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实验菜鸡路过,这个问题问得很触动。我的结论:实验做的不好,不代表理论不行。但理论不清楚,实验一定做不好。

我本科在实验课程里,做过三年的实验,彻底摧毁了我对自己实验物理能力的信心。每次综合实验都要靠队友帮助,我也就只能帮著调一调光偏振,记一下数据,但是具体物理图像的实验分析是我最痛苦的。也是队友确实给力,不然我的实验绝对完蛋。(顺带队友现在去中科大潘建伟实验室研究量子光子成像,理论实验都做,我觉得他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也最有前途的方向)

我的问题在于,只要一看到实验仪器,动手做的时候物理图像就模糊了,怎么都没办法把原理和实验现象对应好。比如说,做过一个塞曼效应的实验,要观察干涉条纹,然后我就搞不明白那个光的级数怎么分的。一看书就会了,再看图就又不会了。再比如一个光抽运,我就无法想像地球磁场再哪个方向影响了核磁共振从而要用实验磁场抵消。如果你给我一张图纸,我可以分分钟画出来给你讲,但一看到仪器我就凉了。所以这个动手的能力也和物理图像的坚固程度有关,我承认通过实验的挫折,我的本科物理学习还有很多的不足。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认识吧。

但反过来想,如果我连量子力学都没学过,那就不是图像模糊,而是整个就没有图像。实验仪器就是一个黑箱子,我只是熟练工人了。这是做实验最致命的。

很矛盾的是,我自认为自己的理论功底是不错的,如果你让我把一个公式推导出来解释一下每一步的物理意义,或者说给我一个固体模型让我写一个Python小程序去模拟一下它的自旋或者贝利场分布这种,我都是没有太大障碍的。因此这直接导致了我在保研时候,清一色选择的全部是理论的导师。并且我身边也有不少这种理论比我强很多,一做实验就不行的朋友。

说到底,我是很羡慕做实验好的朋友,因为实验往往意味著第一手数据,第一作者,和最原始的物理图像。你可以享受观察物理「发生」的过程。许多理论计算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实验数据,特别是在凝聚态中,除了少部分做纯理论的,大部分理论计算的组都需要跟装备有Stm,Arpes,X射线等观测设备的实验组合作,仅仅纯理论预测是不会有特别出色的结果的。我甚至认为,准备和实验合作的理论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看懂实验数据的能力,理解实验数据产生的原因。当然理论也有自己的好处,比如灵活,比如不过分依赖仪器状态(除非我们这种大规模第一性原理计算组的超级计算机崩了)

所以我认为,实验物理确实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到底适合什么。物理是一门原理学科,实验工作者不是操作师傅,理论工作者不是程序员码农,两者虽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都依赖于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因此,学好基础课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手段,我想这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建议。


实验室需要想法技巧还有条件的,我就是有想法没条件那种


实验做得差,只能代表在这方面确实不擅长,至于其他的,真的说明不了什么。参考杨振宁的例子。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1946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实验室的,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当时正准备建造一台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著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一天,一直在关注著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说。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著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

最后杨振宁成为了一代理论物理大师。


谢谢邀请。

我是做理论的。在实验方面,我只给本科生教过基础课程-----大学物理实验。

在大学中,学生能接触到的实验不过两类。一类是课程实验,比如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等。这些课程往往是必修的,以锻炼学生基本实验能力与严谨意识,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为目的。这些实验皆有范例可寻,实验操作并不难,原理也很易懂。

我在一个实验开始前一周,都要求学生写实验调研报。因为不经过事前仔细调研,并不能让人完全理解实验中的每个细节。而在实验进行中,只要严格按照教材和调研材料中的步骤做,结果一般没有太大偏差。偶有学生认真行事,结果却差别很大的,都是因为实验仪器老旧甚至故障导致(大学基础物理实验室的仪器使用强频繁,维护不到位不稀奇)。

不知你说的实验做得差是否指这一类。如果是,则首先要排除仪器干扰,然后对该实验做仔细的了解。确保自己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操作步骤都完全掌握。总之,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不是技术能力问题。

还有一类学生接触的实验这是科研型实验。这些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步骤、结果如何,没有严格的定式。在让学生从事这些工作前,导师都会先让学生做一些结果可期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在有了可靠的实验能力后,才能继续探索。在探索型实验中,一个学生也最多从事一部分操作内容。

探索实验达不到预期再正常不过,只要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较大偏差,都不能算失败,不能算很差。

最后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术业有专攻,物理中也是如此。做理论物理的人不怎么接触实验,不会做实验的理论学家大有人在。所以理论能力强,实验能力不行是很正常的。但注意,此处说的实验指探索型的实验。这些实验从设计到布置到操作,最后到数据分析,都需要专业人士和团队完成。和实验课里的实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有啊,比如到哪哪个实验室出事的泡利


泻药,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笼统,物理这个学科范畴很大,得具体看是哪方面,哪个学科呢?各有各的侧重

实验做的不好,又指的是哪种不好呢?总体方向不对?路线或方案有误?设备不行?试剂不达标?还是与人有关呢?

搞科研的,理论扎实几乎必然可以促进实验,至少能够让你清楚该做什么实验,如何开展和设计,出了问题能分析清楚具体原因,而不是对上述这些一头雾水。反之实验进展中,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结果,都必然有科学问题在背后,也就是所谓的理论支持,去分析这些结果,也会相应的得到理论能力的提升,或者由于不懂而去主动学习理论。。。总之个人觉得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要灰心!看题主的描述,应该是对理论还是有一定自信的,好好总结一下,肯定能有所突破。加油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