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廠有100個工人,每天總共生產100單位產品。老闆貸款更換了機器,每天生產1000單位產品。等價於工具不變,但老闆僱傭了一個超級工人,一個人每天生產900單位產品。如果我們將生產效率的提高歸功於這個超級工人的話,那前面就應該歸功於生產工具的提升。總之價值的提升不是這100個普通工人帶來的。非說工人創造了全部價值,有種主觀「硬點」,不講道理的感覺。


為什麼要學習和堅持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礎,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指出:馬克思「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1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闡明了僱傭勞動制度的本質,「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馬克思著作的劃時代的功績。它使明亮的陽光照進了經濟學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中,從前社會主義者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樣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2而否定勞動價值論,就必然會否定剩餘價值論,以此為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被抽掉了根本,共產主義運動也自然而然成為烏托邦分子的胡鬧。

資產階級非常明白勞動價值論的重要性。1867年9月,《資本論》1卷在德國出版,出版後官方經濟學家鴉雀無聲,但在德國工人階級中卻迅速傳播開來,「被認為是德國世襲財產的卓越的理論思維能力,已在德國的所謂有教養的階級中完全消失了,但在德國工人階級中復活了」3。《資本論》1卷出版後不到一年時間,1868年7月4日,一個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說:「駁倒價值理論是反對馬克思的人的唯一任務,因為如果同意這個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認以鐵的邏輯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結論。」資產階級非常明白,要推翻馬克思的全部結論,就必須從推翻勞動價值論開始4。所以一百多年以來,從龐巴維克到晏智傑,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把反對勞動價值論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學習和堅持勞動價值論的重要意義。 下面就幾個資產階級經常攻擊、在社會上也容易造成混淆的幾個問題共同討論勞動價值理論。 一、機器是否創造價值 對於機器是否創造價值,必須先明確價值的概念。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是指人類無差別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耗費。首先,價值是社會關係的表現,勞動價值論所考察的勞動是專屬於人的勞動。從具體勞動角度考察,「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5勞動是人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活動,也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首要條件。從抽象勞動角度考察,「把勞動的有用性質撇開,生產活動就只剩下一點: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儘管縫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6,只有人類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其次,勞動價值論研究和強調的是人的勞動在一定歷史階段所特有的社會性,也即在商品生產關係中勞動的特性。由於「商品價值體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這種無差別勞動「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機體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把勞動產品表現為只是無差別人類勞動的凝結物的一般價值形式,通過自身的結構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會表現。因此,它清楚地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中,勞動的一般的人類的性質形成勞動的特殊的社會的性質。」7現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多被自動化機器所取代,腦力勞動也部分被電腦代替,如果根據這一現象得出機器也創造價值的結論,實際上是沒有理解價值的概念,不清楚價值是對社會關係的反映,體現的是人們之間的生產關係,是商品生產者特殊的社會生產關係。

既然機器本身不創造價值,那麼機器對於價值形成有什麼作用呢?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專門探討過機器同商品價值的關係。一是使用機器將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更多,「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點是一目了然的」。二是機器是不變資本的一部分,機器損耗的價值將轉移到新產品當中,「像不變資本的任何其他組成部份一樣,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它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它所生產的產品上。」8三是機器只是過去的死勞動,機器運轉不能使價值增殖,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的來源不是機器所代替的勞動,而是在機器生產的基礎上所使用的活勞動。

因此,回答機器是否創造價值,需要明確以下問題:第一,從創造價值角度,人的勞動與物的運轉有什麼區別?第二,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是否創造價值?機器人生產的商品價值來源於哪裡? 在回答機器是否創造價值的基礎上,還可以按照同樣的思路,解釋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死勞動是否創造價值?死勞動對商品價值形成具有什麼作用?死勞動不僅包括機器,還包括原料、工具等,死勞動對商品價值形成的作用同機器是一樣的。第二,畜力是否創造價值?事實上,從政治經濟學上看,畜力也是提高人類勞動生產率的一種工具或機器,儘管畜力是一種活的生物,但它仍是一種死勞動,使用畜力運輸所增加的商品成本,是歷史上飼養牲畜的死勞動的轉移。 二、知識分子是否創造價值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有兩種情形。一是誤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只有體力勞動者才創造價值,腦力勞動不創造價值;二是受「新經濟」、「知識經濟」等概念誤導,認為新知識新技術也是可以創造價值的。

