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本位


由于现在朝廷反对大汉族主义,所以改一个名就叫汉本位。你可以理解为塔基亚的大汉族主义。

苏联压制不住俄罗斯人的主体民族主义。美国的民主党也压制不住美国内部的白人至上主义。在大美兴,川普王的怒吼中,民族主义已经做出了它的宣誓。


小时候我想过,汉族现在为什么没有穿汉服?哪怕在节日等一些场合穿一下,少数民族都有民族服装,汉族为什么没有?在我得知中国古代煮酒论英雄喝的酒是黄酒,我又觉得为什么现在主流是白酒?年龄小不觉得白酒好喝,黄酒也没喝过,但好像是甜的。

汉本位包含但不局限于重新重视汉族的传统文化。


民间迫切需要民族主义,而官方的「中华民族主义」构建趋向失败。

「汉民族主义」又是被政府禁止的。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另辟蹊径,折衷一下,试图用中华民族的瓶子装汉民族主义的酒。

在这种情况下,「汉本位」诞生了。

至于如何看待它,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自然、必然的社会现象。就像海潮,雪崩一样。不会因为部分人的反对而有所改变。


汉本位,就是在百分之九十的贡献,要求百分之九十的权利。

而不是百分之九十的贡献,只得五十六分之一还不到的权利。

汉本位过于遥远了,先努力奋斗成五十六分之一的权力吧。

请看不懂文字的残障人士清醒一点,我只是表达我心中汉本位的定义,并未表达对这个汉本位概念的支持,更不是要压迫他人,平等都没有,谈何压迫?


汉本位就是汉民族主义,以汉族为核心利益的需求。具体的不多说了,自己去查。涉及到很多敏感的东西,尤其是历史方面,现代方面


看的时候带入一下

民族主义(及某族本位)这东西,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发展,怎么统合都是一团糟,剪不断理还乱。除了暂时性的对某个群体的认知之外其他毫无益处,而且在认知上还有很多可替代的方案。

文化主义(及某文化本位)这东西,要比民族主义好得多。但是依然会有亲属远近之别,对于古代国家来说是可行万法之一,但是对于现代国家来说就要命了。

国家主义(及某国本位)这东西,看似是最好的选择了。花旗国等一系列新型国家的选择也就是这样,枫叶国也是尽所能的把枫叶的形象刻划在其国民的视线内,大家可爱国了。

相比之下,花旗国比枫叶国更加具有的优势是在国家主义的共有基础上还有文化主义这一点。这就导致了两国的刻板印象的截然不同:枫叶国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那一片枫叶,除此之外就是去过的人才知道了;花旗国的刻板印象就不一样了,除了星条旗还有自由女神清教徒等一系列「自♂由美利坚」等。

但是花旗国的一个行为使得他们之前的优势变弱,那就是过分的提倡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尽管花旗国在努力走向以黑白混血为政治正确的倾向,但是人们思考分类的方式依然是以种族为标准。这就是花旗国作死导致的瑕疵了,引起偏见容易,消除偏见难。

相比于花旗国,种花国选择的是一种国家主义的基础上民族主义再以文化主义来调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本身也还不错,但是这几年以来民间的民族主义者占比重逐渐增高。虽然不排除这些是来自外部的民族主义思想输入,但这依然是最坏的一条路了。像种花国这样的国家不像本子国那样有某一个民族的影响力可以达到全国范围,如果搞(某一族的)民族主义无异于挥刀自残,甚至是自宫都不过分。

由此看来,在这样的(种花国)国家里,某一族的民族主义的存在就是不符合这个国家的存在的。且很难说这种国家会有原生的民族主义,不是敌对国的计谋和输出那根本不可能。

且种花国的国策——「种花民族」本身就是民族主义化的国家主义,可人们不懂啊,可能还是民族主义的门槛太低了什么人都能来的缘由吧,反之依然。这种结合后的国族主义才是最复合种花国的发展的,而扰乱花旗国的民族主义,在大行其道之下也会扰乱种花国。而且与花旗国的民族主义不同,种花国的民族主义还是有敌对势力支持的那种。


汉本位只存在于不读书的皇汉的幻想之中。

一、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民族主义思想,从来就没有汉本位哲学的思潮

任何时代的读书人,不管是汉族还是胡人、蛮人等,凡是读书人,读得基本上都是儒家圣贤之作。如果你真的模仿古人去读一下,就会发现指导思想永远是忠君、忠君、忠君。爱国的体现就是忠君,放在今天就是热爱党,这个没毛病。君的出身,君的肤色,君的母语是什么,无所谓。

东晋皇帝司马昌明是个中非(或马来黑人)混血儿。史书提了一下,但没觉得这个该是重点。你觉得他是外国人么?你肯定会说,当然不。他的文化认同是汉人。这里逻辑矛盾的是,如果文化认同上是汉人那就是汉人,前秦苻坚,北魏拓跋氏也算是汉人了?可见,「文化认同是汉人那他就是汉人」的逻辑,恰恰不是汉本位,而是中华本位,或者正统本位思想

二、「华夷之辩」不是「汉族-少数民族之辩」

任何国家政权,都要给出解释,谁是敌谁是有友?谁是同胞谁是异类?谁是「我们」,谁是「他们」?

