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場景,男方出去上班掙錢負責所有開支,女方是家庭主婦負責管理生活上的事。能說男方是資本家女方是無產者嗎?如果是的話,兩人有矛盾了,比如女方嫌男方給的少滿足不了女方的要求能說這是階級矛盾嗎?


謝邀,這個不宜過度解讀。

教員小時候就曾經用這種思路去解決家庭問題,他把自已老爹視為粗暴的執政黨,自已、母親、弟弟屬於在野黨。在野黨內部存在著矛盾,譬如他的母親就不認同抗爭,認為那不是中國人的傳統。但教員認為在反對執政黨的粗暴方面,大家可以形成「統一戰線」......

在他那個時代的背景下,宗族和保守力量很強大,一家之主威懾確實有過分的地方,但今天不一樣了。至於您說的這種情況,確實有一些階級社會的殘留,但不能算階級矛盾。

舊社會,普通女性很難接受教育,經濟地位不獨立,由此成為男性的附庸,真正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是在1949年,至今也不過數十年時間。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數千年,不是那麼快能夠徹底清除的。

經濟上的附庸,必然導致地位的低下,所以我個人一直主張女性應該去工作,收入多少是另一回事,經濟的獨立是關鍵,男人是靠不住的,無論感情基礎有多好。

夫妻之間,不是資本家和無產勞動者,雙方並不存在僱傭關係,時代不一樣了。


一個家庭,夫妻雙方不管是哪一方掙的錢,都是雙方共有的,談不上誰花誰的錢,也就談不上資本家和無產者了,雙方因為經濟問題發生爭執更算不上是階級矛盾了。

如果非要這樣劃分,一家人就不是一家人了。


如果你是真心想了解馬克思主義者是如何理解這些問題的,建議參考恩格斯所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系統的閱讀纔有利於積累真正的知識,零碎的摘抄很容易淪為個人好惡的循環演繹。


這個問題很好,的確,階級矛盾在隨時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庭也逃不掉。

中國是個「舊政治氣氛」比較重的地方,即使在家庭裏,也能體會到這種氣氛。其中依附和支配關係,是一種階級特徵。

一個典型的三口之家,才三個人,就能分出政治差別,存在依附和被依附、支配和被支配關係。首先小孩子依附父母、被父母支配,直接的經濟依附很明顯,還有安全依附,政治依附更是客觀存在——小孩子的許多合理權益包括政治經濟權益只有通過父母纔有可能實現,等等。

小孩子為什麼要依附父母接受支配?因為力量和暴力仍然在社會潛移默化地起作用,這方面成人佔優勢。加上「早出生」帶來的智力經驗等優勢,成人在社會生活中起的作用較大,可以承擔比較複雜和力量性的工作並取得收入,也就推高地位,所以成人在社會中掌權。

甚至以大欺小,是一種社會現象。未成年人依附成年人、某種程度上接受支配是客觀存在。父母,只不過是家庭中小孩子需要依附、接受支配的那兩個成年人。

這類依附和支配關係存在合理的部分,也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常見成年人故意利用暴力和經濟主導權去不合理地壓制和強迫未成年人,家裡也存在。比如強迫學習或輟學不商量,強迫重度勞動,隨意施加暴力,不合理經濟限制,要求絕對服從等等。父母經常並不認為撫養是自然責任,也不大理會「撫養和贍養的交換」,常認為自己的收入是自己的,兒女欠自己的、是累贅,而且兒女反抗力弱,所以據此提出支配要求。

家庭中,父母進行強制支配、要求孩子許多服從是很常見的,古時甚至要求絕對服從,所謂「孝順」。但是反過來,父母不大會接受兒女的支配,那怕在兒女長大、可以照顧父母之後。而且為什麼父母認為不用跟自己的孩子講理?舊體制的陰影,總是存在的。

事實也存在妻子某種程度上被迫依附丈夫、接受支配的情況,哪怕妻子也有收入。原因跟大人壓制小孩類似:男士佔社會優勢,也就推高地位,所以才男權社會。要是妻子沒有收入「指望老公養」,那也就跟小孩子的政治地位差不多了。要是碰到個出軌的,離婚都要麻煩,因為經濟依附。

那麼政治細分:家庭中,父母是事實上的「上位階級」,兒女是「下位階級」。他們的差別,從家庭內部權力可以體現。男女主之間亦存在支配和依附關係。沒有收入的一方,常常落入下位階級。有的會用拳頭和心計強搶自己的「上位」。

存在階級,便存在壓迫與被壓迫、支配與被支配,甚至是明顯的欺負人和剝削。階級矛盾自然而然。

如果是個老派的宗族式家庭,還要更麻煩一些。一般這樣的家庭有個總的「話事人」,一般是輩分最高的男性。孩子依附各自父母,父母再依附各自的父母,集體和分級依附總話事人,政治經濟關係與三口之家類似,只是更複雜些。