我們仍然必須回到價值的基本概念上。價值是人類無差別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耗費,其中既包括體力勞動,又包括腦力勞動。只要腦力勞動凝結在有形的商品上,這種腦力勞動就創造了價值。並非只有知識分子才進行腦力勞動,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也要付出腦力勞動的,並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發展,勞動者掌握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知識,因此在創造價值的勞動中腦力勞動地位日益重要。在馬克思時代,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一些科技工作者或技術人員原先是遊離在生產過程以外的,「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後來它們分離開來,直到處於敵對的對立狀態」,但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這些人逐步被納入到生產過程中,生產勞動的範圍擴大了。因此,馬克思提出了「總體工人」的概念,「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9也即,直接或間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參與生產、並耗費了腦力和體力的勞動都創造價值。

與知識分子是否創造價值相似,還經常會遇到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設計人員是否創造價值?按照馬克思的「總體工人」的概念,當前設計工作已經成為產品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人員已經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產品圖紙設計職能。二是與商品生產無關的科學或科技研究人員是否創造價值?例如天文學家發明了某種理論,這個肯定不會創造價值,同商品生產無關。那麼數學家發明某種演算法可以大大提高運算速度並對提高生產率形成影響,這位數學家是否創造了價值呢?僅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幫助,並不創造價值。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使單位時間內可以生產更多使用價值,並不是現實的去生產商品,既然沒有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商品生產中,當然不會創造價值。我們所講的價值,是特定社會關係下的生產勞動,並非所有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勞動都創造價值、都影響商品生產關係。為人類歷史作出巨大貢獻和創造價值無關,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同教師、社會管理者是一樣的,是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這同是否創造價值沒有關係。當然將科研工作者變為資本的附屬物,納入到商品生產關係中,變為資本家「出錢招雇的僱傭勞動者」,這才是對科技進步最大的阻礙。三是一張刻有資本論的光碟價值應如何計算?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事實上無論這張光碟刻有多麼偉大獨到的思想,其價值仍是c、v、m三個組成部分,仍是生產光碟的原料和機器耗損,加上付出的人工成本,再加上利潤。至於一些壟斷資本出的光碟要遠超過盜版光碟價格,是因為計入了知識產權使用費用,這涉及到壟斷條件下商品價值的轉換形式,也即個別商品利潤被平均利潤和壟斷利潤取代,在3卷中有相關的內容。此外,知識產權本身就是對科技發展的一種反動,科技屬於全人類,但卻只歸一小部分寡頭使用,這本身就是壟斷資本主義阻礙生產發展的一種表現。

三、資本家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 一些資本主義的辯護士說私營企業主是勞動者,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者。一些資本家親自出馬,說他們起早貪晚,要協調好各方人際關係,要頻繁應付政府官員,還要承擔資本經營的風險,天天想著萬一破產了怎麼辦,工作壓力如此之大,怎麼會不創造價值呢?

