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内的科研环境貌似不尽人意,科研这条道路在生活的压迫下好像又显得那么被动,该不该走科研这条路,走上了这条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或者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在等待著我们?


最关键的一点:科研是一条追求上限的路,而不是追求下限的路。

具体的说,科研工作者想要有很好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共同体中,自愿去996」,这包括「科学共同体」(交流学习-学术社交)、「自愿」(内在动力-职业爱好)和「996」(勤奋和长期坚持)。

三者缺一,可能职业发展会潜在的受制;三者缺二,可能博士毕业就是职业终点;三者皆无,个人建议还是及早放弃。归根结底,科研是一个自我知识升华,和为社会创造知识产品的职业,它对从业者的需求和要求比社会的普通标准还是要偏高,所以如果把它单纯的当成是避风港或龙门,试图借此「避难」或「做人上人」,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不好走

q1..名校博士学位等于最底层入场券,现在这种形势,差不多的高校基本上都是聘任考核制也就是现在的科研单位基本上没有给你任何后备保障(通俗来说没编制)

q2..一般来说第一个考核期为6年,第一考核期的中期考核为第三年左右,这6年里每年都有具体的考核目标,现在细化到令人发指,需要发什么层次的文章发几篇,影响因子多少,必须是第几作者之前,需要主持多少个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资金需要达到多少钱以上,每学期需要完成多少课时的本科教学,每学期需要出席多少科研会议,参加多少次各种培训等等,学校为你考虑的周到的不得了,你想到的你想不到的,考核标准里都有。

q3..你通过考核,在残酷的论文与项目的争夺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活了下来(稍微好一点的高校讲师淘汰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当年和你一起挥斥方遒青春激昂的博士下岗了一半多,以将近四十的「高龄」重新加入求职大军),而你,现在具备了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员职称,基本上跨入科研「中产阶层」,意味著你基本上获得了科研界的铁饭碗和跳槽的基础,你可以转为校内A岗(编制岗)(当然也得排队),或者顶著副教授去下级学校拿更好的待遇和收入,在副教授层面,你仍然有考核任务,只不过原则上你即使不能完全通过也不会下岗,只会降低工资待遇,并且你现在有资格参与竞聘学院领导了!也有资格参与竞聘硕士生导师了!但是你离正高的路还有很远,很多老人都是副教授退休的,因为越往上越难。

q4..你继续向正高职称前进。首先,正高职称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也就是你当副高的时候要比当讲师还要拚命,996恐怕还不够。其次,很多二级学院是有严格正高名额限制的,每年学校只会批准一两个,甚至很多二级学院有正高「退休一个,增加一个」的「不成文共识」。于是你不可避免的进入副教授「内圈竞争」局面,你有5个成果,他有7个,她又有9个,各种推高正高标准,一般来说评选正高是全面打分的,每个人的条件全部量化打分,于是你不得不比讲师副教授还要玩命,和平时的同时怒目而视,为了一两分的量化和分分必争,而且评正高还有许多非科研的因素。

q5.你博士毕业以后经过将近二三十年左右拚命获得正高职称,至此你基本上达到了普通科研人员的区间山顶(再往上是二级教授,绝大多数学校整个学校都没有几个二级教授),至此你稍微保持你副高期间的奋斗力度就基本上可以获得博士生导师的资格,至此基本上你可以松口气了,因为再往上走,一方面,你的经力可能确实快耗尽了;另一方面,再往上走拼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不是努力能解决的了;最后,再往上走能走多远,也不是你个人能决定了,你的实验室团队的水平更为重要。因此,对于普通博士来说,获得正高+博导资格基本上达到了事业发展的顶点,一般这时候也离退休不远了。


应该说人生就没有好走的道,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小时候,我妈跟我说,像我这样内向且不善社交的人,以后在社会上怕是只能搞科研了,每天面对些瓶瓶罐罐,应该还能凑合。

虽说大人们这么随口一说,但可能科研的种子已经埋下,想想世界上还有这等好事儿,不用跟社会人打交道,想想就开心。

科研这路好走吗?至少我觉得生物这条道倒还挺好走的,不过前提是学习成绩得靠前。因为生物专业往往是一个学校收录分数线较高的专业,但好消息是生物这门学科对于智力要求比数学、物理这类门槛低太多。

