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个普通人,爱好写作而已。

我觉得我写作的灵感确实是来源于生活的。比如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这样的事情遇到多了,总是会产生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或者人生能够快进该有多好,这样的想法。

我记得《你笑的真好看》这个综艺里,就有一期是以如果人生可以快进作为主题的。他们虽然让人看著很好笑,但是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反应的道理也是关于生活的事。

比如有的时候父母对我的控制欲特别强,要求我事事都要听从他们的安排时,我就会有一种自己是傀儡的感觉,就像个提线木偶。我就会以木偶的形式,按照我的主题写个故事,告诉大家孩子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是他们也在长大,也该有自己的想法,也该为我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再比如斯蒂芬·金写的《写作这回事》,字字句句每一篇都在写自己的生活,但同时又教你如何写作。

所以灵感确实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需要你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去构思。


写作是思考的一种呈现。灵感是他人(或者自己)对思考结果带有某种价值判断的称谓。作家的精神世界一般是密闭的(方方除外,如果她算作家的话)。说白点,作家都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一个是他以为他看到的,一个是他不自知却一直驱动他写下去的。

如果说思考是飞行,写作就是起落点。

写作最合适的读者,是写作者自己,那个没有自欺没有傲慢没有预设的自己。而所谓的写出点名堂,不过是你的思考引起了别人的共鸣。

真正的作家,在思考没有结果前,被自己的灵魂之火反复焚化。整个过程比较痛苦和孤独。最终能被读者看见的,不过是他粉饰删减雕琢过后的残次品,真正的文本一般只在作者自己心里藏著。一个作家的真诚度,也就往往看这里。

而你光有真诚,你很可能写到冰心、沈从文那个路子里去。作家的洞见力,除开天赋之外,主要来自对人性的认知程度,以及历史认知及价值取向。所谓的不同视角,说的也就是这么个玩意。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强项就在这。

不怎么重要的,是作者的笔力。表现手法,审美价值。你思考的呈现,能被其他人理解多少,就靠这玩意。如果你不在意有多少读者,那么文笔什么的,你完全不必在意。但作为职业作家,平时不积累素材,不日常练笔,不制定写作计划,不写读书笔记和生活随笔,不把你本国语言逐字锤炼,那就完全是个混子。写的东西也不会有太多价值。所以写诗对职业的文学写作非常必要。只是大部分流量作家,要忙著换房子换老婆换车子,所以诗这玩意儿一般都白嫖别人的。把别人的意境意象偷过来用。这个在写歌词和小说的行当里,是老手艺了。

所以嘛,哪个笔杆子跟你说,他写作全靠生活给他灵感,那你要先问问他,灵感是个啥?


算不上作家,但一直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答案:不是。

我写的东西几乎都是超现实的,我喜欢赋予角色在现实世界里不会有的能力,让他们做在现实世界里也许不会实现的事。

只要有了一个不错的点子,我的人物就会在我的脑海里成型,然后上演各种小剧场。从我脑海里衍生出的灵感足够支撑一整部小说,从生活中得来的灵感都是在锦上添花。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和每个人是什么类型的作家有关系。之前在朋友圈做过测试(忘了测试的名字了,可能是16型作者人格测试),我测出来是史诗型的作者,就是喜欢构造自己的世界,并且会不断填充细节使世界显得真实的那种类型。从大类上说,算是幻想型的那种吧(与现实型对应)。


首先我不是作家,顶多算是一个喜欢写些东西的人。问题的答案是:是的。

我的观点基于:人类无法想像并描述不存在的事物。

(为了避免一些争议,我先做一些类似的说明:站在唯物者的角度来看,神是不存在的。那么神是如何被想像并描述的呢?

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例,神的形象是和人相类似。即使有非人类的组成部分,比如天使的翅膀,在现实中也是有参照物的。)

姑且基于人类无法想像和描述不存在的事物,那么我们所想像和描述的事物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只有大脑中存有这些信息,才可能创作。灵感是一种对这些信息整合编辑,才产生了创造性突发思维状态。


是。

有一句话叫『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说艺术是从生活中来的。

写作作为一种艺术,哪怕是最天马行空的文章,也能找到现实的影子。

就我个人而言(目前扑街作家一名),我写的小说当中,确确实实有很多片段是受现实启发,然后加工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要写一个街道的环境,我的脑子里必然会先出现一个街道的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是完整的,也可能是片段的,但它必然是我见过的。

然后我会根据我脑中的形象加以描写,变成专属于我的文字。

街道是现实中存在的,如果我要描写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比如说一个怪物。

那么,如果我想要大家知道这个怪物长什么样,必定要跟现实中常见的东西做对应,形成一个具象。

比如说——

「......它那青色的面孔,让石桐想起了昨天在冰箱最里面拿出的那个放了两个月的橘子。仔细看去,竟也有白色霉斑似的斑点......静悄无声的脚步,就像猫一样的经过,加上这里是静悄悄的山林,让石桐梗得发慌的心里,生出了一丝怀疑——我是不是在做梦?......」

如果脱离了现实的对照,这怪物的形象可能也没那么生动了——

「它长著青色的面孔,走路静悄悄的,生活在山林里。」

其实说来,开头的那句话只有半句。应该说,创作来源于生活,艺术才是来源并高于生活的。


我只是一个写手,我认同梁文道老师的一句话,职业写作不是不依赖灵感的,灵感只是逃避写作的借口


那是不入流的记者干的事情。

写作是唯一的生活。

人只能在写作中活著。

因为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