首先要把資本家的勞動同經營管理活動區別開來。一是資本家的勞動不是僱傭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所進行的那種勞動。作為處於與僱傭工人對立的地位的資本家,特徵就在於不是自己從事勞動,而是驅使別人勞動,並無償佔有別人的剩餘勞動。二是資本家的勞動也不是受僱傭的工程師和科技人員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所進行的那種勞動。即使資本家當中有的曾經從事過科學技術工作,現在一般說來則已經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去繼續從事這種工作,市場會向企業供給它所需要的各種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三是資本家的勞動是指資本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用他的部分時間從事企業的部分管理工作的活動,即「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10 在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是經理階層,不是資本家。在資本論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資本家為了必須維護自己無償獲取剩餘價值的權利,因此他為自己辯護:「難道工人光用一雙手就能憑空創造產品,生產商品嗎?難道不是他給工人材料,工人才能用這些材料並在這些材料之中來體現自己的勞動嗎?社會上大多數人一貧如洗,他不是用自己的生產資料,棉花和紗錠,對社會和由他供給生活資料的工人本身進行了莫大的服務嗎?難道他的服務不應該得到報酬嗎?」這一邏輯不成立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工人把棉花和紗錠變為棉紗,不也就是為他服務了嗎」,既然如此,為什麼工人不能佔有這一「服務費用」即剩餘價值呢?所以資本家立馬變換說法,「難道他自己沒有勞動嗎?難道他沒有從事監視和監督紡紗工人的勞動嗎?他的這種勞動不也形成價值嗎?」馬克思接著寫道:「他的監工和經理聳肩膀了。而他得意地笑了笑,又恢復了他原來的面孔。」事實上生產經營的管理監督勞動是監工和經理做的,所以他們「聳肩膀」了。無論如何,資本家都是要取得剩餘價值的,資本家無法從自身對生產的作用得出有助於自己的結論,所以「他把這一類虛偽的遁詞和空話都交給他為此目的僱用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們去講」11。只有經理階層可能創造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一種關於管理工資的新的欺詐勾當在股份企業中發展起來,這就是:在實際的經理之外並在他們之上,出現了一批董事和監事。對這些董事和監事來說,管理和監督實際上不過是掠奪股東、發財致富的一個借口而已。」 其次看生產中經理階層的管理監督勞動。有別於資本家的「經理」屬於生產勞動者的範圍,「所有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商品生產的人,從真正的工人到(有別於資本家的)經理、工程師,都屬於生產勞動者的範圍。正因為如此,最近的英國官方工廠報告『十分明確地』把在工廠和工廠辦事處就業的所有人員,除了工廠主本人以外,全都列入勞動者的範疇」12。經營管理在商品生產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但這種經營活動「具有二重性」。一是符合社會化生產要求的指揮勞動,「凡是有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繫和統一都必然要表現在一個指揮的意志上,表現在各種與局部勞動無關而與工場全部活動有關的職能上,就象一個樂隊要有一個指揮一樣。這是一種生產勞動,是每一種結合的生產方式中必須進行的勞動。」二是監督被統治階級反抗的勞動,「凡是建立在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對立上的生產方式中,都必然會產生這種監督勞動」,這種監督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也是不可缺少的」。經理階層的管理監督勞動,「既包括執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13。

因此,對於資本家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事實上就是回答這樣幾個問題:一是管理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二是指揮生產的勞動與監督壓迫的勞動有什麼區別;三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資本家是否還進行指揮生產的管理活動。

四、三產是否創造價值 一產、二產中的勞動基本上都是創造價值的。三產中既有創造價值的勞動,也有不創造價值的勞動。必須要明確生產和服務的區別,馬克思說:「生產勞動便是生產商品的勞動,非生產勞動便是生產個人服務的勞動了。前一種勞動表現在一個可賣的物品上,後一種勞動必須在操作時被消費。前一種勞動包括一切在實物形態上存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肉和書籍。(但形成勞動力自身的勞動除外。)一切依某種方法滿足個人需要(幻想的或現實的需要)或反乎本人志願被迫到本人身上來的勞動都屬於第二種。」14三產中以人為對象的服務活動,例如理髮等,沒有「實物形態」,屬於非生產勞動;而以有形商品為對象的活動,如餐飲業、汽車維修等,屬於生產勞動,維修業實際上就是商品生產的延長線。在同一行業內部,既有可能包括生產勞動,又可能包括非生產勞動。例如文藝活動,本身不創造價值,但如果把文藝活動刻成光碟,這部分加工商品的勞動就創造價值;衛生行業,給人看病是非生產勞動,沒有實物形態的商品,但如果生產藥品,或加工某種藥材,都是把勞動凝結在有形商品之上,是創造價值的。

