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自發明之初,就承載著人們出行工具的職責。隨著時代的發展,汽車作為人們生活的第三空間,具備了越來越豐富的功能:學習功能、AI 智能、車聯網……汽車功能日益豐富。

面對如此多的功能,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準都有所不同,到底哪些是不可或缺的呢?所以,我們不妨提出這樣的假設,如果汽車最終只能保留5項功能,你會選擇什麼呢?而理由又是什麼?

幾何A 高維安全純電座駕

Nice to meet Geometry

【特別說明】

1. 我們倡導原創認真的答題精神,如回答涉及非原創內容,請獲取合法授權後規範轉載。

2. 該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幾何汽車所有。


首先是動力系統。百公里8秒以內,相對線性的加速能力,就差不多了。其實開polo我都覺得很夠用了。當然上高速的話還是比較需要100以上的持續加速能力。

然後是usb,充電+聲音投放。畢竟離了手機還是很難過的。當然點煙器充電+aux功放也可以。就是麻煩點。

大燈和雨刮,有就行。保證安全。自動不自動都行。我是很嚴謹不會忘記的人。而且有時候自動不合我意。

安全帶和abs,雨天真的有用。在我的86上有充分體會。我能力還沒強到可以一直關了防滑開後驅。

isofix安全座椅介面,就能帶著我的孩子去自駕。


汽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比重越來越高,已經不單純是兩點之前的位移工具,汽車極大的改變了生活方式,成了人們生活中的第三空間。每天使用汽車通勤的人,對於車有種特殊的情感,舒適性可以確保長時間駕駛不易疲勞,便利的智能系統協助掌握更多信息,豐富的娛樂功能讓駕駛時不再枯燥,而輔助安全方面保障每一次出行安全。每一次駕車出行,適合自己的車就像一位老朋友做伴,在愉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抵達目的地。

現在汽車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交通工具的需求,如果說要列出「只有 5 項功能會選擇哪些?」確實讓人很糾結。很多功能互相之間協同工作,拿掉一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把一些關聯功能作為分類,分享我最在意的 5 項功能和理由。

1、主動安全配置功能

我當初在選擇購車時,安全是我最在意的方面,為此在選擇時,我把「安全」作為第一要素考慮。隨著汽車消費在國內越來越成熟,以往安全配置似乎被聊起的不多。當年 ABS 防抱死剛推出時,還會特意有個銘牌強調。現在車身穩定系統已經是多數車型的標配,氣囊數量和類型也逐漸被重視。汽車的安全方面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方面,被動安全方面大家都比較熟悉,簡單來講就是碰撞發生交通事故後起到安全保護的部分,車身剛性、安全氣囊等都屬於被動安全。而主動安全在出現危險時主動介入,儘可能把危險降低,比如主動煞停、盲點輔助等功能。

安全氣囊打開後的狀態

主動安全涉及眾多方面,各家名稱不同,但實現的結果大體類似。簡單來講通過一系列的監測、感測器、攝像機等元件通過複雜的設定,滿足在不同條件下發揮輔助安全的作用。對廠商的研發、測試能力,整合能力要求非常高,也因為造價高昂一般只在高價高配車型配備。一般主流安全配置完善的車型在 18 萬以上的合資車中才出現,在國產品牌中較低價位的車型也有很多配置。

主動安全配置一般包括了車道偏離、併線輔助、倒車預警(後方碰撞)、中低速緊急制動和全速域自適應巡航等功能。車道偏離和併線輔助,是非常實用的安全配置,可以很大程度上確保車輛在行駛中保持車道中心,變道時不會因為盲區導致刮擦碰撞,無論在市區還是高速公路都可以發揮作用。雖然不少車型配置了雷達、倒車影像,人在車內的視野受限,雷達和倒車影像監測範圍有限,倒車預警這樣的功能除了後方範圍,還可以監測側後方很大範圍,在路況複雜的情況下,多了一份保障。在很多年前初次看到中低速緊急制動,就是自動煞停功能,感覺距離很遠更像是一種概念。現在已經加入了主動安全全家桶,可以像一個眼觀六路老司機一樣輔助預判路況,及時介入降低危險。定速巡航面世很多年,早期的使用頻率很低,一方面有最低速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當車速變化時需要主動再次激活和設定,失去了便利性體驗也談不上良好。自適應全速域巡航補齊了之前的短板,搭配主動安全的其他技術滿足根據前車車速變化調節,保持安全的設定車距,遇到突發情況時功能組合達到良好體驗的基礎上更加安全。

作為設計師,平時經常面對一些新技術新產品,保持好奇心和深入探索,將自己的需求、場景和功能結合找到價值所在,就可以評估是否適合自己,認同價值才會為此埋單。

2、HUD 抬頭顯示器

另一項功能就是 HUD 抬頭顯示器了,剛開始有些不習慣,不過適應幾天就離不開了。車載導航雖然有配置,但習慣了手機的信息更新速度、收藏夾、在線規劃的體驗,查看手機或連車機屏幕顯示,會分神視線脫離前方不安全。HUD可以降低低頭看手機導航的頻率,提升駕駛的安全性。HUD 在正常駕駛視野範圍內,不需要轉移視線,導航的關鍵信息都會在顯示器或前擋玻璃上顯示,不分神不超速,保障安全和便利性。新的 HUD 還可以在行車時,顯示一些車輛信息,應該是通過方向盤控制。

