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已經比過去好很多,過去要反覆檢查自行車座有沒有針頭,要摸電影座位,只要是公共場所的軟墊子我都怕。後面嚴重到硬座位我都幻想有沒有針。現在這些倒是好轉了,但我開始害怕去醫院打針,我的心理就是,我很怕醫生的針頭不幹凈,又發展到我幻想自己走進去告訴醫生我是艾滋病,然後醫生就給我用不幹凈的針。怎麼克服這種心理太痛苦了!以後怎麼樣都不敢去醫院了那我假如做手術啊生病的怎麼辦……


關於怎麼克服恐艾,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系統」的問題,下面我會展開了講一講:

你現在的情況,恐艾的問題算是比較嚴重的了,不僅僅是對艾滋病有強烈的恐懼感,很明顯你已經表現出了一些焦慮、抑鬱、強迫等心理障礙癥狀了,這個需要注意。

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然會對你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響,可以試著自己調整,如果還沒有很好的效果,建議你不要自己胡思亂想,可以需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怎麼克服恐艾心理?

一、恐懼艾滋病不是病,但不相信科學是!

每個正常人都會對艾滋病有恐懼心理,但我們要科學的恐,不要胡亂的恐懼。

比如說,發生了「一夜情」,完事後發現對方疑似是艾滋病患者,這個時候需要恐懼艾滋病,但如果是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需要恐懼艾滋病嗎?

完全沒必要,因為日常生活生活、工作、學習沒有傳播艾滋病的風險。

二、去醫院打針、被不明物體劃傷會不會傳播艾滋病!

現階段,艾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性行為傳播(男女/男男/多人)、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其中經無保護性行為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既然艾滋病可以通過性行為傳播,那麼是不是所有的男女交往都會感染艾滋病?既然艾滋病可以通過血液傳播,那麼是不是去醫院打個針就會感染艾滋病?

想想看,可能嗎?

當然不是了,普通人正常的男女戀愛,結婚生子,完全不需要過多的考慮艾滋病,普通人交往固定的伴侶,不吸毒幾乎不用考慮感染艾滋病的風險。

還有,平時有個頭疼腦熱去醫院就診,現在所有的醫院打針用的都是一次性的醫療器械,醫療器械出廠的時候經過了嚴格的消毒處理的,肯定是不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打針除了打完屁股疼,肯定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呀。

再有,HIV 病毒本身非常脆弱,環境耐受力很差,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HIV 病毒只要離開了人體就會很快的失去感染活性。所以,日常被不明物體劃傷,那怕還流血了,也不需要考慮艾滋病,因為即便有 HIV 病毒(幾乎不可能有),但在自然環境下,HIV 病毒幾乎是「秒死」的。

你就記住,發生艾滋病傳播,必須具備這麼幾點:1、必須要有艾滋病感染者作為傳染源;2、有足夠量的病毒從感染者體內排出;3、排出的病毒能通過一定方式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4、足量的病毒能通過接觸者破損的皮膚、豁膜進入未感染者人體內。

三、脫恐,換個心情非常的重要!

想要徹底脫恐的話,就不能讓自己陷入進一種長期「抑鬱不振」的心境里,不然的話,人會越來越消沉,越來越懷疑自己,心情需要自己調整。

為了更好的脫恐,建議你可以從心情和行為上做出調整。

這段時間心裡一定很累,那就好好休息一下,安排一次輕鬆的旅行可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多和親人朋友相聚,多與人交流溝通,多參加社會活動,將精力集中在你感興趣的事情上,少考慮一些不開心的事。

從行為上的話,可以屏蔽掉生活中一切與艾滋病有關的東西,戒掉手機(這一條很重要),平時少想,少看,少聽,少接觸關於艾滋病的信息。

另外,建議你報個健身班,好好的鍛煉一下身體,身體好了,生病去醫院自然也就少了。

心情好了,身體好了,恐艾癥狀自然就不治而愈了。

放心吧,普通人潔身自好意味著TA已經被排除在艾滋病「風險人群」之外了。

加油,早日脫恐!

以上~

更多艾滋病脫恐方面的幫助,歡迎關注公眾號《恐艾知識局》


您好。恐艾很多時候也許是由於對艾滋病的不了解,因此我的回答將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關於艾滋病的科普,有時候當我們對艾滋病足夠了解的時候,有了足夠的掌控感之後,也許就不會再那麼恐慌;另一個部分則是關於「恐艾」的心理。

關於艾滋

AIDS和HIV是什麼?

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也即我們常說的艾滋病,AIDS,源於一種逆轉錄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也即HIV病毒。

HIV病毒並不致死,艾滋的致死是由於HIV病毒會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導致無法應對外界的其他病毒和疾病。

HIV病毒也非常脆弱,研究人員認為它在體外幾乎沒有存活的能力,會在排出體外的3-5分鐘內迅速失活,也即失去感染的能力。

所以,網路上流傳的用釘子啦、針啦之類的利器沾上艾滋病人的血再放在公共場所的這種操作,幾乎不可能感染HIV。

再退一步說,即使在3-5分鐘內接觸到了新鮮的釘子或者針,感染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因為感染的另一個要求是「足量的體液暴露」,針和釘子上能附著的血液量非常少,並不足以感染。

HIV必須通過體液交換才能完成感染。也即血液(輸血、共用針具靜脈吸毒等)、體液(性交中的精液、陰道分泌物和直腸液等)、母嬰(分娩、哺乳等)——因為這些高危行為有直接、新鮮且足量的體液交換。

而唾液接觸(比如接吻、共用餐具等),也不會感染,因為唾液中的HIV病毒載量過低——HIV急性感染期和發病期血液中的HIV病毒含量在10萬-100萬/ml,而唾液中的HIV含量每毫升都小於1。僅僅傷口接觸唾液都無法滿足感染條件,更別提接吻、共用餐具和食物了。(哪怕吞進了唾液,HIV病毒在消化道的酸性環境下也無法生存。)

發生了高危行為之後怎麼辦?

