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比較深刻的是,10歲時回中原老家,因所謂的水土不服。全身起一種泡,特別是腰上一圈,過了幾天破了後,粘到褲腰上,每次脫褲子都是一種折磨。後來奶奶領我到鄰村,那人看了後。用紙包了幾包白色粉狀物,拿回家後用火柴棍裹上棉花蘸上粉。塗抹破潰了的泡,結果是抹了後就收口。很快全身的泡就都治好了,並且還不留痕迹。假如這個算中醫。那陰陽或五行,從何下手。


有效的都可以都為中醫的,比如青蒿素,是中醫的成果。

假的騙人的,都不是中醫的,比如鴻茅藥酒,那些各個衛視的神醫神葯,家傳秘方。

還有一些沒有什麼療效,但是人們不可或缺,也會成為中醫的,比如大米。


屬於中醫範疇。很多方劑先是驗方,後來才由傳統中醫形成理論和解釋的。


屬於(除了祖傳偏方包治百病這種)

先說題主舉的例子吧

那個白色粉末是啥?如果是煅石膏,用的就是收濕生肌斂瘡止血的功效(應該是吧)

這麼一聽,是不是就比較「中醫」了?


我目前學習得到的認識呢,中醫是現有實踐,後有理論

題主問的是有效的單方偏方是否屬於中醫

我從反面舉個例子

被記載下來有毒的配伍禁忌是否屬於中醫

當然屬於,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歌

但是,這些記載中,中醫陰陽藏象等理論的參與並不多(妊娠禁忌歌中應該有中醫理論,十八反十九畏大多是沒有的)

即使沒有陰陽五行參與,它照樣屬於中醫,因為中醫先有實踐後有理論,實踐才是本體。理論還可以根據實踐做出改進,比如命門學說、溫病學派

說回來單方和偏方的問題

中醫里單味葯組成的方子還是有不少的,比如獨參湯等等。這在七情配伍中叫「單行」

偏方驗方這類應該也有不少記載,emmm比如《肘後備急方》?

(話說我就不太明白為啥從肘後備急方裡面出來個青蒿素之後他就不算中醫了)


最後emmm說一下題主真正的問題,「陰陽或五行從何下手」

陰陽五行,其實,臨床上用的應該不是特別多

臨床用的多的應該是藏象理論等,陰陽五行潛藏在藏象中、影響了藏象理論,但一般沒有直接用陰陽五行治病的

打個比方,來了一個病人,昨夜受涼感冒,今來就診,刻下症惡寒重發熱輕無汗咳嗽頭項強痛苔薄白脈浮緊,診斷為風寒束表證,用麻黃湯(大概這麼個意思吧,,)

下面捋一下中醫理論對全過程的解釋

風寒邪氣襲表,故惡寒

衛氣與寒邪交爭於表,故發熱

寒性收引,腠理鬱閉,故無汗

風寒襲表,肺主皮毛,肺氣不得宣降,故咳嗽

寒性收引,客於經脈,頭項經脈拘緊,故頭項疼痛

薄白苔主寒證

脈浮緊為表寒

(喝口水暫個停先)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葯

麻黃味辛性溫入肺經,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味辛性溫入肺經,發汗解肌,溫通經脈

杏仁味苦性微溫入肺經,降氣止咳平喘

甘草味甘性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

(解釋結束)

剛才的解釋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對於癥狀產生的解釋,和第二部分對於方子的解釋

要是把第一部分去掉,只用第二部分,貌似也可以是吧

如果不去掉,那麼在臨床中有中醫理論的參與,理法方葯一個不缺,挺標準的

如果去掉,貌似也可以治一些病,就單純有是症用是方嘛;但是,實際應用時候,應該是不如標準的好的,因為辨證不一定準確,用藥不一定對證。

所以,陰陽五行也可以拋棄掉,只不過這樣的話效果很可能變差就是了

(emmm以上是為了給小白解釋,有些地方可能說的不是特別標準,求各位大佬輕噴)


肯定屬於中醫範疇。單方是對單味中藥的靈活運用,是對單味中藥作用的深層次發掘,毫無疑問是屬於中醫。

偏方就比較複雜了,有可以用正統中醫理論解釋的偏方,也有不能用正統中醫解釋的偏方。不能被正統中醫理論解釋的偏方也是醫療實踐中經驗的積累,可以稱為零碎的中醫經驗,對正統中醫理論是很好的補充,同樣具有很大的價值。


單方是指民間流傳對某種疾病常用的藥方,一般藥味簡單,多能就地取材,便於應用。

民間單方有簡、便、廉、驗和易學的特點。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亦無偏廢,尤其在偏僻的山區和農村,更是如此。

雖然在疾病治療手段上單方有它一定的地位,但是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

1、缺乏靈活性

未經辨證論治,或藥物與證型相反,則同一個單方或驗方,有的人服用療效明顯,有的人則有可能效果不明顯,甚至使病情加重。

比如同樣治療腰酸背痛的重要藥物杜仲,如果患者是腎陽虛,這個時候配上補腎的中藥一起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濕熱證,則需要配合清濕熱的藥物,否則腰酸的問題不但不容易好,反而會使得濕熱更重。

2、容易引起肝腎功能損傷,甚至中毒

單方常常藥物簡單,為了增加療效,通常藥物劑量較大,同時一些藥物本身就含有毒性,容易造成服用者中毒。例如每年因為服用土三七導致爆發性肝炎,最後需要肝移植的都有不少的報道。

3、容易影響脾胃功能

脾胃為後天之本,單方通常藥物劑量較大,有沒有其他藥物進行制約,久服很容易導致脾胃功能損傷,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影響正規的治療。


塗抹的三七粉吧?中醫無論沒治外治都是辨證的


應視為精華。


中域中醫做出總結:

單方是一味葯組成的,像獨參湯呀的,一般葯是「君」葯,用量大點的!

驗方不是古代醫書上的流傳方,而是沒經過論證,但是臨床卻有療效的,一般是民間的方子!驗方和偏方有點相識的!


屬於中醫範疇。但是就像私人筆記與教科書一樣。指導意義有差別。


先說結論:單方或者偏方,屬於經方範疇;不屬於醫經範疇。

中醫傳承到漢代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家。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葯齊和之所宜。以《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為核心,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講究天人合一,以陰陽五行為說理工具;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以《神農本草》《湯液經法》為核心,研究本草藥物的四氣五味,用藥物偏性作用人體,使身體發到陰陽平和。

從中醫發展史上來看,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朝代醫學無流派之爭,以經方傳承為主,主要在於本草經驗的收集,和有效方劑的傳承演化。當然也包括了某些單味葯證等。我們現在所說的偏方單方,很多都可以在《千金》《外台》中找到源頭。

宋代以後,內經理論開始普及,同時也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思想的影響。醫學不再成為專門的傳承,廣大文人進入醫學領悟,於是各家學說蜂擁而起,但大都以內經理論為依據,遣方用藥以臟腑經絡,陰陽五行為指導。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以至於深入人心,人人但言中醫,則不離五行生剋,臟腑經絡。這也是現代醫學說詬病的中醫玄幻虛化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偏方單方很難被這些理論所解釋,成了有效但被「中醫」說不齒的一個處境了。

其實我們不能忽視從漢唐經方延續下來的諸多單方偏方,這是本草藥證的珍貴財富。也是傳統醫學返璞歸真,講究實證的一種途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