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水稻產量名列前茅的有哪些品種呢?

這些超級稻都是哪些國家主要種植的?

小白好奇求問


袁老的水稻,你可以看作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他們很多年沒正式打仗了,但你能在床上吹空調刷知乎,沒有他們可能嗎?你今天把他們解散了,明天早上美國大兵的靴底就壓在你臉上了。懂嗎?

現在的小朋友沒經歷過餓肚子的時候,就不懂袁老的偉大,就像生活在和平中,不了解戰爭的可怕。

記住,糧食是從地里種出來的,不是從超市長出來的。肉蛋奶也是靠飼料轉化來的。沒有糧食,什麼吃的都沒有。

現在要是中國自己養活不了自己,全世界的糧食貿易量都滿足不了中國的需求。除非你能像我們的鄰居那樣十幾億人每天就吃點糊糊。糧食這東西,缺10%不是漲10%的價的問題,是餓死10%的支付能力最低的人,讓需求和供應再次平衡的問題。

就算你從不吃大米,你也得感謝袁老,你以為大米價格上漲,小麥,玉米等就不會受影響嗎?

/////////對評論的回復太長,寫在回答里吧.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胡楊歷史觀02-10 21:021熱評

袁隆平是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1953年8月,剛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袁隆平當老師的那些年裡,中國正經歷十分嚴重的饑荒,許多人都被餓死了,作為農業系統的一員,從那時起,袁隆平就立志一定要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的威脅。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第二年成功攻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這位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隆平也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數億中國農民都有了奔頭。

打開騰訊新聞,查看更多圖片 &>袁隆平不管獲得多大的榮耀,都從未離開他的一畝三分地,不管頭上有多少頭銜,他依然捲起褲腳,在田裡忙碌,直到如今,袁隆平依然在為中國的農業事業奮鬥,然而近些年,也不知從哪颳起了邪風,網上突然出現許多針對袁隆平的言論,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看到那些無知無畏的評論,實在讓人心寒,有些人吃飽飯後,就開始忘本。網路上一些噴子的主要論點就是,80%的人吃得都是謝華安的「汕優63」,憑啥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在這些人的眼裡,袁隆平就是坐享其成的官員,根本配不上這麼大的榮譽,乃至惡語相向。袁隆平在1964年在學校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野生的雜交水稻,並據此研究出了3系雜交水稻,隨後依靠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在1973年,袁隆平團隊成功培育秈型三系雜交水稻,也就是南優2號 。

相比同類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長勢最好,穗大粒多,但經過實踐後,南優2號的巨大缺點也暴露了出來,那就是不抗病。所以南優2號累計推廣僅266萬畝。1980年冬,根據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謝華安團隊成功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1980年,謝華安以「明恢63」為基礎,培育出了雜交水稻中的明星產品「汕優63」,「汕優63」不僅保持了雜交稻產量高、品質優的優點,還成功解決了抗稻瘟病的這一關鍵科技難題。此後「汕優63」便在全國得到了大力推廣,累計推廣超過93963萬畝,為雜交水稻中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

80%的人吃的雜交稻都是謝華安的「汕優63」,這一說法沒有錯,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這更沒錯。袁隆平的主要貢獻就是開創了雜交水稻的培育技術和研究方向,並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雜交水稻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簡單點說,就是從技術手段上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化繁為簡。袁隆平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老的貢獻不在於某一個稻種,而是為中國水稻培育技術指明了方向,還結結實實的踏出了一步,雖然中國不是最早開始培育雜交水稻的國家,但是中國後來者居上,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開創了雜交水稻的新紀元。袁隆平和謝華安都是中國農業科技領域的巨人,他們的研究都為中國農民帶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就如同中國不是最早搞原子彈的人,但錢學森、鄧稼先等人依然是中國的偉人,每一個領域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錢學森和鄧稼先是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代表人物和領頭人,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領域的代表人物和領頭人。他們都是中國的財富,都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那些妄議袁老的人,恐怕連水田都沒下過!

///////////////另一篇文章

我們是否應該「暫時遺忘袁隆平」

2018-08-13 06:59:14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信微博Qzone0評論

  袁隆平在篩選秧苗(資料圖)

  流傳在微信上的文章 網文「暫時遺忘袁隆平」引發熱議 《科技日報》撰文回應多個具體技術問題  我們是否應該「暫時遺忘袁隆平」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隨著這個話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科技日報》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一文,詳細介紹了雜交技術與雜交水稻的區別以及袁隆平在學術界的貢獻,並解答了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問題:為什麼市場的貨架上看不到袁隆平的超級稻。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稱號是否名不副實?

