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麻子一没钱二没兵,为什么能长时间跟鹅城霸主黄四郎分庭抗礼,最后还摧毁了黄四郎的家族基业?凭借的是什么?


谢邀。

先说明一下,本回答仅基于这部电影的明线,也就是电影直接表达的剧情;介于网上对电影的「暗线」有各种百家争鸣的解读,所以本回答不会涉及所谓「暗线」(比如张麻子团队中是否有人叛变、黄四郎最后是否逃脱等等)。

这里我打算从三方面来分析张麻子打赢黄四郎的原因:张麻子的成功因素,黄四郎的失败因素,客观因素。

  1. 张麻子的成功因素

(1) 张麻子的智谋

张麻子的智谋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和履历之上的。张麻子毕业于清末和民国初期著名的军校机构讲武堂,可以说是受过精英教育;另外,张麻子还追随过护国大将军蔡锷,随蔡锷南征北战,阅历丰富。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的履历,代表著更广的知识面和更高的见识,不仅可以制定出各种极具创意性的计谋和出其不意的战术,还能在遇险时快速脱离险境,并且实现反杀。就看和假麻子枪战这段,面对对方出其不意的袭击,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张麻子能运用讲武堂学到的作战知识以及多年打仗中总结的经验,巧妙利用地形作战,并在通过自己发明的「吹口哨」的语言,和弟兄们默契配合,成功将对方团灭。

张麻子这种创意性的头脑可以说是取胜最关键的主观因素,尤其是最后「杀替身」的桥段,完全出乎黄四郎的预料。张麻子前面发了银子又发了枪,勾出了百姓们心中的怒火,但依然没有一个百姓响应他的号召,在黄四郎看来,张麻子已经黔驴技穷了,但没想到张麻子还留了最后一手:杀替身,这个创意性极强的战术,成功鼓动了全城的百姓,将黄四郎一举击败。

(2) 张麻子的团队

张麻子虽然没钱,但不能算没有兵。他的手下虽然只有几人,但各个身手不凡,而且团队的协作能力超强。这在片中多次体现,胡万带人刺杀张麻子,在张麻子打响反击的第一枪后,兄弟们能快速进入状态,轻松将对方反杀;绑架黄四郎的时候,扮演不同角色的兄弟能密切配合,整个绑架过程天衣无缝;雨夜火并的时候,张麻子一伙人既能保证不被对方射杀,又能快速把事先埋好的胡万等人的尸体挖出来,还能在短时间内换好衣服,在雨夜中给了黄四郎一个措手不及;除此之外,还有剿匪时假麻子突然来袭,张麻子团队近乎完美的协同作战(师爷乱吹口哨除外),最终以少胜多,将对方团灭。

张麻子的团队的实力,虽不是取胜的最关键因素,却是张麻子和黄四郎斗争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不仅能高效地实施张麻子的各种战术计划,还多次帮助张麻子脱离险境。相比之下,黄四郎的手下只是杂兵多,几个小头目都远远逊色于张麻子的弟兄,武举人空有一身蛮力,军师胡千从未提出过好的计策,胡百更是平庸至极,只有胡万有点本事,但也只限于耍奸计欺负对方最弱的六子,一到正面交火立马被实力碾压。

2. 黄四郎的失败因素

(1) 享受斗争

黄四郎热衷于享受斗争的乐趣,喜欢慢慢玩,一步步把对手玩死,而不是直截了当斩草除根。比如,张麻子刚进城就「枪毙麻匪」,释放了「不是善茬」的信号,军师胡千已经提议先发制人,黄四郎则表示「和他耍耍」;胡万害死了六子,张麻子打烂了胡万的耳朵,两派的矛盾已经激化,胡千提议斩首,黄四郎却要请客。

