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微博电影之夜」上,姜文的《邪不压正》获得「年度最受期待电影奖」。

而早在四个月前,我就写了关于《邪不压正》的前瞻影评。

因此,这篇我就不再聊姜文。

我想说说,与姜文旗鼓相当的,另一位影史级人物——

张艺谋

本届「微博电影之夜」上,两位导演先来了场热身战。

张艺谋新作《影》,透露将于九月底(国庆档)上映,并获得「年度最受瞩目电影奖」。

这与《邪不压正》的「最受期待奖」有什么区别?

期待,是指人们对未来事物产生憧憬与向往,迫切地想要先睹为快。

瞩目,是指万众将目光聚焦一处,生怕自己的疏忽,错过大事的动向。

说白了,对观众而言——

看姜文,就像看世界杯,过程中激情满溢,无比希望赛场上展现出绚丽的球技。

而看张艺谋,则像看奥运会,每每举办一次,都有可能会对国家产生历史性影响。

《有话好好说》时期的张艺谋与姜文

这就是为什么,张艺谋外号叫「大国师」。

与姜文不同,张艺谋出生于古都西安,被其同学陈凯歌戏称为「秦国人」。

古代秦国人,有什么特性?

能吃苦,耐劳动,性格平稳而朴实。

生活条件虽比不上楚齐,却暗自怀揣无比宏伟的理想。

「文革」时,张艺谋的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他自己也因下乡,无法照料幼弟。

在这期间,幼弟因病失聪,终于烧成聋人。

多年以后,张艺谋电影《活著》中,福贵(葛优 饰)历经坎坷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因病烧成哑巴。

此情此景,正是张艺谋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投射。

《活著》

有人说,《活著》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我已不止一次否定过这种说法。

依我看来,在当年《霸王别姬》和《蓝风筝》的夹击之下,《活著》并不足以称奇。

我个人最偏爱的张艺谋,并不是《活著》《归来》此类的现实主义。

而恰恰是被不少观众吐槽的古装戏。

当然,即使古装戏,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现实。

张艺谋曾经说过:

存在决定意识

环境带给艺术家的习惯和经历都会被艺术家融进他的作品当中去

《英雄》《十面埋伏》《影》

也就是说,要想看懂张艺谋的古装戏,我们就有必要知道他的经历。

初中毕业后,张艺谋插队三年,在纺织厂做工七年。

当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时,已年近而立。

据陈凯歌回忆:

彼时的艺谋虽然貌不惊人,中等身材

加上穿著平常,在人群中显不出特别

但在言谈间,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极高同学们都敬重他,觉得此人不是等闲之辈艺谋弄起摄影后,特别想要有一台照相机都知道这事得花钱,可他家里又没什么钱在那个时候,卖血不犯什么法他就去卖血,用自己的血换了一台照相机

不顾破落环境,陶醉于光影世界的青年张艺谋

历经十年苦熬,而后登上大雅之堂,用血来实现心中的理想。

这不仅仅是张艺谋三十岁前的人生故事。

这也是张艺谋电影《英雄》中,无名(李连杰 饰)三十岁前的情节设定。

战国末期,无名为了刺秦,耗费十年练成一套独特剑法。

终于,他得到机会,来到帝国的中央。

面对秦王,他原本可以履行自己「弑杀暴君」的诺言。

可他却只用剑柄,象征性地刺了秦王一剑。

影片结尾,他放弃杀死秦王,也没阻止秦王吞并六国。

他自己反而主动赴死,如同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某些看电影不细心的观众,因此以为《英雄》的主题,只是为集体主义叫好,向暴君歌功颂德。

就连陈凯歌,也曾对其批评道:

我不喜欢《英雄》的主题

我不认为牺牲个体生命成就集体是对的

那么,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两年前我就写过《英雄》的翻案影评。

文章里我说,无名从一开始,就没真想杀秦王。

他劈荆斩棘,就是为了要把剑柄,架在秦王的后腰上。

但,这并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把剑柄撤回前,无名对秦王说:

这一剑,臣必须刺

刺了这一剑,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著死去的人希望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

言下之意——

若你达不到那最高境界,不能给百姓以和平,千万个我还会出现,推翻你的政权。

经此威慑,秦王懂得自己并非天下无敌,先前的狂傲和戾气也消失无影。

他命令士兵厚葬无名,并修建长城护国护民,不再杀伐成性。

无名,是以自己的血,换取暴君的醒悟,赢得天下的和平,并达成心中的使命。

这,就是张艺谋要表达的侠义精神。

为了崇高理想,不惜以血献祭。

然而,如若你以为张艺谋的理想,只是一种对集体的牺牲,那就又错了(读完全文你会知道为什么)。

最近,《影》公布了不少信息,引起一些网友的议论。

据预告片来看,邓超独自分饰两角。

一个,是望族名将,子虞。

一个,是子虞的影子,境州。

《影》「当局不迷」版预告片 (中文字幕)