並不奇怪的是,這種關係會隨著某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父母沒有收入而且生病,要接受兒女長期贍養,他們的地位肯定就要差得多。父母年老體衰之後,控制力下降,情況也差不多。可見所謂的「孝順」帶有明顯的經濟性,也帶有某種程度的暴力和政治控制色彩。

家庭其它成員的關係也有類似。收入多的、年長的、輩分高的,甚至更強壯的,都可以有更高的政治身份,甚至拉開階級差別。

眼界大一些看,其實家庭就是個小社會,反映著種種社會關係——那些可能是冰冷甚至殘酷的。若不是還有些血緣和婚姻關係在,眾多家庭早已因彼分崩離析。父母們到社會上,往往也會某種程度上依附別人或接受一些不盡合理的支配。


有啊,比如我家,我老公就說我是青天大老爺,嗯,橫行霸道那種,還經常動用公款滿足私慾,當然只許官州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那是我為官的標準,但我孩子們認為我是人民的好公僕,喫喝玩樣樣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從來真心實意不圖回報,所以,矛盾什麼的,只要揮舞經濟大棒,通常都是敢怒不敢言的


家庭未必存在階級矛盾,但家庭的衝突、對抗卻反映著不同社會存在下,不同社會意識對抗的特徵,這種矛盾的背後是受一定時代特有的階級性所影響的。

社會存在的異同,實踐目的、方式的異同,決定了個體的世界觀,進而決定了個體的差異與人們之間的分化,而實踐目的,方式的異同主要由生產力決定。

在這裡,性格成了「邊際量」,它只決定人們選擇行為的激進與否,不決定人們差異化選擇的主體。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條件決定了人的需要,進而決定了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不同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實踐活動,就會產生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就會產生這樣的實踐觀念和生產關係、家庭關係,這種觀念通過人感性的活動進一步得到強化並進一步塑造人的觀念,漸漸構成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同世界觀方法論的背後是人認識活動的異同決定,決定這種異同的根本是人的生產實踐活動決定,而決定了人們生產實踐活動的,又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客觀的物質條件。

因此家庭鬥爭,不同的人之間各種道德、文化觀唸的鬥爭,本質上是不同的生產力下不同的生產關係下在不同的意識形態的薰陶下這種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人們這種觀唸的差異是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下,生產力的差異導致生產關係的差異,進而導致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差異,影響了個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個人之間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實踐經歷,受制於地域生產力文化限制等等都會使得人們的各種觀念產生差異、分歧、矛盾)。個人的意識形態一生都在盡量與新的生產力下新的關係相適應,都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揚棄」否則個人就會與時代脫節,進而在影響個人的新舊世界觀與方法論矛盾「揚棄」的同時,與他人也就會產生意識形態的差異,進而產生意識形態差異的矛盾。

產生這種意識形態的根源,與生產力密切相關,生產力的波動,必然導致物質資源的變化,這就會產生特殊的生產關係(特殊的所有制關係,特殊的分配關係,特殊的人與人的關係(即人的地位))進而產生特殊的上層建築(俠義來說,這裡可以指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力落後地區,小家庭往往會為了少量的利益而去爭鬥,小國家往往政局不穩,黨派林立,對應的國民樂於為少量的資源而爭鬥,現象的背後都有著其生產力基礎。並由這些關係所作用決定。所謂「窮生奸計,富長良心」也是在小家庭範圍內,特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人的行為、思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滿足人們需要的物質資料逐漸充足,自然人們勢利,狹隘的行為、思想就會消失。

人總是最先認識同自己的實踐密切相關的事物。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實踐對象,實踐對象也在不斷變化、發展,這就需要人們不斷的認識,不同時代、不同認識角度,對相同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樣。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這種發展進步的差額產生不同的經濟基礎與不同的上層建築,具體到個人就會展現為新觀念與舊觀念,新思想與舊思想,統治階級的道德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以及不同的思想之間等等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鬥爭。

不同的統治階級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需要,進而產生不同的生產關係,對應不同的上層建築。以及不斷適應生產關係發展的新的上層建築與舊的上層建築的鬥爭。 ???

家庭矛盾的階級性就脫胎於此,由於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世界觀同樣具有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徵,所以在階級社會中的人,就難免被服務於各種不同階級、階層的意識形態所塑造、影響。進而產生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這種家庭矛盾與家庭關係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濟基礎,對應的不同的上層建築(主要指思想上層建築)的鬥爭息息相關。充滿了共性與個性的交融。並帶有一定微觀的特點。

