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歐洲的賓館,所有提供的茶葉都是茶末。

同時,可以參見國內賣的立頓,就是一個袋子裝的茶葉末子。


中國人喝茶和其他國家的人喝茶不同。

中國人喝茶除了達到解渴生津這一最基本的生理功效之外,還會在意茶葉的形態,湯色等。

出於這樣的審美需求,中國茶的葉片也相對較為完整,可以說碎末茶是不符合傳統中國茶的審美體系的。換言之。你也不可能用審評中國茶葉的方法去審評碎末茶、茶粉之類的,他們自己也獨有一套審評體系。

當然了,這個審美體系也不是自古就有的。

唐煎宋點明沖泡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罷団為散開始,中國茶這種如今的審美意識才真正的開始出現。

你說的西方人大概是指的歐美地區人群。他們主要喝紅茶。而紅茶又起源於中國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類似培根的松煙香自然受到他們的喜愛。

他們喝茶在乎的是濃強鮮,是比較重口的。而且他們也不習慣像中國人一樣清飲,而是喜歡加各種奶、香料、檸檬之類的調飲著喝。

將茶葉切碎,有一種學名叫ctc紅茶。中國早期出口的紅茶就是將一些品質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紅茶切碎後出口到海外,深受西方人的喜愛。

袋泡茶可以在短時間內更快更濃的釋放茶葉內含物質,這個發明是影響到世界茶葉進程的。

立頓的茶包我自己是不喝的,看到這裡我想你也知道是什麼原因了。


1、假如你說的西方人指的是歐洲、美洲人的話,那裡的人的確大多數都喝碎茶,但也並非都是如此,在那邊一樣也有普通的散茶出售,如果你說的西方沒那麼遠,指的是印度、中東的國家,那邊喝散茶也是挺普遍的2、可以參考這個問題茶包用的茶葉和「高碎」有區別嗎?3、如果你懶得看的話,我可以再說一遍,茶葉經過粉碎、撕裂、揉捻之後,在沖泡過程中,內容物更容易析出,便於快速飲用(尤其是袋泡茶的發明,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我不清楚西方人現在的茶葉是什麼樣的,但如果真如題主所說,那我可以提供一個個人觀點:茶葉是從中國流傳至西方,而中國人古時候喝的茶葉就是粉末狀或膏狀拿水煮(印象中《茶經》有提到),因為那時候發酵技術不成熟,茶葉只有這樣處理味道才能醇厚。而後傳入西方,因此西方人反而保留了中國人古時候的喝茶方式。


因為古代的運費非常貴,而商人們又喜歡以次充好謀取暴利。結果,歐洲人買了很多劣質茶葉。並且,在長途販運中產生了大量 花了大量運費扔掉就會十分可惜的劣化茶葉(運費本身比茶葉貴幾倍甚至幾十倍)。於是,把這些劣質茶葉和劣化茶葉打成粉,加上染料或顏料調色,再加些香料調味銷售出去。慢慢地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陸羽《茶經》了解一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介紹茶的專著,飲茶起源於中國,但各種變化都發生在國外,抹茶,磚茶,茶包,茶末……而中國則進入了一種意識流形態,不斷簡化流程工序,追求,回甘、醉茶、通透……很有中國特色;中國茶葉市場如此之大,發展速度和形態都很初級;

說到立頓,一家企業年產值就相當於中國總產值的2/3;而且他們原料用的還都是從國內收購的茶渣茶碎這些邊角料~立頓牛逼的不是茶袋的形式,而是人家的配方和極低的價格碾壓;再看國內,茶山,茶樹,種茶人,泡茶飲茶看心情….大家看的就不是一個東西。


泡法不同。不同的產品,因為不同的飲用習慣,而誕生


知乎有言:跳過「是不是」直接問「為什麼」的都是刷流氓

日本茶道中也是用茶粉 沿襲宋朝的點茶


我覺得他們只是不會泡功夫茶而想出來的偷懶辦法而已。


茶是從中國流向世界的,中國古人就有吃茶一說,所以這就不足為奇了,這就跟老外喝咖啡磨成粉,中國人跟著磨成粉一樣。如果老外喝咖啡泡著喝,估計咱們現在的咖啡也是泡著喝。一個道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