此外,還有兩個比較有意思的相關問題。第一,交通運輸業是否創造價值,客運和貨運是否創造價值。交通運輸業既包括生產勞動,又包括非生產勞動。客運是典型的提供個人服務的非生產勞動,這種勞動在發生時同時被消費,不創造價值;貨運將勞動凝結在可賣的商品上,以實物形態存在,是創造價值的。第二,商業是否創造價值,純買純賣是否創造價值,倉儲、包裝是否創造價值。商業活動中,純買純賣並未改變商品的任何存在狀態,沒有勞動付出,是不創造價值的;倉儲、包裝、冷藏等活動,將勞動凝結於有形商品之上,屬於在商品上追加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 五、如何看待要素價值理論 在以上四個具體問題基礎上,下面著重討論一下兩個流行的理論,一是要素價值論,二是邊際效用價值論。 要素價值論不是一個新理論,早在200年之前就產生了。當前一些曲解勞動價值論的觀點,用的都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觀點。要素價值論的最終目的是「資本價值論」,是要為資本家佔有剩餘價值正名。跟前面舉的資本論中那個資本家一樣,這種理論認為資本家提供了生產資料,只說工人的勞動創造了價值,資本家的投資沒有創造價值是不對的。其實早在18世紀薩伊就說過同樣的話:「把創造價值的力量,完全歸之於人的勞動,是一種錯誤。」15薩伊是法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他認為商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形成這個商品的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自身具有價值,從而構成商品的價值。他說:「事實己經證明,所生產出來的價值,都是歸因於勞動、資本和自然力這三者的協力。」勞動、資本和自然力共同創造價值,工人勞動得到的報酬是工資,資本家提供資本並管理生產得到的報酬是利潤,地主掌管土地及其使用得到的報酬是地租,這就是三要素理論。現在還有人提出人力也是一種重要資源,企業家(指經理階層)同前三種生產要素一起共同創造價值,所以經理分割剩餘價值、按照利潤提成定年薪是理所應當的,這就是「四要素理論」。還有人提出自然資源也參與了價值創造過程,例如細菌參加了釀酒生產,這是「五要素理論」。

薩伊

馬克思早就批駁了薩伊的「生產要素論」。根本區別在於馬克思將資本看作社會關係,看作人類歷史特定階段存在的特定關係,而西方經濟學家把資本看作是物,看作是機器、廠房等物品,他們根本不懂得、也不願意懂得機器、廠房等本身並不就是資本,只有在特定的關係下才是資本。當然,資產階級經濟學也根本不承認資本體現了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 要素價值論有幾個方面的錯誤,其中一些錯誤已經在前面的幾個問題中討論到了。一是把勞動和勞動力混為一談,勞動創造價值,而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勞動者所獲得的報酬是維持勞動力再生產和延續後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二是把土地和勞動對象混為一談,在農業勞動中土地是勞動對象,是自然物,但地主通過對土地的所有權向租地資本家徵收地租,正是特定的生產關係的產物。三是把資本和勞動資料混為一談,勞動資料是客觀的物,但如何使用勞動資料,如何通過佔有生產資料獲得剩餘勞動,是不同生產關係的產物。四是把使用價值和價值混為一談,作為客觀物的生產要素是參與創造使用價值的,對形成商品的特定效用產生影響,但這些要素並不因此創造價值。五是混同了價值創造和價值轉移。通過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在機器、廠房等生產資料上的不變資本把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生產的商品中去,它既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也不創造新價值。死勞動不創造價值,只有活勞動才創造新價值。六是混同了生產領域的價值創造和分配領域的價值分配。在市場經濟中,資本和土地不創造任何價值,卻能在利息和地租的形式上佔有剩餘價值。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剝削收入不是取決於資本和土地在創造價值中的貢獻,而是取決於財產權,即生產關係的法律表現,本質上取決於生產資料所有制。 要素價值論者之所以抱著「資本創造價值」、「資本創造剩餘價值」等錯誤理論不放,本質上是由於他們否認剝削的立場,由此必然產生一系列的理論錯誤。總結起來,理解要素價值論所存在的問題,需要明確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素價值論的基本內容和當前表現;二是自然物和死勞動對使用價值生產有什麼作用,對創造價值和形成價值有什麼作用。 六、如何看待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論的集大成者是龐巴維克,在19世紀末西方庸俗經濟學掀起「邊際革命」,要用邊際效用論取代勞動價值論,以利息時差論否定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目前這一理論在知識界仍有很大的影響,但基本上還是龐巴維克的那些理論。龐巴維克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一個根本缺陷就在於只考慮交換價值,不考慮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邊際效用」將影響商品的交換價值;還認為勞動不是商品間的唯一共同屬性,此外還有稀缺性、作為供求的對象、被佔有以及引起人們消費慾望等屬性。龐巴維克把利潤、利息、地租等各種剝削收入都歸結為人在不同時期內對物品效用的主觀評價不同的結果。