这种「享受斗争」的处事风格,在黄四郎看来是在慢慢把张麻子玩死,但事实上却是在帮助张麻子升级,对张来说就是「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对比一下鸿门宴前后的张麻子,鸿门宴之前的张麻子是一根筋,以为靠县长的职权就能实现公平,六子死了就想带著兄弟们和黄四郎拼个鱼死网破;但黄四郎偏偏要请客,一场鸿门宴的交锋下来,不仅让张麻子打消了鱼死网破的念头,还大大提升了张麻子的智谋,在鸿门宴后开启和黄四郎斗智斗勇的篇章。

(2) 注重体面

黄四郎行事方面有一个特点:特别注重体面,非常讲究名正言顺,做事一定要保证不会给自己带来流言蜚语。比如,鸿门宴后刺杀县长,一定要让县长死在他自己的床上,不能死在半路。其实,即便真在半路就把县长杀了,鹅城的百姓也绝不会有任何不满,最多就是街头巷尾传传「黄四郎请客后杀了县长」的流言,不会对黄四郎在鹅城的地位和统治有任何影响,但黄四郎就是无法忍受这种闲话。

这种处事风格虽不能说有错,但会给事情带来很多变数。就拿刺杀这件事来说,如果是在半路动手,幽静的街道上,师爷牵著马,县长睡在马背上,这种情况下,遇到刺杀躲都没地方躲,杀掉县长是很稳的;相比之下,等县长回县衙了再动手,就会出现「县长进了师爷房间和师爷一起睡了」这类不可控因素,降低刺杀的成功率。

(3) 自负与误判

黄四郎本人很自负,他对张麻子一派一直是持蔑视的态度,觉得自己可以肆意玩弄对方。这让黄四郎对张麻子以及张麻子团队,一直存在低估和误判,比如:派胡万潜入县衙刺杀张麻子,派过去的人全被反杀;让胡千带手下假扮麻匪和张麻子的人火并,以为杀了对方六个人,实际上一个都没干掉;派假麻子在县长剿匪的路上搞袭击,被张麻子一伙团灭。

这种自负和误判让黄四郎一再错失良机,尤其是在张麻子一伙冲到黄府的大铁门前的时候,黄四郎在得知没有百姓跟著一起来时,没有开门迎敌,而是自大地表示:让他打个够。如果黄四郎开门迎敌,凭他手下的人数和碉楼易守难攻的特点,张麻子兄弟4个再厉害也不是他的对手,但他的自大让他错过了这个消灭张麻子的最后机会,让张麻子等到了替身,最终鼓动百姓一举击败了黄四郎。

3. 客观因素

促成张麻子打赢黄四郎的客观因素就是简单粗暴、无处不在又无可避免的——运气。张麻子有各种优点,黄四郎也有各种缺陷,但即便如此,黄在这场斗争中仍然具备各种优势,在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他本可以击败张麻子,但无奈的是,命运女神在这几个时间点都站在了张麻子这边:

鸿门宴之后胡万率人刺杀张麻子,在自己的床上遭到乱枪齐发,张麻子再神通广大也必死无疑,但他却刚好没在自己的房间,所以侥幸躲过了刺杀;

张麻子出城剿匪的时候,黄四郎为保万无一失,还在路上埋了地雷,但地雷偏偏就给师爷踩重了,张麻子又和死神擦肩而过;

张麻子带著弟兄攻打碉楼的时候,百姓没有一人跟来,这时候张麻子的胜算完全就在已经逃跑的黄四郎替身的身上,而替身恰恰刚好在最后的节骨眼被老三和花姐抓回来了,而黄四郎这边的救兵又迟迟未到,所以张麻子才有机会做出「斩杀黄四郎」的假象,让百姓自发攻下碉楼,取得了整场斗争的胜利。

总结来说,张麻子能击败黄四郎,凭借的是自己的智慧,以及优秀的团队,外带运气加持,同时充分借助黄四郎的各种作死给自己创造的机会,在斗争中保持不落下风,直至最后击败黄四郎。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情报不对等。

