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场景,男方出去上班挣钱负责所有开支,女方是家庭主妇负责管理生活上的事。能说男方是资本家女方是无产者吗?如果是的话,两人有矛盾了,比如女方嫌男方给的少满足不了女方的要求能说这是阶级矛盾吗?


谢邀,这个不宜过度解读。

教员小时候就曾经用这种思路去解决家庭问题,他把自已老爹视为粗暴的执政党,自已、母亲、弟弟属于在野党。在野党内部存在著矛盾,譬如他的母亲就不认同抗争,认为那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教员认为在反对执政党的粗暴方面,大家可以形成「统一战线」......

在他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宗族和保守力量很强大,一家之主威慑确实有过分的地方,但今天不一样了。至于您说的这种情况,确实有一些阶级社会的残留,但不能算阶级矛盾。

旧社会,普通女性很难接受教育,经济地位不独立,由此成为男性的附庸,真正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是在1949年,至今也不过数十年时间。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是那么快能够彻底清除的。

经济上的附庸,必然导致地位的低下,所以我个人一直主张女性应该去工作,收入多少是另一回事,经济的独立是关键,男人是靠不住的,无论感情基础有多好。

夫妻之间,不是资本家和无产劳动者,双方并不存在雇佣关系,时代不一样了。


一个家庭,夫妻双方不管是哪一方挣的钱,都是双方共有的,谈不上谁花谁的钱,也就谈不上资本家和无产者了,双方因为经济问题发生争执更算不上是阶级矛盾了。

如果非要这样划分,一家人就不是一家人了。


如果你是真心想了解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建议参考恩格斯所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系统的阅读才有利于积累真正的知识,零碎的摘抄很容易沦为个人好恶的循环演绎。


这个问题很好,的确,阶级矛盾在随时影响著我们的生活,家庭也逃不掉。

中国是个「旧政治气氛」比较重的地方,即使在家庭里,也能体会到这种气氛。其中依附和支配关系,是一种阶级特征。

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才三个人,就能分出政治差别,存在依附和被依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首先小孩子依附父母、被父母支配,直接的经济依附很明显,还有安全依附,政治依附更是客观存在——小孩子的许多合理权益包括政治经济权益只有通过父母才有可能实现,等等。

小孩子为什么要依附父母接受支配?因为力量和暴力仍然在社会潜移默化地起作用,这方面成人占优势。加上「早出生」带来的智力经验等优势,成人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较大,可以承担比较复杂和力量性的工作并取得收入,也就推高地位,所以成人在社会中掌权。

甚至以大欺小,是一种社会现象。未成年人依附成年人、某种程度上接受支配是客观存在。父母,只不过是家庭中小孩子需要依附、接受支配的那两个成年人。

这类依附和支配关系存在合理的部分,也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常见成年人故意利用暴力和经济主导权去不合理地压制和强迫未成年人,家里也存在。比如强迫学习或辍学不商量,强迫重度劳动,随意施加暴力,不合理经济限制,要求绝对服从等等。父母经常并不认为抚养是自然责任,也不大理会「抚养和赡养的交换」,常认为自己的收入是自己的,儿女欠自己的、是累赘,而且儿女反抗力弱,所以据此提出支配要求。

家庭中,父母进行强制支配、要求孩子许多服从是很常见的,古时甚至要求绝对服从,所谓「孝顺」。但是反过来,父母不大会接受儿女的支配,那怕在儿女长大、可以照顾父母之后。而且为什么父母认为不用跟自己的孩子讲理?旧体制的阴影,总是存在的。

事实也存在妻子某种程度上被迫依附丈夫、接受支配的情况,哪怕妻子也有收入。原因跟大人压制小孩类似:男士占社会优势,也就推高地位,所以才男权社会。要是妻子没有收入「指望老公养」,那也就跟小孩子的政治地位差不多了。要是碰到个出轨的,离婚都要麻烦,因为经济依附。

那么政治细分:家庭中,父母是事实上的「上位阶级」,儿女是「下位阶级」。他们的差别,从家庭内部权力可以体现。男女主之间亦存在支配和依附关系。没有收入的一方,常常落入下位阶级。有的会用拳头和心计强抢自己的「上位」。

存在阶级,便存在压迫与被压迫、支配与被支配,甚至是明显的欺负人和剥削。阶级矛盾自然而然。

如果是个老派的宗族式家庭,还要更麻烦一些。一般这样的家庭有个总的「话事人」,一般是辈分最高的男性。孩子依附各自父母,父母再依附各自的父母,集体和分级依附总话事人,政治经济关系与三口之家类似,只是更复杂些。