龐巴維克

如何批判龐巴維克的理論不詳細說了,一些關鍵問題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僅舉一個例子,在以效用為基礎的各種理論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無法回答。同一商品,在不同時間、地點等條件下,對使用者的效用都是不同的。例如一個人吃了7個餅吃飽了,他吃的第1個餅同第7個餅對他自己的效用是不相同的,但為什麼在市場上不同效用的餅卻以同樣價格出售,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出發可以解釋,但從個人主觀感受出發,效用理論無法解釋。全面分析各類商品關係,只能回到勞動價值論才能解決。 19世紀末、20世紀初,龐巴維克先後出版《卡爾?馬克思體系的終結》和《資本與利息》兩本書,有體系的否定勞動價值論。僅兩年後,希法亭就寫了《駁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批判》,對其理論進行批判。希法亭的批駁也很到位,在《駁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批判》一書第3章《主觀主義的觀點》中,希法亭揭示了以龐巴維克為首的經濟學心理學派在方法論上的錯誤。希法亭指出,生產價格變化的現象說明孤立的考察商品或資本,絕不可能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只有所處的社會關係及其變化,才制約並能闡述個別資本的運動,這些個別資本本身只不過是總資本的一部分。但是,政治經濟學的心理學派的代表沒有看到這種社會聯繫,因而必然對那種旨在揭示經濟現象的社會制約性的理論產生誤解,總是從自己個人主義的觀點上來理解和表述這種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經濟現象不從屬於個人願望,而受社會關係支配的客觀規律決定。龐巴維克所認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矛盾其實只是他自己對馬克思的理論做出的主觀主義解釋的結果。商品形式是考察經濟現象的起點,但是在商品形式中存在著迷惑人的假象,這是由人的社會關係採取物的客觀屬性而產生的。商品只有作為社會物,它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使用價值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每一種從使用價值出發的價值理論,都是從物與人的個別關係出發,而不是從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出發,因此就陷入了從主觀的個人關係得出客觀的社會標準的錯誤。 總結起來,對於邊際效用價值論,關鍵在於兩個問題:一是使用價值對價值創造是否有作用;二是個別人對物的效用的主觀評價,能否影響作為社會關係的價值的標準。 注釋: 1.馬恩選集3卷,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2.馬恩選集3卷,反杜林論,第二編 政治經濟學,七、資本和剩餘價值 3.資本論1卷,第二版跋

4.吳易風. 理解、堅持和發展勞動價值論. 南開經濟研究,2001(5)

5.資本論1卷,第5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1、勞動過程 6.資本論1卷,第1章 商品,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7.資本論1卷,第1章 商品,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8.資本論1卷,第13章 機器和大工業,2、機器的價值向產品的轉移 9.資本論1卷,第14章 絕對和相對剩餘價值 10.吳易風. 堅持和發展勞動價值論. 當代經濟研究,2001(10) 11.資本論1卷,第5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2、價值增殖過程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7頁 13.資本論3卷,第23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14.《剩餘價值學說史》,第一卷,三聯書店1951年版,第266頁


建議你去並夕夕上班。多干幾天就明白了,還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


剛才翻資本論的時候發現如下這句話,馬克思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回答了題主的疑問


原因很簡單,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來沒有簡單的把價值的產生歸結於勞動,而是認為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實體,抽象勞動包括勞動力、體力和腦力。

來跟我念一遍: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由抽象性的勞動所凝結。

沒看懂是不是?