这个情报不对等来自师爷。

张牧之有师爷所以知道黄四郎最大的底牌是靠山刘都统。刘都统一旦带兵进城,张牧之正面肯定抵挡不住。

而张牧之的底牌,黄四郎到了中后期才知道。

张牧之的底牌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张牧之不是县长,而是麻匪。他的手下各个身怀绝技。

黄四郎一开始其实并不小心,并没有一直龟缩在碉楼里,他多次和张牧之面对面交谈,甚至还有一次独自面对老二老三。

张牧之如果直接正面强杀黄四郎,然后逃回山里。即使刘都统愿意费大劲带兵进山。但山里是张牧之地盘,他一共就零散几个人。打不过还躲不过么?

所以,你看出来了吗?张牧之一直有一条「下策」可以走。这条「下策」就是强杀黄四郎,然后做回麻匪。这也是老三一直说明明一枪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搞这么复杂的原因。

黄四郎眼里,张牧之进城只带了不到十人,和自己实力差距巨大。

但事实上,黄四郎手下虽多,但并非张牧之一行人的对手。

黄四郎派人去杀张牧之,他手下全灭,张牧之这边就死了一个县长夫人。

六子自杀,二哥剧情杀。张牧之带著剩余的兄弟硬是全灭了黄四郎安排的假麻子。张牧之手下就眼镜受了轻伤。

这战斗力差距类似于,黄四郎手下有邓茂,波才,外加几十刀斧手。而张牧之手下关张赵马黄,自己是吕布。看似人数上黄四郎有优势,实际上真打起来黄四郎必输。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光看张牧之和黄四郎两个人。张牧之其实一直能赢,只是怎么赢的区别罢了。

至于另一种说法,把这两人当做两种象征进行对比,来判断谁赢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中国革命的缩影,六子就是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以死证明,我就是和黄四郎他们不一样,群众那个时候在黄四郎的淫威之下不敢发声(其实也不是不敢发声,他们只是觉得县长赢不了),电影的后面群众看黄四郎倒了才敢拿枪,搬倒黄四郎之后老二一伙又成了黄四郎之流,(黄四郎也没死,顶著革命者的帽子继续吃香喝辣,而且还腐化了老二一伙)张麻子又继续跟著他们继续去革命了。可能不管到了革命的哪个阶段都会有黄四郎,但是不管到了哪个时候都有革命者!举个例子,到了现在国家实施了一个利民的政策,那这些妨碍国家实施这个政策的人就是黄四郎,革命者就会出现!

所以孙中山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还是很对的!


《让子弹飞》的豆瓣影评:【告别革命与继续革命——评《让子弹飞》】《让子弹飞》最重要的一段对话发生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在这个图穷匕见亮出底牌的时刻,张麻子问黄四郎「你说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4539490


为什么到最后张麻子的兄弟去了上海。

火车后面有道人影,手里有烟,是黄四郎吧。


因为他把假黄四郎杀了,百姓认为杀的是真的。


做了别人想不到的事,想了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鸿门宴已经明讲,鱼死网破的话,张或可杀黄,而张没有选择这样。

所以,问题似乎不是在于为什么能赢,而是在于,为什么那样赢,即,不是亲手,而是使民出手,给黄一个体面。

因为,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儿。

-

下面随便说点闲话。

民起杀黄就能办成三件事儿吗?一个伟大的革命者能够改变一代人,但也只能大约如此而已——不信?睁眼看。

一个民族,需要改变的不止是一代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这个使命,在我看来,只能由那些能够传承的东西来完成,比如,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由此看来,鲁迅雨果达芬奇等,也可以称作是伟大的革命者,他们的作品,是在人们思想中发动革命。

他们办成了三件事儿。


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我d的致胜法宝。


楼上分析纯属瞎扯,张麻子之所以能赢是的了民心,为什么打黄四郎时候第一次发银子,黄四郎收,发枪,杀替身后百姓才带头冲进碉楼。问什么张麻子自己不直接攻进去碉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