所谓「影子」,是指古代的替身。

子虞的家族,给境州饭吃,并将其秘密训练。

作为回报,若是出现什么危机,境州必须率先牺牲。

类似的设定,其实最早出现于黑泽明电影《影武者》——

名将武田信玄,寻到一名底层人士,与自己长相接近。

于是,武田信玄就让其作自己的替身。

就因为这,导致某些豆瓣「文青」指控张艺谋有抄袭之嫌。

甚至有人讽刺说,张艺谋在嘲讽自己是黑泽明的「影子」。

对此,我深感悲哀。

我悲哀,是因我们的某些观众,对自己的历史一无所知,从而在潜意识里极其缺失文化自信。

影子替身,中国自古便有,比如:荥阳之战——

楚军将汉军重重围困,为保护主公刘邦出逃,纪信就装成刘邦的模样,代替刘邦被项羽活活烧死。

诸如此类的典故和传说,在我们国家数不胜数。

为什么黑泽明可以借鉴,张艺谋却不能用?

更何况,黑泽明是大师中的大师,后辈理应接收他的滋养。

乔治·卢卡斯就曾承认,《星球大战》的黑武士形象,创作灵感来源于黑泽明的电影。

为什么,我们没人说卢卡斯抄袭?

斯皮尔伯格也曾不止一次表示: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电影大师他拍摄的《梦》和《七武士》等都是世界电影的经典名作而且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其实也颇像黑泽明。

作品不仅能引人深思,还可以受到大众的喜爱。

为什么,我们没人说斯皮尔伯格是黑泽明的影子?

1990年,黑泽明(中)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卢卡斯(左)和斯皮尔伯格(右)为偶像颁奖

我想是因为,在文化层面上,我们极其不自信。

国外的大师,即使作品饱受争议,我们也依然认为他是大师。

国内的大师,即使得到国际认可,我们也依然觉得啥也不是。

说白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自家的孩子最苦命。

2004年,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全球上映。

不仅票房大卖,更从专业领域斩获诸多奖项,其中包括: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那一年,中国电影在西方电视上随处可见,全世界都领略到优艳的唐人舞姿,以及汉代音乐家李延年创作的卓绝词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伦敦影评人协会,将《十面埋伏》列入「年度全球五佳电影」。

美国《时代周刊》则在其评选的「年度全球十佳电影」中,将《十面埋伏》与《英雄》并列为第一名。

《纽约时报》的著名影评人斯各特,更将《十面埋伏》与美国「最伟大的音乐电影」《雨中曲》相提并论:

动作电影与歌舞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这一点,没有谁比张艺谋体现得更好尤其是青楼中「仙人指路」那场戏以及竹林里的那场打斗戏它们应该会在将来成为被反复致敬的片段就像《雨中曲》那样被人宠爱

多年以后,《十面埋伏》仍在威尼斯、戛纳等电影节上数次重映。

然而,如此的一部电影,豆瓣评分居然只有……5.8?

为什么?

有人说,情节简单,剧本太差。

可在我看来,当年的多数人,其实都没看懂它。

否则,张艺谋早就用过「影子替身」设定这件事,也不会迄今为止都无人发现。

《十面埋伏》中,小妹(章子怡 饰)原为飞刀门的一名普通帮众,却为了对付朝廷,假扮成帮主的女儿,以身犯险。

柳老帮主确实有个盲女儿

可她不会武功我便假扮了她

有趣的是,为了找到飞刀门的老巢,金捕头(金城武 饰)也假扮成江湖义士,意图接近作为「帮主女儿」的小妹。

一个,是起义军的杀手;一个,是政府军的爪牙。

起初,两人各怀心机,却在同行的路上,自我意识渐渐觉醒。

首先,身穿衣的金捕头发现——

自己效忠的体制,不过是把人命当成道具的国家机器。

案上一点墨,民间千点血。当整体已经腐败不堪,作为一枚小螺丝钉,又该为谁卖命?

兄弟

盾牌兵的命、你我的命值几个钱?