并不奇怪的是,这种关系会随著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父母没有收入而且生病,要接受儿女长期赡养,他们的地位肯定就要差得多。父母年老体衰之后,控制力下降,情况也差不多。可见所谓的「孝顺」带有明显的经济性,也带有某种程度的暴力和政治控制色彩。

家庭其它成员的关系也有类似。收入多的、年长的、辈分高的,甚至更强壮的,都可以有更高的政治身份,甚至拉开阶级差别。

眼界大一些看,其实家庭就是个小社会,反映著种种社会关系——那些可能是冰冷甚至残酷的。若不是还有些血缘和婚姻关系在,众多家庭早已因彼分崩离析。父母们到社会上,往往也会某种程度上依附别人或接受一些不尽合理的支配。


有啊,比如我家,我老公就说我是青天大老爷,嗯,横行霸道那种,还经常动用公款满足私欲,当然只许官州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是我为官的标准,但我孩子们认为我是人民的好公仆,吃喝玩样样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从来真心实意不图回报,所以,矛盾什么的,只要挥舞经济大棒,通常都是敢怒不敢言的


家庭未必存在阶级矛盾,但家庭的冲突、对抗却反映著不同社会存在下,不同社会意识对抗的特征,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受一定时代特有的阶级性所影响的。

社会存在的异同,实践目的、方式的异同,决定了个体的世界观,进而决定了个体的差异与人们之间的分化,而实践目的,方式的异同主要由生产力决定。

在这里,性格成了「边际量」,它只决定人们选择行为的激进与否,不决定人们差异化选择的主体。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条件决定了人的需要,进而决定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不同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实践活动,就会产生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就会产生这样的实践观念和生产关系、家庭关系,这种观念通过人感性的活动进一步得到强化并进一步塑造人的观念,渐渐构成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世界观方法论的背后是人认识活动的异同决定,决定这种异同的根本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决定,而决定了人们生产实践活动的,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的物质条件。

因此家庭斗争,不同的人之间各种道德、文化观念的斗争,本质上是不同的生产力下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熏陶下这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人们这种观念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下,生产力的差异导致生产关系的差异,进而导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差异,影响了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个人之间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实践经历,受制于地域生产力文化限制等等都会使得人们的各种观念产生差异、分歧、矛盾)。个人的意识形态一生都在尽量与新的生产力下新的关系相适应,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扬弃」否则个人就会与时代脱节,进而在影响个人的新旧世界观与方法论矛盾「扬弃」的同时,与他人也就会产生意识形态的差异,进而产生意识形态差异的矛盾。

产生这种意识形态的根源,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生产力的波动,必然导致物质资源的变化,这就会产生特殊的生产关系(特殊的所有制关系,特殊的分配关系,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的地位))进而产生特殊的上层建筑(侠义来说,这里可以指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落后地区,小家庭往往会为了少量的利益而去争斗,小国家往往政局不稳,党派林立,对应的国民乐于为少量的资源而争斗,现象的背后都有著其生产力基础。并由这些关系所作用决定。所谓「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也是在小家庭范围内,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的行为、思想。随著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逐渐充足,自然人们势利,狭隘的行为、思想就会消失。

人总是最先认识同自己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事物。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对象,实践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不同时代、不同认识角度,对相同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随著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这种发展进步的差额产生不同的经济基础与不同的上层建筑,具体到个人就会展现为新观念与旧观念,新思想与旧思想,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以及不同的思想之间等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斗争。

不同的统治阶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进而产生不同的生产关系,对应不同的上层建筑。以及不断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新的上层建筑与旧的上层建筑的斗争。 ???