而国家的构成也有宗教国家阶级国家民族国家王朝国家之分。宗教国家中,信仰国教的是同胞,肤色无所谓;异教徒是敌人,亲爹也是敌人;阶级国家中,无产阶级是同胞,语言不通也无所谓,资产阶级是敌人,邻居也可能是敌人;民族国家(比如纳粹德国),日耳曼是同胞,劣等民族是敌人。

而中国在新中国成立的一段时期内是个阶级国家外,历史上一直是王朝国家,即效忠正统王朝的是同胞,反叛正统王朝的是敌人。前秦如果不失败,一定是个正统的中原王朝,北魏一直在中国历史中都是正统的中原王朝。北魏也是华,柔然、突厥才是夷

三、汉族不是日耳曼,不是法兰西,不是盎格鲁撒克逊,不是罗马人。

欧洲民族,由于字母拼写语言的限制,族群规模有限,文化传承与血统传承基本上是重合的。罗马人是法律人。谁有罗马公民权谁就是同胞,以至于当东西罗马语言都不一致了,最终决裂。

今天的汉族,血统是海纳百川,文化是传承的主干。一个汉人可以娶胡人、蛮人为妻,但是只要自己的孩子也读孔孟之道,那无论血统,孩子就被认作是汉人。但是这种汉人,是文化人,正统人,不是血统人。汉本位到底指的是文化汉人本位?还是血统汉人本位?如果文化汉人本位,那五胡乱华是不是可以说成五文化汉人入华?显然今天的皇汉希望宣扬日耳曼式的血统汉人本位。不会有任何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观点的。

四、中华一统和汉本位,一直都是有次无彼、只取其一

一统可以用武力实现,但是维持长期稳定的统一,需要的是正统本位思想,而不是汉本位(主体民族本位)。事实上就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都是多民族、正统本位。秦吸收了蜀,汉吸收了匈奴,北朝胡汉融合,唐朝是多民族王朝就更不用说了。明朝是一个汉本位的朝代,这是历史的反弹。因为元朝想做蒙古本位的朝代,所以失败了。汉本位的明朝,一直苦于边疆民族矛盾。而新中国,在民族政策上更接近于清,而不是明。

你主张汉本位,不能坐在一个前后左右都是汉人的南方小镇去想当然。你应该去乌鲁木齐,拉萨,蒙古草原上,或者走出国境,去看看那些遗落在境外的「大清国界」的石碑,再想想汉本位对中国有什么深远的负作用。

五、金庸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

在读《天龙八部》的时候,我感受到作者对契丹的态度与历史书上对契丹的定性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南方一直是北方汉人逃避少数民族入侵的避风港。他们对胡人恨之入骨,在不断的传承中,不知不觉的对汉本位思想巩固加强。

但是,中国不光只有南方。主体民族本位的思想无法维持中国的长期稳定。西方人正是因为没有正统本位的思想去整合民族矛盾。所以西方的国家永远是具有潜在分裂风险的多民族的一纸契约。记住,大不列颠仅仅是一个有效期300年的英格兰苏格兰合同罢了。中国既不需要「英格兰」本位也不需要「苏格兰」本位,中国需要正统本位。

六、中国的一统,已经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汉本位能促进中国各民族的统一?

贸易战搬不倒中国凭什么?中国大。西方国家坐不到中国的统一,而正在面临分裂的痛苦。我刚才说了,西方人所组成的国家就是各民族为了现实利益的一纸合同。

未来西方必然把如何拆散中国作为他们的重要战略。怎么拆散?当然是离间。离间谁?河南人和河北人吗?山西人跟陕西人吗?当然是要离间各个民族。在这种关键的时代,你要去四处宣扬汉本位吗?

===============补充============

看了知乎这么多皇汉,我还以为中国要变天了呢。网上看看,皇汉确实是一帮史盲。

原来否认满族是中华民族的除了皇汉,还有美帝和苏修。巧合么?难道除了部分史盲皇汉外,还会有一些是美帝苏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