另一方面,身穿绿衣的小妹发现——

在飞刀门中,似乎除帮主以外,所有人都千篇一律。

就像《大护法》里的花生人,全部面色呆滞,只会俯首听命。

没有爱,没有自我,没有感情,没有生命力。

而小妹自己,也被环境同化,不知不觉融入集体之中。

仿佛自己的出生,只是为了做组织的一个细胞而已。

飞刀门中有许多小妹

我只是其中的一个

发现没?

某种意义上——

《十面埋伏》的主题,与《英雄》是相悖的。

《英雄》是无名自觉为「天下」而献身;《十面埋伏》则是小妹领略到集体主义的不仁,而热烈地去追求自由的人生。

影片进入最后一幕,金捕头看穿事物本质,便邀请小妹一同私奔。

小妹快马加鞭,迫切想远离冰冷的体制,和金捕快享受生命的大和谐。

却被另一名痴恋自己的刘捕头(刘德华 饰)用飞刀拦截。

就像无名一样,小妹的结局,本可以不死。

飞刀,并没插进要害,只要不拔出来,就有希望愈合。

然而,为了保护金捕头,她拔出了飞刀。

她为了理想的实现,决心以血献祭。

只不过,她的理想,与无名截然不同,并不是宏伟的天下。

而是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的,爱情。

倘若按照顺序,逐个观看张艺谋的电影,你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张艺谋的创作历程,总是在不断创新、摧毁、重建。

《英雄》的侠士牺牲,是为了集体和大格局;

《十面埋伏》的侠士牺牲,则是为了自我和基础人性。

《红高粱》的爱情,奔放而狂野,似火般撩动森林;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则隐忍而纯真,如水一样静谧无声。

常听人说,张艺谋变了。

要我说,张艺谋当然变了,他怎么可能不变?

他永远都在「求变」,试图以不同的视角,表达别样的情感与生命。

求变,拒绝重复自己,难道不是一名创作者理应追求的品质?

以往,张艺谋用大红灯笼,用精巧的色彩(详情看我《英雄》影评),向世界输出了中国的民族风情。

这一次,张艺谋则试图革故鼎新,以清幽淡雅的水墨意境,表达东方的文化。

《影》究竟会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尚不清楚太多。

但我敢说,它应该与张艺谋的前部电影大不相同。

因为,张艺谋的创作理念,就像下面这幅海报一般——

时而追求工业极致,时而探寻美学巅峰。

时而表达深刻的现实,时而对新的类型作出尝试。

一阴一阳,不偏不倚,兼容万物,正是道家追求的真义。

从人物名字来看——

《影》的创作灵感,虽然来自于朱苏进的《三国·荆州》,但整体和原著及三国历史的关联并不大。

它应该与《英雄》《十面埋伏》一样,是部半架空的虚构作品。

归根结底,它表达的东西,应该逃不出人性。

将军子虞,有勇有谋有志气,于斗室的屏风之中运筹帷幄。

但,他的模样却狼狈不堪,如同发狂的恶鬼一般。

境州,则是子虞的「影子」。

初登场时,体态笨拙,目光无神。

之后,境州代替子虞坐上将军之位。

他穿上白衣,尽享世间名利,更有美人抱在怀中。

可他的眼睛,依然空洞无神。

这说明什么?

无论子虞亦或境州,都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灵魂饱满,却躲在黑暗角落,生活如同一只困兽。

一个思想空洞,虽然身在明处,也不过是只提线木偶。

说白了,一个是阳极,一个是阴极。

阴阳无法调和,就构成人性的桎梏,引发故事的冲突。

如此的概念设定,搭配黑白色调,颇具东方神韵。

许多年前,张艺谋曾说:

中国人拍西方电影永远不会成功

只有拍摄纯粹的中国电影才是正确的道路

现在,张艺谋回来了。

带著《影》,带著纯粹的中国电影。

我由衷希望,他这次能够再现震撼世界的艺术盛景。

微信搜索添加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影视文章。

你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张艺谋最大的弱点是:剧本。不仅自己不会,身边也没个稳定靠谱的。

至于他的水平,应该是综合的国内最高峰。别看近来烂片多,现在他只要严肃,还是秒杀冯小刚同志。扯远点,光凭奥运会这两手,就体现水平了。

记得以前冯小刚酸「中国没有大师」「都别装」,中国是没有大师,但有大师作品,你冯小刚没有大师作品。


张艺谋执导的《影》获奖无数。先是马光荣凭借该片获得最佳美术设计;陈敏正凭借该片获得最佳造型设计;还有最佳视觉效果奖,最后压轴张艺谋凭借此片获得最佳导演奖。

书法和茶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书信往来靠书法,招待客人得用一杯茶。张艺谋把这些传统文化揉合在电影《影》里,带给观众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另外,道家的阴阳理论也被揉合在电影中,彰显出浓厚的中国文化。