例如新中國成立後,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下的人們而言,受封建思想、官僚思想、公有制思想、等等服務於不同經濟基礎(生產關係,所有制關係,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影響,就會產生對應當時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觀念。(不同的地區,受到的各種意識形態不同,所以就個人來說形成的意識形態也就不一樣)不同的意識形態薰陶自然就產生不同的思想,特別是不適應新中國經濟基礎的思想。而新經濟基礎又會對上層建築進行改造,使得其符合生產關係。所以新一代的個人受到這種上層建築的薰陶又回產生適應新上層建築的新思想,而人的世界觀往往是30歲以前養成,並且一旦形成,往往很難再有根本的改變。但生產力卻是在不斷發展的,為了適應生產力,對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特別思想上層建築)也在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到個人個體,就會出現不同年齡,不同生產力、生產關係下,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的差異。

因此,對於80、90後來說,由於其祖父輩所生活的時代生產力有限,對應的生產關係相對落後,這就使得一方面他們的世界觀受到落後的生產關係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舊的封建殘餘的影響,使得他們擁有其獨有的意識形態,父母輩受到初期改革意識形態和少量封建殘餘的影響,年輕一代自身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三代所對應的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各不相同,生產關係服務的主體也各不相同(皇帝,人民,資本家)所受到的異化不同,道德觀念等等一系列上層建築上的東西不同,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方法論,具體到家庭就是家庭矛盾,家庭衝突。

對於新生的一國來說,意識形態需要至少三代人才可以改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發展完善適應生產力的意識形態,隨著接受舊意識形態的人死亡,舊意識形態殘餘的人死亡,人們自然就會慢慢被新的意識形態所改造,並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在不同代人的思維中產生不同的差異,對於家庭而言,新舊意識形態的交鋒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意識形態的鬥爭當中。就家庭而言也就是家庭成員的鬥爭當中。

所以,總的來說,家庭鬥爭的背後,是生產力發展,進而相對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之相調節、變化,最終這種調節、變化反映到個體,個體再與其他不同生產方式下,不同的上層建築所影響的個體相互聯繫、作用的結果。


每個家庭都是獨特的,哪來的階級矛盾?要是扣上這麼個帽子,那日子別過了,天天吵不完的架。

對於是否工作,直接產生經濟貢獻,因人而異,沒有家裡的半邊天,前方打仗不安穩呀,每個人都是家庭的螺絲釘,各司其職,都為了一個目標,讓這個家幸福,平安,快樂。

不管是單職工,雙職工,創業……兩個人的收入都是要合併和平均分配的,所以都是有收入的,核心還是兩個人怎麼能自已平衡和客觀地對待這件事,全職媽媽,全職爸爸,現在都有的呀,接納並享受這樣的生活狀態就好了。

如果一個人的收入能夠應付家庭的所有開支,那媽媽又能從在家經營小家庭中找到樂趣,不失為一種好的模式,如果兼備理財的能力,就更完美了。

比如可以把錢打理的井井有條,有一部分用來投資錢生錢,有一部分安排家庭生活必須的開銷,還可以為家庭裏每個人配置好適合的保險,解決小的教育問題,不忘夫婦的養老補充,安排一家人的旅遊,也是學問啊。不脫離社會,多讀書,交交朋友,參加一些活動,生活還是可以豐富多彩的。

也有的媽媽,只有在職場中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什麼一定要把她困在家裡,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來安排子女,沒有什麼是唯一的途徑。


存在。根據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一章第三節定義,

不同階級由於經濟、政治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不同而產生的矛盾

比如員工嫁給老闆,傭人嫁給主人,說白了,不是看男女雙方負責什麼,而是看男女雙方婚前是否不同階級,一旦不同階級組成家庭就符合定義,特別是組成家庭後,兩個人還保持婚前的勞動關係。


少年,學一下婚姻法吧,有個東西叫做夫妻共同財產


不但家庭,同一個人也存在階級矛盾。

比如,每天早上,都有一個資產階級的你威逼你起牀上工。還有一個無產階級的你在怒吼「管他呢,老子再睡三分鐘!」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我未婚,原生家庭是有的,但還好。我相信自己的家庭也會有,畢竟大家是相親相愛的。


當然存在。

父輩和自己的下一代都多少會有三觀上的不同,這就是階級帶來的思想觀唸的不同。

經歷過的時期不同,所經歷的也大不相同。可能下一代早已超越了自己的上一輩,自然就產生了所謂的階級。

很多人因為習慣和思想不同和自己的父輩,祖輩完全沒有辦法和平相處,或者說總是想逃離。這些都很正常,每個家庭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內部矛盾。


有的。家庭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家庭地位取決於你的掙錢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存在,父母老啦,經濟相對降下去啦,但依然想掌控賬政主導,因為他們還不放心長大的孩子,但家庭的階級矛盾多數都是善意的擔心和血緣的親和,容易化解。


幹嘛搞那麼複雜,這不就是良心和人品的問題嗎?如果妻子在家任勞任怨,而不是好喫懶做,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丈夫都不會剋扣她的。另外有些時候妻子做家庭主婦,還可能是丈夫提出的。

我家還我媽養家呢,她也沒有因為我爸是男人而不給他花錢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