更顯得英氣勃勃。」

馬斯克說,「我想設計的太空服希望能夠激勵孩子們成為宇航員,穿上太空服時會讓他們振作起來,每個人都應該為這是人類為人類而製造的東西而感到興奮。」

兩位宇航員身穿的太空服由黑白兩種顏色拼接而成,黑色部分由Nomex材料製作,這是一種類似凱夫拉縴維的阻燃面料,白色部分是由特氟龍材料製成的,類似於阿波羅宇航服外層材料。

NASA官方稱:「太空服大腿上的一個連接點連接著生命維持系統,包括空氣和動力連接。頭盔是使用3D列印技術定製製造的,包括集成閥、遮陽板縮回和鎖定機構,以及頭盔結構內的麥克風。」

在太空艙內我們可以到宇航員需要控制艙內觸摸大屏,對此,他們還專門為宇航員配置了能夠進行觸摸操作的手套。

馬斯克在週三嘗試發射的現場報道中說,「我個人花了很多時間在太空服上,我幾乎花了三四年的時間來設計這些既好看又實用的太空服,目標是保證使用方便、安全情況下,一定要美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