张艺谋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摄影的工作。他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担任摄影师,该片一上映,凭借画面造型震撼了中国的电影界,他的摄影功底展现的一览无余。

这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影片,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中的第一部作品,此片之后,张艺谋开始受到关注。张艺谋又在《黄土地》中担任摄影,他以深厚的摄影功底摄影了黄土地的广袤和苍凉,此片获了三项大奖,之后,张艺谋跨入一线摄影师行列。

1986年,张艺谋主演了吴天明导演的影片《老井》,因质朴、准确的表演,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第一位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让张艺谋真正享誉国际的是影片《红高梁》,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之后,张艺谋完成从一个摄影师到演员再到导演的成功转型。

随著《红高梁》的大红大紫之后,张艺谋开始关注女性为故事题材的影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著》、《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些影片都斩获大奖,并三次提名奥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奖。

2002年之后,张艺谋转型拍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都刷新了票房记录。到《三枪拍案惊奇》时,虽然张艺谋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古代的中国西部张掖,喜剧与惊悚不同风格进行融合,可惜票房并不高。

自《英雄》之后,张艺谋就继续在商业的道路上奔走,张艺谋的美学依然是影片中的亮点,但是故事却很一般,导致票房很不给力。

以小编看来,大师张艺谋在商业片上走得并不顺利,像《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豆瓣评分并不高。

2010年之后,张艺谋拍了文艺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等,这些影片不仅捧红了周冬雨、倪妮、张慧雯、窦骁,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6年上映的巨资拍摄的《长城》,令人有点尴尬,女主还是景甜,像刘德华、张涵予只是男配。这部制作成本1.5亿美元的电影,票房仅仅是11.75亿,很是尴尬。

然而,在今年上映的《影》中,黑白灰色彩下的画面,如同看了一幅水墨画,得到观众朋友的喜爱。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4,好评如潮。

小编认为,大师张艺谋拍了大量电影,从剧情片到商业片,再到文艺片,每一部电影中都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以摄影出道的他,总是把色彩运用,画面角度等掌握的恰到好处,令人折服。从《影》中不难看出,张艺谋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里面,刮起一股中国风。

从《影》斩获大奖来看,大师张艺谋似乎兼顾了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做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平衡。不知道大师张艺谋下一部影片《一秒钟》中,会不会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文/音衣九


张艺谋相当有才气,无论是作为《黄土地》的摄影师,还是作为从《红高粱》开始的导演,他都很有才气,我心目中最好的张艺谋电影是《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有话好好说》。

但是,古往今来任何艺术的种类,才气和成就并不一定成正比。张艺谋到今天的成就是匹配不上他的才气的,应该说是高开低走。和他相反的例子,李安成名晚,最初的家庭三部曲分量也没有《红高粱》足,但是现在李安的电影成就比张艺谋高出很多个段位,这就是低开高走的例子。甚至我认为拍出《我不是潘金莲》的冯小刚,对张艺谋来说都是后来者居上。

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张艺谋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就没有把心思用在电影本身的探索上,他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没有随著年龄的增长而积累。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张艺谋在电影上是做了很多探索的,同时在人文方面和当时当代文学的热浪相结合,那时候的作品是很有品质和温度的。而到2000年之后,张艺谋有意无意地呈现出媚上媚众的姿态,混社会很成功(这句话没有任何批评的意思,这是他的本事,别人也学不来),手艺是裹足不前甚至萎缩了。这和近二十年来中国大文化背景的走势十分吻合。


大学室友的父亲是一位艺术家,以前有幸在张艺谋的剧组里待过,和张艺谋有过交谈。

室友父亲评价他,只有一句话:「审美很高。」

作为一个导演,有些人说他的剧本差,也有些人说他拍的东西迎合西方,甚至有些人批判他。但是我认为,他应该是中国时至现在最厉害的影视导演,这不光是从国内,从国际上来说也是。

他的电影,从视觉上永远都是享受,不会觉得腻,也不会觉得暗。

但是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一点,因为在另外一群观影人的习惯中,看一个故事才是电影的核心。

但是有一句说一句,

一个人,一个导演,能用色彩,就让世界记住了中国。那么他必然是一个厉害,而且独具风格的导演。

对于反方观点呢,我只有一个概念。

爱看不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