投射在前擋玻璃上的彩色 HUD 類型

不少人會吐槽 HUD 干擾視線,這是接觸新事物初期還沒有適應和挖掘價值,單一維度的下結論。如果將這樣一個算不上弊端的缺點,和傳統類型的缺點放在一起做對比,顯然 HUD 的綜合優勢要大得多,在適應之後通過結合自己需求和習慣的設定,會產生新的價值。

3、車載系統

第三項就是車載系統了,雖然不同廠家的配置不同,但一般搭配多功能方向盤、語音控制,在不脫手、不分心查看的前提下,滿足應急接打電話、回復消息、導航(行駛中更改等)、音樂播放等常用功能。必要的輔助功能都可以滿足,不用手忙腳亂,不影響駕駛安全。最常用的是音量大小、切歌,和巡航調整。我開車極少接打電話,偶爾騰不開手卻需要通知對方時,語音控制打個電話還是很實用的。

車載系統有很多人詬病過於保守,但忽略了原廠設備的穩定性,這是第三方改裝無法比擬的。車載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電腦的操作系統,提供一個滿足大眾的基礎平台,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需求自定義設定。也可以將習慣的手機與車載系統結合,利用兩者的優勢,變成 1+1>2。車載系統的 AI 也需要一定時間的學習適應,來更好地服務駕駛者,至少我現在越熟悉越離不開這些技術帶來的便利,並且還在挖掘更多的價值。

作為一名設計師,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智能家居正在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發展,我自然也相信在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尖端領域的加持下,車載系統也會越來越智能化。

4、多功能座椅

只要駕駛,座椅作為一個基礎配置都在時刻使用。早期的電動調節在現在看來不足為奇,記憶座椅、解鎖聯動出現在更多車型上。完全創造一個新物件新功能在設計行業不算難點,在原本基礎上進化卻是一件難事。

在普通用戶的思維里,電動調節可以使操作更加方便,確實是一個實用的提升。但站在設計師的立場,會去挖掘研究更多的需求,其中利用使用場景的方式可以更加細膩地捕捉到使用者的真實訴求——兩個或以上的人同用一輛車,每次上車調節的過程相當繁瑣,比如需要重新調整座椅、調方向盤、調後視鏡、以及偏好的空調溫度等等,即使有記憶功能也需要額外激活。這時將不同人的習慣偏好與鑰匙綁定,一把鑰匙對應一系列設定,觸發後執行暫存的配置自動完成,這放在技術層面看似沒多少技術含量,背後卻是一系列研究的工作。

相對而言,目前實現的座椅通風、加熱等功能,則屬於功能的拓展類型,期待以后座椅方面能結合一系列設定和場景變得更加智能,比如當自動駕駛實現後,車內則可以設置一個智能座艙,用於途中工作或者休息,通過組合座椅,搭建不同的生活空間。

5、無意識的自動化

無意識在設計行業是個有意思的話題,簡單來講就是可以依靠以往的常識和認知,以極低的成本去使用產品,不需要「想太多」。

一些自動化功能,看似是人們面對問題的慣性思維得到的解決方案,但因為會覺得「理所當然」而輕視。前擋玻璃有水,打開雨刮清除,這是一個簡單的操作。但當雨水量穩定時,比如雷陣雨的天氣,途徑快速路和普通道路,我們就需要手動調整不同頻率的檔位來滿足清除雨水,同時不影響駕駛。如果無法判斷,或頻繁調整,會失去耐心索性一個檔位執行。而自動雨刷不是簡單的幫你打開,是通過雨量感應器判斷是否開啟、頻率快慢,保持清晰視野的同時,不需要影響正常駕駛去手動調節。在多雨的的包郵區,這項不起眼的功能讓我在視線不佳時專註駕駛,而不是手忙腳亂跟雨刮設置過不去。

同樣的理念,也適用於自動大燈。不同的是,隨動轉向功能可以更進一步「理解」駕駛者處境,在轉向時及時提供良好視野,保證駕駛安全。在隧道和地下車庫等情況下,減少「沒必要開了」的習慣下發生危險的概率,提升安全性。

以上是作為一個設計從業者的思維和體驗,把常見的功能配置分析了一番,或許有你未曾想到的角度和場景。在去了解新車時可以多加體驗感受,也可以重新認識下那些「你曾經認為雞肋」的功能。


前進,倒車,轉向,剎車,鎖車

5個功能你還想要雨刷?想多了吧!車燈都得選配!還是不帶遠光那種!


向前走,停下來,向後倒,左右拐,裝人裝貨。


這五項功能是要建立在汽車的基礎之上的,我會默認刨去能不能跑等基礎功能。

1、車載多媒體。包括但不限於CD、藍牙、USB、AUX等。

2、空調通風系統。

3、防眩目後視鏡。包括兩個耳朵及車內後視鏡。

4、ESP。

5、ABS。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