即使發生了高危行為,還可以吃阻斷葯。

HIV從進入人體再到其在T細胞中大量複製大約需72小時。在這段時間裡,病毒還沒有從初始感染的CD4-T淋巴細胞中擴散到其他的細胞中。所以通過合理及時的用藥,可以防止病毒的複製與擴散。被HIV感染的第一批細胞會在服藥過程中死掉,從而清除HIV病毒,不會被感染。

1~2小時內服用藥物效果最佳,72小時內服用依然有效,超過72小時,雖然藥物的效力降低,但依然可以有效抑制HIV病毒,對AIDS的早期治療有幫助。

3、萬一萬一真的感染了怎麼辦?

HIV暫時無法被治癒,但是現在的醫學發展已經使得艾滋病不再是絕症。如果儘早進行規範治療,穩定服藥6個月後,體內的病毒載量就能控制在高精度的病載儀器也無法檢測到的水平,預期壽命也可接近正常人群。

恐艾心理

「完全無法控制的」、「明知不必要卻還是會反覆強迫思考」的行為,也許是強迫性思維的體現。這可能是由於對控制感的過分追求。

或者有其他答主提到過,這種焦慮和擔心也可能是對生活中其他事情的焦慮和失控轉移到了「恐艾」這件事情上——如果我們腦海中被「恐艾」的焦慮佔據,那我們就不必再去思考其他會讓我們焦慮的事情。

而在此之外,我很好奇的一個部分是,題主提到「其實我已經比過去好很多」,在過去到現在,是發生了什麼?題主有做了什麼嗎?生活有發生什麼變化嗎?也許在這些做的事情和發生的事情中,就隱含著某些仍能有效的東西也說不一定。

歡迎知友們在評論區討論;)


不知道你為啥要恐艾?是有什麼特殊經歷?還是純粹幻想?

至於針頭傳播,我記得有專家科普過,針頭上病毒的活性,以及針頭還要穿過衣服,我們真皮層表皮層等等防護,基本上很難傳播。

醫院只要你去正規醫院,就不會有你說的危險。

至於為什麼你這麼恐艾,因為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產生恐懼,杜撰和幻想出各種恐怖。艾滋病沒有你想像中可怕,按時服藥人也會很健康,其實它還沒有糖尿病對人體危害大,但是也沒見多少人恐糖。而且糖尿病還遺傳,艾滋病可以通過試管技術清洗,從而獲得健康的寶寶。所以,當你對一個東西過分恐懼時候,你就去科學的了解它。了解一下生活中活生生的人,那些攜帶者很多都比普通人更積極向上。

黑暗讓你恐懼,那就打開燈看清它。


一點不了解不會恐慌,全面了解也不會恐慌,只有一知半解,才會恐慌。

艾滋病傳染必要的三個條件

1.密閉空間

2.一定量的病毒載體

3.開放型創口,就是正在流血的都地方密切接觸。

少了一個,都不能穩定傳播。

所以不必害怕,針頭什麼的,除非他把手腕劃開,然後給你手腕劃開,按在一起。只是針頭的話,不具備傳染性,你看抽血傳染hiv,只是因為間隔時間短,共用一個針頭,而且必須符合上面三個傳播途徑,才會進行傳染,缺一個都不行。

所以口交不會傳染hiv,因為口腔不是密閉空間,唾液中的酶有抑制hiv活性的作用 。另外尿道球腺液中的病毒載體並沒達到傳染量。只要不是當時有潰瘍,基本無礙。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處於人生青年階段,正是學習強化社會功能,掌握技能的大好時光,卻因為網路搜索恐艾而身陷恐懼焦慮當中,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學習。長期以來由於對艾滋病的不全面的認知,對疾病污名化,社會歧視,使得很多青年學生加重了對艾滋病的恐懼感,又因為網路交流溝通缺乏足夠的安全感,父母也無法講授學生們正確的性教育性知識觀點,讓學生在面臨性需求、性慾望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性本能與自身道德的矛盾衝突。事實上在中心的研究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對艾滋病的恐懼都是空穴來風,大都是自我內心的性心理衝突,甚至部分學生將所有與性羞恥相關的話題都歸為是與艾滋病相關。

大學生輔導員是最直接也是最了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一方面向輔導員講解了艾滋病防治基礎知識,包括艾滋病傳播途徑,艾滋病窗口期,艾滋病初期癥狀等最容易被關注的知識點;一方面又從恐艾學生群體中發現的性教育性心理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分析。幫助引導輔導員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當中,有意識去了解學生,開展深入細緻的學生輔導工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性價值觀,以獲得安全、自主、健康、平等的性觀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