  在《遺忘》一文中,作者對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提出了質疑。  「我們特別去問了幾位農業學的粉絲,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來『雜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發明啊。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在《遺忘》中,作者以此為引,介紹了許多在水稻育種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卻不為大眾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國內最早培育出「雜交水稻」的農學家丁穎、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育種的美國科學家Henry M. Beachell。  針對這種說法,多位農業和育種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進行了解釋。  幾位專家解釋說,《遺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雜交水稻」,通俗來講並不是「雜交稻」,只是使用了「雜交」的手段選育的常規稻,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雜種優勢』。」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選育常規稻的過程中,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自此,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研究雜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說。  大面積種植的水稻  和袁隆平沒有關係?  為了寫好文章,《遺忘》的作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國內實際用於大面積種植的水稻品種,鮮有袁隆平團隊的產品。

  文章提到,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是「汕優63」,也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母」,但這一品種卻並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農學家謝華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卻未必沒有『袁氏基因』。」針對這個問題,《科技日報》的文章給出了這樣的解答: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目前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是三系雜交稻。而這三個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  資料顯示,1970年,時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後被命名為「野敗」。「野敗」的出現,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選育、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國內外雜交水稻公司廣泛應用於三系育種。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占絕對主導地位。  袁隆平超級稻產品  市場貨架為何沒有?  不少讀者心中也會產生疑惑:為什麼袁隆平的超級稻名聲在外,卻很少出現在市場的貨架上。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介紹,市民在超市買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復配米」,即不是由某個單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會產生沒吃過超級稻,特別是袁隆平團隊超級稻品種的誤會」。  從銷售方面來說,超級稻也並非沒有市場競爭力。據《科技日報》報道,袁隆平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已經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記者手記  「遺忘袁隆平」之爭 本人或許毫不在意

  兩篇文章先後出爐,對於一些具體問題的相互「應和」,引發了人們對「是否需要暫時遺忘袁隆平」的討論。

  有人認為,農業的進步、產量的提高,與化肥、育種、種植方式等諸多因素都有關係,每個領域都有無數科研工作者辛苦奮鬥,將功勞全部歸於一人,確實不太公平。但也有人覺得,袁隆平作為領頭人,對雜交水稻的研發、推廣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他稱讚並不意味著抹殺其他人的功績,甚至有利於雜交水稻的發展。  《遺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爺子的貢獻不容忽視,但是放在整個中國農業的大海里也只是滄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請暫時遺忘袁隆平幾分鐘,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麼多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一名自稱水稻育種的從業人員留言說:「其實吧,我們搞水稻的自己說這個事挺少的,覺得沒必要爭,反倒有時候覺得有袁老爺子在前面擋著,我們更好研究。我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認可袁老爺子了,那大家還支持我們研究水稻嗎?」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年來曾多次聯繫袁隆平團隊,試圖對袁隆平進行採訪,但都被對方婉言謝絕。這次關於「遺忘」的討論,雖然外界各種聲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過去一樣選擇了沉默,或許他本人並不太關心這種爭論吧。  本組文/本報記者 孔令晗

///也許下面有哪個在水稻田裡真的頂著大太陽,打滾過的農學本科以上的人給我們解釋一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4383375?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花了幾個小時寫了點東西,如果對雜交水稻和老爺子感興趣,就花點時間看看吧


沒幾個人吃過的米,何來產量


中國普遍種植的雜交水稻並非袁隆平團隊培育的品種。最早幾年全國大規模推廣袁隆平團隊的種子(不抗病),結果稻瘟病大爆發,雜交水稻種子被成倉庫地廢棄,幾乎徹底 失敗。直到自帶抗稻瘟病屬性的秈優63(謝華安,福建所)出來,才拯救了雜交水稻產業,袁團隊兩優0293號推出後在安徽又造成大面積絕收。


