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还爱不爱这个专业

我说

我爱死了 我永远都爱建筑学。

但是爱著爱著我发现:不对了,为什么我总在没完没了没完没了做著无用的工作,为什么我总是被ddl穷追不舍,为什么我不能拥有一个暂停的时间喘一口气,让我风卷残云地吸取真正与之相关的知识,为什么老师总要说一些云里雾里的话,他似乎在隐藏著什么东西还是说他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专业的同学一样写完作业就可以看书看电影逛街打游戏谈恋爱做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一遍一遍瞅著自己改了又改的ppt发呆想明天老师又会觉得我这个出了问题我这个肯定没有xx做得好。为什么一句「好」就这么难得?为什么五分钟的答辩就代表了设计的一切?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打破深夜的休息去熬一些没完没了的破事?为什么通宵做出来的东西依旧烂的一批?为什么我只能发著这种所有人一看就烦的牢骚但是自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改变?为什么我不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跟随自己梦想的人而不用被人说偷懒不用看著别人一骑绝尘而心如死灰?为什么建筑学的话语里永远是一个看不起一个一个嘲讽一个?为什么前辈永远都对却说不出来个所以然?为什么无数的人都像我一样有著这样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在深夜的画图时相互抱怨吐槽并且向不幸离开的同学哀悼?为什么抽不出一点点时间看一本书哪怕一行字?又为什么我要在学术自由的大学里抽时间来看书哪怕一行字?为什么要在各种水课里面斗法争奇斗艳去求那可怜的一丢丢学分?

为什么想要追求理想就一定要伤筋动骨一定要艰难险阻?

这一切有没有问题,有。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一直以为我的理想不会错。或者说它本身就不是个理想呢?

我只想得到一点机会。如果有机会,可以让我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如果还有机会,可以让我真正发挥建筑在社会运转中的作用。

或者,我只想因为我在做自己爱做的事快乐起来。

做一个普通的 玩建筑的人。

just for fun。

可是我真的做不到。我有点累了。或许是没有那个天赋吧,但是总有些说不出来的难过,如鲠在喉。


建筑专业的入门门槛其实并不是特别高,但建筑学的入门门槛极高。

建筑专业的入场券只需要你拥有正常的智商,正常的坚韧和毅力,正常的学习能力即可。但建筑学的入场券就是天赋。

建筑专业的培养以及评价方式是在大学阶段我认为最接近现实社会的学科。这一点在中国尤其明显。有很多答案表示这个学科很难获得成就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儿。因为除开建筑专业及其他设计类专业,更多的理工科专业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深入学生骨髓的,想想看大家从小建立成就感的方式就是考个好分数,考题和分数是非常客观的,在我国仅仅将主观评价的内容限制在语言考试的作文一项上,就这还被各种套路搞成了各种模板的八股文。而建筑专业的评价方式就主要的就是评图,这就很主观了,方案的评价既取决于在设计过程中与导师的交流互动,又取决于最终自己的逻辑自洽程度,艺术修养,以及完成度。如果大家从学生成长到社会人,就会发现社会中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解,评价有客观部分,更有各种主观因素。很多中国学生从高考的模式下选拔上来,就直接面对这种近乎于现实社会的评价模式,必然不适应,会痛苦,会经历很长的阵痛期。

而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阵痛期其实是对学生在建筑学天赋上的重新选拔。这个阵痛期一过,有的学生就完全放弃了创作,不再追求设计分数;有的学生找到了比较聪明的办法,就是专攻各种软体,将创作与思考交给各种设计网站和专业课老师,自己主要的就是出亮眼的图纸。仅仅有少数的学生能够坚持思考,审美,不断领悟,而这一部分学生就是天赋上更占优势的学生。有的本来可能存在天赋的学生适应不了这种社会化的评价方式,又过早放弃。纠其原因就在于高考制度并不能选拔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在进入大学后学生又要经历一遍残酷的选拔。

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建筑师说过,一个班30人,真正有设计感觉的,有悟性的学生,不超过5个人。算一下比率,六分之一,可以说是很残酷了。而且这个比率真的跟高考分数关系不大,我并不觉得清华建筑系的比率能比这个高多少,工作后我见过很多名校,海外留学的学生,其实这个比率也差不多,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国际视野熏陶出他们非常好的审美,但一到自己执笔创作,可以说很自己的审美水平差距很大。但是清华大学其他专业的天赋比率一定比这个高的多,这是选拔制度造成的,顶尖学校拿走这套体系下能够甄别出的最多天赋,然后依次按照学校级别切走各个级别的天赋。所以当你进入大学,你周围的人跟你天赋都差不多,你不会有面对建筑学那种天赋差异极大的情况。但是中国这套体系就是甄别不出建筑学,以及其他设计类学科的天赋。被人在勤奋程度上碾压没那么痛苦,在分数上碾压也没那么痛苦,只有在天赋上被碾压才是最为痛苦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位国王,生活在深宫里,享有最高级别的荣华富贵,他很快乐;一位大臣,生活在深宅大院中,有稳定的高收入,有仆人伺候,他也很快乐;一位农民伯伯,生活在村庄中,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很好,他也很快乐。三个人都快乐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谁也看不到另外两个人的真实生活。如果突然壁垒消失了,谁都能看到对方的生活水平和状态,那国王一定会更加快乐,大臣会由快乐变得不快乐,农民伯伯很可能就要造反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选拔制度决定了,大部分理工科专业,以高考为分水岭,你是国王,还是大臣,或是农民伯伯,就基本决定了。大家各自在各自的级别上,做著各自级别的事儿,基本不会面临被碾压的情况。当然除非你是农民伯伯,却非要住到大臣家里,自己找不痛快。而建筑学却不是,大家以一种混沌的状态被分到一个专业,甚至是一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突然发现,原来我以为我起码是大臣,现实却是我是农民伯伯,而库小哈,密小斯,柯小布,扎小哈却是隐秘的王子和公主,大家还要别别扭扭的一起生活五年,想想都非常痛苦。

大部分建筑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终其一生其实都进入不到建筑学的讨论范畴之内,严格的说其实大部分人根本说不上讨厌「建筑学」,他们只是讨厌无休止的画图,以及被天赋碾压这个事实而已。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大学的物理系学生,你谈得上讨厌弦理论吗? 而作为建筑产业链条中的建筑专业来说,只要有基本的空间想像能力,基础的理工科计算能力,制图能力,并学会行业中的工作软体,做一位优秀的项目建筑师不是一件难事。

另外其实讲天赋并不是唯心,天赋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还没找到方法解释天赋。这并不是玄学,也不迷信,只是在现阶段是未知的。我国作为唯物主义哲学观建国并以这样的哲学观建立教育体系的国家,大众往往忽视天赋而讲求勤奋,或多或少从内心中拒绝承认个体之中天赋的巨大差异。

所以我觉得,大部分人并不是讨厌的是建筑学,因为还是那句话,建筑学的入门门槛极高,入场券就是天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