再跟我念一遍:具體勞動形成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實體。

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是指人類消耗勞動力,體力和腦力,產生生產過程中共通的價值的過程。簡單的說,商品的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看懂了么?

「工人創造全部價值」這個觀點是題主編造的,而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來就不認為工人創作了全部價值,而是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本來就包括了勞動力、體力和腦力。

不管是技術還是機器人,都消耗了體力腦力,都屬於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共同形成了價值。

所以,題主編造了一個錯誤的觀點。並試圖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打擊自己編造的錯誤觀點。

最後,思考是好的,不盲從盲信也是好的。但是質疑之前建議先看一看原著。

電子書資本論(超值白金版)作者 (德)馬克思會員專享¥ 14.99去查看?


你沒看明白機器和人的本質差別,人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而機器是要多少就可以造多少的,如果有一個人生產效率是別人的十倍,那別人只能羨慕嫉妒恨,這個人的勞動價值就是別人的十倍;但機器效率是以前的十倍,那很快所有人都會開始用新機器,商品價值就會下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可見勞動中只有人的勞動力投入才是不可替代的,決定了商品的價值。


無法接受如今庸俗化了的勞動價值論很正常,馬克思也並非一開始就是勞動價值論者,馬克思曾對勞動價值論各種說法進行過批判。馬克思之所以最終接受勞動價值論並給予全面改造,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最終確立,可以說,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確立,是沒有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更加不會有剩餘價值的發現,這個歷史和邏輯關係必須首先明確。

馬克思之後,一切先驗的邏輯都不可能成為理論的基礎,現實的關係成為一切理論唯一可能的前提!

而理論探討,必然涉及理論對現實的命名。範疇,植根於現實之中,是現實關係總和的理論綜合。範疇,不是單純的概念,不是那種抽象的、先驗的,從天上掉下來的虛無玩意,離開現實,沒有任何範疇。例如,是現實的人類勞動關係的總和就構成了勞動範疇,而不是先有一個勞動的抽象定義才有勞動。

沒有總體性,同樣沒有範疇,一個片面、偶然的關係不能構成範疇,只有相關現象的總體才能構成範疇。除了現實性、總體性,範疇還有歷史性,任何範疇都不是天生的,都是一種歷史的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範疇會演化出不同的歷史形態。例如勞動,並沒有脫離現實的抽象勞動概念,而只有現實的、歷史的勞動範疇。勞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著不同的歷史形態,而現實的秘密就藏在這些具體的歷史形態中。

所有曲解馬克思的人,無論左派右派,都把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看成類似西方經濟學般從概念到概念的文字遊戲。馬克思的研究只從現實的現象出發,例如首先找出資本主義最普遍的現象:商品、交換、勞動力商品、貨幣、資本等,然後分析這些現象間的現實聯繫:橫向的總體與縱向的歷史,最終形成揭示資本主義現實關係的基本範疇。這些範疇都是歷史、具體、現實的,不是理論的純粹抽象,離開歷史、具體、現實的範疇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才能討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離開了這一前提,沒有任何意義。價值範疇,不是單純的理論抽象,而是現實的價值運動過程,對應著資本主義交換關係中商品交換的可交換性以及交換比例關係所構成的運動,體現在任何一個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交換的可交換性,形成商品交換中不同單位基礎上的同一價值量綱範疇;交換比例關係,形成交換價值範疇。需要特別指出,商品的可交換性不是來自某個先驗的前提,而是來自具體的歷史運動過程。而商品交換的可交換性和交換比例關係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範疇的形成過程。價值,是商品的可交換性和交換比例關係的理論抽象。絕對不是因為有了價值,商品才能交換;而是因為歷史的運動過程中形成了商品的可交換性和交換比例關係,從而形成價值範疇!