家庭矛盾的阶级性就脱胎于此,由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世界观同样具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所以在阶级社会中的人,就难免被服务于各种不同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所塑造、影响。进而产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这种家庭矛盾与家庭关系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基础,对应的不同的上层建筑(主要指思想上层建筑)的斗争息息相关。充满了共性与个性的交融。并带有一定微观的特点。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下的人们而言,受封建思想、官僚思想、公有制思想、等等服务于不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影响,就会产生对应当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观念。(不同的地区,受到的各种意识形态不同,所以就个人来说形成的意识形态也就不一样)不同的意识形态熏陶自然就产生不同的思想,特别是不适应新中国经济基础的思想。而新经济基础又会对上层建筑进行改造,使得其符合生产关系。所以新一代的个人受到这种上层建筑的熏陶又回产生适应新上层建筑的新思想,而人的世界观往往是30岁以前养成,并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再有根本的改变。但生产力却是在不断发展的,为了适应生产力,对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特别思想上层建筑)也在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个人个体,就会出现不同年龄,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下,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差异。

因此,对于80、90后来说,由于其祖父辈所生活的时代生产力有限,对应的生产关系相对落后,这就使得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受到落后的生产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旧的封建残余的影响,使得他们拥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父母辈受到初期改革意识形态和少量封建残余的影响,年轻一代自身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三代所对应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不相同,生产关系服务的主体也各不相同(皇帝,人民,资本家)所受到的异化不同,道德观念等等一系列上层建筑上的东西不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方法论,具体到家庭就是家庭矛盾,家庭冲突。

对于新生的一国来说,意识形态需要至少三代人才可以改变,随著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完善适应生产力的意识形态,随著接受旧意识形态的人死亡,旧意识形态残余的人死亡,人们自然就会慢慢被新的意识形态所改造,并随著生产力的进步而在不同代人的思维中产生不同的差异,对于家庭而言,新旧意识形态的交锋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当中。就家庭而言也就是家庭成员的斗争当中。

所以,总的来说,家庭斗争的背后,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之相调节、变化,最终这种调节、变化反映到个体,个体再与其他不同生产方式下,不同的上层建筑所影响的个体相互联系、作用的结果。


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哪来的阶级矛盾?要是扣上这么个帽子,那日子别过了,天天吵不完的架。

对于是否工作,直接产生经济贡献,因人而异,没有家里的半边天,前方打仗不安稳呀,每个人都是家庭的螺丝钉,各司其职,都为了一个目标,让这个家幸福,平安,快乐。

不管是单职工,双职工,创业……两个人的收入都是要合并和平均分配的,所以都是有收入的,核心还是两个人怎么能自已平衡和客观地对待这件事,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现在都有的呀,接纳并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就好了。

如果一个人的收入能够应付家庭的所有开支,那妈妈又能从在家经营小家庭中找到乐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如果兼备理财的能力,就更完美了。

比如可以把钱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一部分用来投资钱生钱,有一部分安排家庭生活必须的开销,还可以为家庭里每个人配置好适合的保险,解决小的教育问题,不忘夫妇的养老补充,安排一家人的旅游,也是学问啊。不脱离社会,多读书,交交朋友,参加一些活动,生活还是可以丰富多彩的。

也有的妈妈,只有在职场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把她困在家里,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安排子女,没有什么是唯一的途径。


存在。根据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一章第三节定义,

不同阶级由于经济、政治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比如员工嫁给老板,佣人嫁给主人,说白了,不是看男女双方负责什么,而是看男女双方婚前是否不同阶级,一旦不同阶级组成家庭就符合定义,特别是组成家庭后,两个人还保持婚前的劳动关系。


少年,学一下婚姻法吧,有个东西叫做夫妻共同财产


不但家庭,同一个人也存在阶级矛盾。

比如,每天早上,都有一个资产阶级的你威逼你起床上工。还有一个无产阶级的你在怒吼「管他呢,老子再睡三分钟!」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我未婚,原生家庭是有的,但还好。我相信自己的家庭也会有,毕竟大家是相亲相爱的。


当然存在。

父辈和自己的下一代都多少会有三观上的不同,这就是阶级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不同。

经历过的时期不同,所经历的也大不相同。可能下一代早已超越了自己的上一辈,自然就产生了所谓的阶级。

很多人因为习惯和思想不同和自己的父辈,祖辈完全没有办法和平相处,或者说总是想逃离。这些都很正常,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内部矛盾。


有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家庭地位取决于你的挣钱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存在,父母老啦,经济相对降下去啦,但依然想掌控账政主导,因为他们还不放心长大的孩子,但家庭的阶级矛盾多数都是善意的担心和血缘的亲和,容易化解。


干嘛搞那么复杂,这不就是良心和人品的问题吗?如果妻子在家任劳任怨,而不是好吃懒做,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丈夫都不会克扣她的。另外有些时候妻子做家庭主妇,还可能是丈夫提出的。

我家还我妈养家呢,她也没有因为我爸是男人而不给他花钱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