袁隆平培育的品種市面上基本見不到1966年日本琉球大學新城長友以欽蘇拉包羅為母本與台中65雜交~育成BT型不育胞質台中65A~並將該雜交組合後代的部分可育株經自交穩定選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質恢復系~於1968年實現粳型,粳稻:矮稈、葉窄、色深和米粒短,雜交稻三系配套。 顏龍安1972年帶領課題組最早育出野敗秈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號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組的雜交稻累計推廣種植18.744億畝,佔全國種植雜交稻總面積的47.59%。1973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勢組合「汕優2號」,實現三系配套。而袁隆平的研究進展卻不是很順利,1974年才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1975年以後在湖南洞庭湖地區大規模試種。與同類雜交稻品種相比,「南優2號」的確長勢最好,穗大粒多,但卻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後來,洞庭湖地區幾十萬畝水稻遭遇矮縮病,顆粒無收,「南優2號」也因此被逐漸淘汰。

1991年版的《中國雜交水稻的發展》一書列出了23個雜交水稻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雜交水稻品種里,只有「南優2號」為袁隆平的成果。此書由中國農科院與湖南農科院主編,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來自福建三明農科所的謝華安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汕優63」,這個初期科研經費投入不足10萬元的項目,卻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橫掃中國大地,最高峰時期曾經佔據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的45%,累積種植面積占雜交水稻主要品種的21%(2006年數據)。更關鍵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雜交稻剛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廣嚴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將幾十萬公斤種子封存。由於汕優63對稻瘟病的優良抗性,雜交稻才得以真正進入國人的視野。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楊守仁曾說,「汕優63救了雜交水稻的命」。

隨後,在1997年時,來自江蘇農科院的鄒江石培育出了「兩優培九」,並表現出優異的品質,在2002年後接替「汕優63」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直到2004年和2010年時,袁隆平團隊的「金優207」及「Y兩優1號」才批量推廣,2015年前後,袁隆平團隊唯一一個通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兩優0293在全國多地發生大面積絕收並退出市場。目前國內的常規水稻種植面積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農財網數據,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約2億畝,雜交率約67%,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屬於雜交稻。2014—2018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十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黃華占,綏粳14,綏粳18,南粳9108,龍粳39,龍粳43,湘早秈45號,連粳11號。


當然不是,袁隆平作為主要培育人的幾個品種現在都已經被淘汰


袁老np的在於他一直是引領全局的人物,真想了解這些先輩在領域中的貢獻,建議閱讀下專業的書籍,論文,而不是為了吸引人眼球的什麼揭秘,公眾號地攤文。

本報訊(記者張振中)9月12日,一場特殊的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學生代表向恩師袁隆平頒發了「金果獎」獎盃。今年是中國超級稻研發20周年,中國水稻產學研界齊聚一堂,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199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以「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水稻超高產育種技術路線,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從此迅速步入快車道,20年來相繼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從第一期到第四期超級稻攻關,示範畝產分別實現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今年,袁隆平院士又帶領科研團隊向第五期攻關目標衝刺,據他透露,今年雲南箇舊、湖南武岡等5個百畝示範片產量將達到1067公斤(每公頃16噸)。

示範畝產創高峰,實際推廣怎麼樣?「超級稻要推廣好,廣適性和抗性很重要。」袁隆平團隊核心專家、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說。9月12日上午,在湖南省瀏陽市洞陽袁創超級稻示範基地,來自全國325個縣市的雜交水稻一線推廣人員正在此學習觀摩,鄧啟雲對19個展示品種如數家珍。「你看這第四期攻關主角——Y兩優900,去年和今年分別通過了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區域的國審,推廣給農民種植,產量能達900公斤,而且稻米品質不錯,口感好。」2016年,Y兩優900在全國推廣300萬畝以上。

剛說完第四期的明星品種,鄧啟雲又聊起了第五期超級稻攻關組合——Y兩優957,這是繼「超優千號」之後又一個潛在的推廣「明星」。在他看來,Y兩優957有三大優點:「一是產量高,9月9日,湖南省組織專家對隆回縣牛形嘴村的示範田現場測產,平均畝產達到了1000.5公斤,創下了該品種試種高產全國紀錄;二是抗性好,抗病性達到4.6級,從目前試種表現看抗高溫性能比較強;三是廣適性強,現在區試已經做完,有望明年審定,適合長江中下游中稻區推廣。」

「我的第二個夢想是雜交稻覆蓋全球,但這個夢想需要我們師生接棒完成。」袁隆平說,全世界有水稻面積22億畝,如果全球有11億畝種上超級稻,按每畝增產150公斤來計算,每年可增長1.5億噸糧食,可以多養活4-5億人口。

雜交水稻倒是推往了三十多個國家,但超級稻作為近年興起的項目,不太清楚在國外情況如何。


楊守仁,楊守仁,楊守仁。重要的事說三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