交換價值同樣不是一個先驗的概念,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必然的表現方式或表現形式,交換價值的歷史運動最終形成貨幣範疇,而價格是交換價值的貨幣化表現。這個歷史發展的現實途徑,在理論上表現為商品範疇到價值範疇到交換價值範疇到貨幣範疇到價格範疇的邏輯運動。對馬克思有一種普遍的誤解,就是把價值範疇當成一個先驗的前提,卻不知道價值範疇是商品範疇歷史運動的結果,而商品範疇又是經濟範疇歷史運動的結果,經濟範疇是勞動範疇歷史運動的結果,沒有人類的勞動,根本就沒有經濟的存在。

用經濟範疇的演變來說,從勞動範疇發展出經濟範疇,進而發展出商品範疇、價值範疇、交換價值範疇、貨幣範疇、價格範疇等等,對應著現實經濟邏輯之樹的生長過程。這種拋棄歷史發展中間環節的把戲,就是西方經濟學(現代庸俗經濟神學)經常玩弄的。例如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範疇和需求範疇,就是價格範疇發展中的一個子範疇,而價格範疇比單純的供給範疇和需求範疇要豐富得多,但在西方經濟學中,卻把一個歷史、現實的範疇變成先驗的概念、前提,然後形成拙劣的數學模型來編造現實的圖景,最後反過來污衊詆毀價格範疇以及價值、交換價值、貨幣等範疇,這就是他們通常的把戲。

因此,勞動決定價值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先驗前提,是馬克思對現實各範疇之間的邏輯關係深刻剖析而得出的結論。例如,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勞動決定價值」等命題,在馬克思那裡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對現實關係剖析後的總體把握。(注意把握範疇的邏輯規定性及範疇之間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勞動範疇是先於價值範疇出現的,價值範疇出現是因為勞動範疇的歷史發展結果,對應的就是隨著勞動範疇的歷史演變,出現了資本主義歷史時期,這樣才相應地出現價值範疇。價值範疇的出現是由勞動範疇的歷史演變所決定的,這是勞動決定價值的第一層含義。

同樣,隨著勞動範疇的歷史演變,最終價值範疇也隨著擴張,最終完成歷史而消亡,這一切也是被勞動範疇的歷史演變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價值範疇的生長、發展、消亡都是被勞動範疇的歷史演變所決定的,這是勞動決定價值的第二層含義。

其實,勞動決定價值,是社會生產關係決定社會交換關係的等價命題,勞動對應的是社會生產關係的歷史運動,價值對應的是社會交換關係的歷史運動,前者決定後者。生產關係決定交換關係,這是勞動範疇決定價值範疇的第三層含義。

如果不理解上面三層含義,是根本不理解「勞動決定價值」這個馬克思命題的。而當價值範疇在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下出現後,它反過來成為測量、衡量勞動範疇的工具,這旗號反映了資本主義的一個深刻矛盾,在馬克思那裡,曾經用「異化」這個範疇來討論。可以這樣說,勞動被價值所測量,是資本主義一個最核心的矛盾,一個最大的異化。也就是說,是勞動範疇的歷史演變決定了價值範疇的出現、生長、發展、消亡,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卻用價值範疇來測量勞動範疇,例如用價值來衡量勞動範疇在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形態勞動力商品,就像母親生了孩子反而一切以孩子的標準為標準,當孩子的奴隸,甚至最後孩子還要吃掉母親,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真正嘴臉。

馬克思是站在社會總體性的角度考察價值範疇的,而不是一般人的從個別的現象或某些先驗前提考察。所有企圖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都是把人與人的某種單一關係放大成為唯一的先驗關係後造成的,只要把握了這個關鍵,就一切迎刃而解了。

確切來說,資本論並不是一門經濟學著作,馬克思也不是一個經濟學家,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批判在德語下是「澄清前提,劃清界限」之意。在馬克思看來,世界上只有一門科學,那就是關於歷史的科學。資本論無疑是這樣一門學說。

資本論之所以越來越難以被人理解,是因為我們活在範疇的世界裡,活在所謂的社會事實,我們卻沒有活在我們本來的生活中。最後,用胡塞爾的一句話做結尾:在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只見事實的科學造就了只見事實的人。


內容參考─纏中說禪(捍衛馬克思系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