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問題還是重型火箭研製遭遇瓶頸,沒有重型火箭基本就是沒法實現載人登月。


登月有沒有技術瓶頸?實際要分2頭說。

一個方面,如果在開發資金和項目優先度不限制的前提下,登月沒有技術瓶頸。你以為美國人是因為造不出土星五號了纔不再登月的??土星5號的設計圖紙丟失就是一個謠言,人家保存的好好的,但是重啟生產線是非常耗費資金的,沒有相應價值的月球項目,幹嘛要造呢。對於我國也一樣,確實,重型火箭我們還有不少技術問題沒有解決,但這是在一般的資金預算,和一般的項目優先度下,如果突然說月球上有地球現在就可以直接使用的昂貴資源,信不信1年內比土星五號還大的火箭就打上去了。

所以,從另一個方面說,如果在開發資金和項目優先度有限制的情況下,目前離載人登月還差一些。為啥我要談項目優先度,因為空間站項目比登月項目重要太多了。美國人當年費勁登月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空間站技術一直落後蘇聯,導致後來的國際空間站是俄羅斯為主導。而我國也不能把登月項目的優先度放到空間站之前去,因為空間站只要建成,就可以立即產生諸多科研回報和經濟回報,登月還不行。所以,我國發展登月項目,必然是在不影響空間站項目的進度的前提下進行的。


無人登月不是已經實現了?

月面工作時間還破了紀錄。關鍵是載人技術還沒成熟,超大推理火箭系統,飛船系統都是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我覺得是沒有充分的利益,不值得花那麼多錢去幹這事而已!

就像大推力運載火箭一樣,用來運什麼呢?要運天宮了,不就有大火箭了。


首先沒有大推力火箭是個問題。美國阿波羅計劃登月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於土星五號重型火箭的成功,而蘇聯登月的失敗就敗在N1重型火箭的屢試屢敗。目前我國服役的火箭在大推力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想要登月能不能做到。能

速度與投資的矛盾:想要項目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必須付出最高的代價。一千億的速度和一個億的速度不是一個概念。

技術不是主要限制因素,投資纔是

1.中國航天的任務。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2.中國航天項目,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國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中國也開始了。這麼多人等著錢,登月一鍋端了,其他老兄提不動刀?不可能為了一個任務放棄其他的,要有長期規劃,協調多方面發展。

一個這麼大的項目要考慮的東西很多,不僅僅是技術方面。通信技術,高鐵,5G民生方面,國家市場競爭等等。

發展還是科技發展不是通關遊戲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是一門複雜科學。

3.另一個方面快不一定好,按照比較適合的速度,可以比較好的消化這些技術。

就比如中國探月工程的總體規劃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採樣返回。

最終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重點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錢的問題,大國重器,基本也就是錢的問題,才暴富了,就想亂花錢搞登月?


錢與科技不分家,中國沒登月既可以說科技實力不足,也可以說錢沒給夠。1961年時,美國也沒有登月的實力,1969年就有了,美國花了多少錢,又利用技術賺了多少錢。中國現狀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國家現在在砸錢搞科研,又減稅又增加科研投入,軍費和民生就得少些。但我要說,科研就是最大的民生


科技是夠了,但是大環境已經不一樣了。

美國幾次登月燒錢就不說了,而且是非常非常非常危險的。雖說最終很幸運沒有真正的人員傷亡,但是阿波羅計劃的理念裏,完全沒把人當做負載,而是把人當成了消耗品。

第一,由於核彈的發射載體缺失,當時航空技術的發展實際意義要大於象徵意義。但當運載能力突破閾值後,繼續發展就基本沒有實用價值了,只有宣傳意義。

第二,由於集成電路尚處於研發階段,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實際意義也要遠大於象徵意義。人類在當時是真的不可替代的司機,而不是現在這樣的吉祥物。

第三,有二戰朝戰越戰冷戰做背景,因此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花一筆鉅款送幾個人遠離本土去送死是很正常的操作,一萬公里和三十萬公里都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