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要清楚區分一個人在科學研究領域所做的事和他身為一個公民所做的事。這樣的觀念,在物理領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經濟學。就以星球大戰計劃(Star Wars)這個熱門的爭辯議題而言,有些物理學家聲明反對星戰計劃,但卻有另一批物理學家支持這項計劃。很明顯的,這些不同的聲明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已獲大家認同的科學知識,絕大部分反而是這些物理學家個人價值觀以及對政治事件的判斷等等。要評價他們在科學上的能力或貢獻,憑藉的不該是這些聲明,而應該是他們在科學上的工作。我相信,這種作法也適用於經濟學家。

......

一般大眾都有一個印象,經濟學者之間永遠意見不一致,甚至還說,假如房間裡面有三位經濟學者,那麼至少會跑出四種意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果把經濟學的科學面由其政策面與價值面抽離,那麼不管經濟學者的政治觀點為何,他們之間都有相當廣泛的共同見解。我曾不只一次參加包括由經濟學者以及其他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組成的團體,我一再發現,當任何議題開始討論大約十分鐘之後,所有的經濟學者會逐漸站在一邊,共同對抗其他所有人——不管那些經濟學者是左派、右派還是中庸派。

——米爾頓.弗里德曼在劍橋三一學院《諾貝爾之路》演講


舉個混沌系統的簡單例子:

你閉著眼睛朝北走,走三步之後,你的前進方向仍然是北或偏北——這就是科學。

你閉著眼睛朝北走,走三萬步之後,你得前進方向完全無法預測——這隻能瞎蒙。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高度混沌的系統,混沌系統不可預測。所以經濟學模型得出的結論南轅北轍。但是,至少在系統沒有完全化為混沌之前,這些模型是有用的。

我主張科學是」可證偽而未被證偽的理論「。具體到經濟學,基本模型是」可證偽而未被證偽的理論「的,不會出現兩個經濟學家用基本模型演繹出不同結果的情況。但是很多問題用基本模型演繹不了,這時候就要用一些經濟學家自己的的模型。結果當然是南轅北轍。

就像物理學,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肯定是」可證偽而未被證偽的理論「的,但是光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很多問題處理不了,比如質子是否衰變,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都預測不了,這時候就要用各種物理學家各自的模型。有人預測不衰變,有人預測衰變,預測的半衰期也是各種各樣。

回到經濟學,舉個例子:

印鈔→本國貨幣貶值→出口增加。這一經濟學演繹是完全符合現實的。

但是如果進一步演繹:

印鈔→本國貨幣貶值→出口增加→工廠開工率增加→本國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這就不一定了,比如我主張出口增加會導致資本流入上層,結果本國民眾反而因為貨幣貶值變的貧窮

當量,很多經濟學家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模型有效範圍是一分鐘還是一萬年。

另外,經濟學從來不是單純的社會科學問題。不是單純的研究」人「的科學。單純研究人,最遠也就走到馬聖或者凱恩斯的地步。經濟是研究生產力的科學,生產力是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

單純的研究人,是不可能預測完全的預測經濟,一個簡單的例子:你預測一下未來50年投資可控核聚變投資收益率?用經濟學完全沒法預測對不對?或者你在五年前能預測到現在的豬肉價格嗎?不可能的。

所以我自創」硅基生物經濟學「(實際上就是複雜系統,不是什麼稀缺玩意,集智俱樂部有不少人研究這玩意),單純的研究物質,不將人區別於其他物質看待。


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宏觀經濟研究的很多領域缺乏公認的定論,經濟學家的政策見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念。是更強調政府對市場的作用,還是更強調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是更重視政策對經濟的短期效應,還是更多地考慮長期效應?是更注重經濟總量的增加還是為了優化經濟結構可以犧牲經濟增長?這些問題在學術界都是沒有廣泛共識的,無論支持哪一方面都可以在經濟史上找到許多相應的例證。

下面具體講一個略微學術的問題來進一步闡釋。現代宏觀經濟學裡講中央銀行可以有五大政策目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但這五個目標之間是具有一定衝突性的。比較普遍的一個話題,是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之間的權衡取捨。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在其他條件穩定的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之間是負相關的。那麼中央銀行在制定和施行政策時應當更注重經濟增長(充分就業)還是物價穩定呢?

這個問題也沒有一定之規。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經濟增長始終是排在第一優先位的。但在美國、紐西蘭和諸多西歐國家,中央銀行則施行通貨膨脹目標制(inflation target),即中央銀行承諾將物價增速控制在一定水平。兩種政策在實踐中都有優勢,也都有缺陷。故而倘若請一位經濟學家去做政策建議和分析,就要看他更重視經濟增長還是更重視物價穩定了。


經濟學的命題分兩種,一種是實證型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另一種是規範型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實證型的意見一般比較統一,但規範型的就亂一些。

實證型經濟學是客觀分析試圖描述事實,尋找因果關係,回答的問題是」是什麼「、」為什麼「,大量運用統計方法分析數據。我自己覺得(不對請指出)這類經濟學比較「科學」,是研究某個變化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的,比如貨幣需求大了會導致通脹增加,生產成本增加會導致產品售價上漲什麼的這類的。這一類因果關係都比較確鑿沒什麼好吵的,意見一般很一致。但是容易吵架的部分是,為了達到某個結果,該採取什麼方法?這就是規範型經濟學探討的問題了。

規範型經濟學是說」應該做什麼「的,比如」國家應不應該搞全民醫保「、"應不應該關停污染嚴重的工廠」,之類的。這類經濟學問題首先是關乎主觀的價值判斷,一項政策可能會有得有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該怎麼選?比如有些人認為醫保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有些人卻嫌棄它會導致增稅(美國在9012還在討論這個問題),所以是少稅重要還是社會公平重要?經濟效應該怎麼算?因為太複雜,經濟學家的論證方法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所以這類規範型經濟學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觀點帶有政治性。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樣,經濟學家用的分析方法採用差別會很大,論述出來的結論也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在一些政策問題上經濟學家會吵得不可開交。


數學家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也大相徑庭啊。

科學家都是啊。。。

不要以為只有經濟學這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