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應該如何學習,新生上課根本聽不懂嗚嗚嗚嗚嗚嗚


首先,我想說的是,新生上課聽不懂中基這件事很常見,尤其是反射弧比較長的人,或者是對於中國傳統哲學沒什麼了解的同學,更不是一般的常見,所以,請不要對中基這門課感到畏懼,當你入門以後,你就會發現這門課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

那麼這門課怎麼學習呢,說一下個人的經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請將中基上的知識點牢固地背誦下來,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正所謂基穩才能樓高,既然選擇了醫學之路,就不要選擇安逸,把它當成高考衝刺時期的那些知識點,把中基的重點牢牢掌握,這樣對於你之後學習中診,中藥,方劑,中內外婦兒,等等基礎和臨床知識都有很大幫助,它能幫助你理解接下來的一些知識點,讓你能夠對中醫的疾病認知和治療思路上起到很大的幫助。所以背誦很重要,如果覺得課本比較雜,可以找個本子,摘抄出來。

第二,背誦完,恭喜你邁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的第一步了,接下來,就是要勤加思考。考慮考慮它們的來龍去脈,這裡的思考,主要指的是兩點,第一是如何將這些知識點用到臨床上,第二是如何用這些知識去解釋新的知識點。舉個例子,第一點,當年學習五行學說的時候,你要考慮下,如果這時候有個病人來看病,碰到了你無法理解的疾病時,你能不能用這個知識點來解決;第二,比如中基學完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以後,一般是經絡、藏象、體質、病因等等,你要試一下能不能用先前的知識點來解釋接下來的知識點。

第三,多問多練,練習的話,新生還是要以做一些練習為主,畢竟現在講上臨床還為時尚早,現在相關的練習也都買的到,可以買教材配套的練習,也可以看看執業醫師考試的試卷中的中基部分,都很不錯。多問,就是要多問老師同學,老師的經驗畢竟比學生豐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種直接的經驗對於學生來說往往是可以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的。那麼為什麼要問同學呢,因為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看法都會不一樣,那麼中醫學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形成自己的看法的,在你問同學的過程中,也可以聽一聽他們對於這個知識點的見解,最後汲取百家之長,成為你自己的財富。

那麼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學習中基給新手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幫到你,你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取捨和更正,最後,希望你能早日成為中醫的翹楚。

附:兩本入門參考書目

秦伯未《中醫入門》、惲鐵樵《醫學史講義》。


中醫基礎理論是不太講道理的一門課,只求通過的話就去買本習題集刷習題,找前兩屆的老鄉討筆記背,一般都可以及格。想要高分的話在背的基礎上還要代入古人的思維去思考。說實話我一直覺得中醫基礎理論這本書編的不太好,很多地方很突兀和現代科學理論銜接比較差,很多地方解釋不到位,但教材就這樣,試著用不那麼較真的讀法,有疑問以後慢慢再去解決,囫圇吞棗大概就好。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中基還挺好學的 ?可能是我們老師真的講的特別好,中基是學習中醫的基石,也是最有意思的一門學科,關於五行陰陽藏象等的概念和觀念有關,如果你的觀念一直挺唯物而且偏西醫化,可能就不是很好理解,那你就試試像理解玄幻小說一樣去理解它。認真聽老師講課,課下多思考,我當時是對中醫最感興趣的時候,我是把老師上課的內容錄下來,然後下課再聽一遍做好筆記這樣,平時多想多問,結合一些中醫入門類的書籍看看,推薦《問中醫幾度秋涼》《名老中醫之路》再把中基中出現的內經原文背一背了解一下,為以後學習《黃帝內經》打好基礎。期末的時候再刷刷題就沒啥問題啦。我當時考了96,全班第二嘻嘻。


如果只是想通過考試,多看習題集,課件,老師一般會在考前劃重點,記得針對性複習就夠了。如果想好好學習中醫,那麼就得先建立中醫的世界觀,陰陽五行的關係,臟腑的功能,經絡的輸布,外感六淫的致病特點,內生五邪的病因病機分析。你學好了這幾個知識點,中醫基礎理論的雛形就有了。至於後面的中藥、方劑、診斷學和內外婦兒這些臨床課程,講究兩個字記和悟,有連貫性,但本質還是記住後再領悟。


大一學中基,目的是通過考試,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上課儘可能認真聽課,認真筆記,配合高中時最常用的題海戰術。

中基是我們學習中醫時的骨骼和框架,不可能用一個學期完全掌握,等到後來學習中診中藥方劑等課程時,才會慢慢讓這個框架變得豐滿。


自學者,說下自己目前的看法。只是目前的看法,可能隨著繼續學習隨時改變,僅供一樂:

感覺聽不懂也算正常吧,這個是古人在沒有精確解剖,沒有顯微鏡,這沒有那也沒有的情況下,僅憑人的感官在肉眼尺度下建立的模型。

模型嘛,跟事實不一樣太正常了,不要慪這個氣,內心大大方方接受就好,牛頓三定律也是個模型,既不本質也不精確,卻能很好的指導日常低速宏觀情況下的實踐。我們主要關注這個模型能否指導實踐,如何指導實踐,有什麼局限性。

要想著啥也沒有的古人到底觀察到了什麼,為啥這麼想,怎麼就得出這麼個結論,這個結論能用嗎。是不是精確符合事實就別計較了,錯的概率相當高。我們現在了解更透徹之後怎麼修正完善「翻譯」。

比如心主神志,我就暫時給理解成,人體內有些東西主神志,是啥不知道,李時珍跟現代人都說其實是腦,古人因為幾個理由認為是心臟,我存疑但先記住古人是這麼說的,同時要注意讓古人這麼以為的幾個理由在實踐中產生的影響。日後碰到有關心的各種操作時,就理解成對人身體內某個主神志的那些事物進行了影響,至於是不是心,暫且擱置。。。

還有些東西,比如取象比類,我懷疑只是助記詞,典型的比如知乎中醫黑掛在嘴邊的穿山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