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樂理題的時候想到的。有的時候會唱到過沒有結束在穩定音上的視唱聽覺上有種沒有結束,想要給它續個「尾巴」的強烈衝動(隱約記得是裏姆斯基)。但在唱民族調式的時候就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甚至連偏音都很少出現。

所以想請各位大佬能夠解答一下,在這裡提前先謝謝啦。


瀉藥。

民族調式出現過收束在偏音,西方也有作品這樣,就像西方一般結束式以V7-I 及起各種變種為主,但是舒伯特《魔王》則採用的bD大調作最後一段的起始,然後收束在V級,隨之樂曲轉為g小調。沒有I級的收束感,卻能增強情感,突出懸疑感。

所以這個還是主要根據作曲家當時的心境,以及對作品的理解來決定。


當然可以。

王西麟先生的鋼琴協奏曲,最後幾個和絃是不是很仙氣


瀉藥

有 自從學了曲式之後我對和聲的完滿全終止有了新的認識…

曲子還能這麼寫??

現在在學習太谷秧歌,有一首《西河院》最後結尾的時候就是落到了降7(C大調)我老師說也有研究者認為這裡是轉調落在1(D宮或者D大調)

說法不一,都對

畢竟要以包容的心態來學習咯

最後放上老藝術家抄寫的譜例(我期末考試要背唱…超級多…)


有可能的


怎麼說呢,就剛開始學的時候我們都是學各種和聲屬性,終止半終止,各種和絃功能,各種調式調性對吧,確實有規律,有公式,學久了就習慣在規律裏公式裏,可是規矩死的人是活的啊,你想怎麼結怎麼結,看你要表達的是什麼,現在到處流行無調性音樂,人就是不按規律走的,怎麼結都行

我覺得看作品吧,規則雖然在那,但是自己的作品怎麼寫還是牛逼的作曲家們自己說了算

所以有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