可能在数院、物院天资不太高的人往往会感叹自己连题都看不太懂,而年级大神们竟然还能提前交卷,而且还能满分。感觉被碾压成灰。

但生科院或者研究所里,聪明的学生要么很快文章就很多篇,要么就想法太多以至于啥没干成,最后发现隔壁某貌似不那么聪明整天就瞎忙活的师弟默默发了一篇CNS,然后感叹伯乐不眷顾自己这匹千里马。

所以,当你还没踏上科研的路时,尤其是生物,其他不是特清楚,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觉得搞科研对于自己来说,倒还算是个让人觉得还不错的选择。而且只要成绩还行,能一条道走到博士信不,还特好走,除了博士毕业时稍微纠结点,其余时候路还是挺平坦的。

而至于说不太好走的,除了博士毕业,应该就是经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的人了。

科研者多穷,跟古代的穷书生差不多,多穷苦,多劳累,多寂寞,但,一朝中举换人生,一篇CNS换头衔。

当今国内的科研环境貌似不尽人意,「貌似」用得很好。实际上应该说我们国家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未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研管理道理,基本上一直在模仿西方,这当然也是主要由于西方科研这块大多数领域都领先国内的原因,而我们学习了之后还未来得及很好地消化,以至于大方向倒是还好,细节上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科研不能百分百令你暴富,但却没有完全关上暴富的大门,这和其他很多方向差不太多;科研挣得可能不太多,但得看跟谁比,以及怎么比。


猛烈的科研风暴或将来袭

博士心态要跟上|科研风暴即将来袭白玉京的视频 · 1.6 万播放


当很多拥有情怀,

思考自己应不应该做科研的同学们还在知乎品味人生,

思考该不该做科研的时候。

将一些新闻联系起来,可能回有所领悟,

在你踟蹰科研走不走,能不能优雅的走,

能不能有好的待遇,能不能更有尊严的时候,

一股科研洪流即将到来了。

1.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14389元[1]

也就是收入合1200多一点儿一个月。

而这个收入的人口大概是5亿。

2.强基计划、自强计划

在我乎上一直被吐槽的各种计划,

由于只能录取一些固定的,适合搞科研,找工作相对不容易赚大钱的专业,被唾弃宁缺毋滥。

然而,又正是这些实和搞科研的专业再继续推进强基计划、自强计划。

3.新一轮的硕士博士扩招

随著扩招,更多的名额、更多的跨学校保送机会也多了起来。

朋友圈里流行起了看著别人都保研、拿到好大学offer的梗。


如果单独看这些,无非是显然博士机会在增多,搞科研的人数会增多,走上了科研道路,可能会感到迷茫。

但是,

仔细的想想,

农名平均收入1200一个月+强基计划、自强计划+研究生名额扩招,

这三者联合在一起等于什么。

有多少人考上985、保送博士就真的是因为自己是所有人之中的1%,

城市于农村的教育机会、教育成本、教育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小名校、补课、参加活动、出国、校友都是世界名校的985博士们,

当你们还在吐槽、在踟蹰科研的路途为什么越来越不好走,

在觉得各种不公平,会让搞科研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

当你们抱怨当青椒年薪才7万的时候,

当你们向往拿上各种一线城市人才落户计划,一次性年薪100万的时候。

从平均收入1200元的家庭出身,

强基计划扩招,

自强计划降分,

硕士博士因为扩招继续保送顶级985,

这样的博士们来了!

他们早已经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们拿著你们绝无可能接受的待遇,

他们可能高考不如你分多,

但是他们没你这么高屋建瓴的远见,

也没你这么高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人力成本。


一股科研界的生力军!

刻苦奋斗的铁流!

将在学术界席卷。


那么,还期待做科研有好待遇的同学,

在下的忠告是什么,

就是不要走科研。

拿著你的博士文凭,找一个你能找到的尽量工资高的企业,

去工业界赚钱吧。

和现在的博士吐槽钱少机会少,生活艰苦恰好相反。

珍惜博士机会,

觉得每个月5000很多,

毕业肯定能落一线城市户口,

坚信自己一定能在城市扎根,

相信自己的导师也相信中国科技必将崛起的新博士势力!

他们还有5秒钟,即将到达战场!

参考

  1. ^我国农村人口收入 https://www.sohu.com/a/328182834_120113183


大部分人以为自己是搬砖的,其实自己是那个砖

觉得在走科研这条路的,其实大部分也就是铺路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