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近日在采访中表示,中国将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并计划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之前降落在火星。我国的火星探测器暂时命名为「火星一号」。

1.探测器预计2020年发射,目前相关方面进展如何?

2.中国火星探测前景如何?这次的火星探测可能会有哪些任务完成,有哪些阶段?

3.设计,建造,发射,控制火星探测器相比之前的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有哪些技术难点要攻克?

4.我国火星探索和西方差距如何,差在哪些方面?

5.有没有可能2030年实现载人登上火星呢?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究员周伟江透露,我国计划于 2020 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已完成气动外形设计,以及气动力、气动热设计工作。据了解,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力争一次实现环绕、著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其中,著陆器的著陆过程涉及到多项空气动力学难题。


谢天谢地你来了?

先说照片,NASA的Mars2020探测器、欧空局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ExoMars2020照片一堆一堆的,相关进展及时在网上公布,我们也发了一张照片,不容易啊!

刚刚发现航天科技官微把微博删了,几个意思?

中国的2020自主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1月得到国家批准立项,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著陆和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如果一切顺利,计划于2020年7、8月间择机发射,2021年登陆火星。

中国2020年火星探测器中的著陆器和巡视器示意图。巡视器,也就是火星车将在火星行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近日表示:这项工作正在有序进展当中,各项工作都在向前推进。

为什么说「中国2020年火星探测器」呢,为什么不像其他媒体那样称呼其为「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因为在我心中,「萤火一号」才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

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携中方研制的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 于2011年11月9日,在哈萨克拜克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进入近地椭圆转移轨道。由于诸多原因,上面级主发动机未起动,星沉大海,任务未完成,但其设计理念、 研制经验及技术,为我国自主火星探测器研制提供借鉴。

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示意图。

我发现国家还是不承认或是不想承认2011年的「萤火一号」探测任务是我国首次探火任务,尽管整个发射不是独立自主的,但地位应该存在啊!

尽管出师未捷,但也得给它个名分。不应该吗?我们的「萤火一号」真是倒霉,这是我们国家相当悲催的一颗探测器。「萤火一号」就是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尽管任务没完成,但是它就是中国火星探测的第一!

拖拖拖,拖到现在!

大家知道,探测火星的窗口期十分苛刻,26个月才一次。

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让嫦娥一号的备份干什么?其实,按原计划,原本想让嫦娥二号飞往火星,但飞往火星太远了,当时我们的测控能力不行。因为到月球是40万公里,而到火星是4亿公里。最后航天人决定让嫦娥二号为探月工程的二期作准备。

叶培建:比方说,我讲火星为例,从打完嫦娥一号,打嫦娥一号还没有发射在靶场,孙家栋老爷子高瞻远瞩,他就问我,他说叶培建,嫦娥一号的备份干什么?当时我们就想飞火星,2007年。因此如果说我们,有比较好的一个规划,我们国家应该在2010年,最迟2013年就能奔向火星。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错过了2013,错过了2016、错过了2018,我们真的不能再错过2020年这个窗口了!

2017年3月6日晚,央视《东方时空》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

记者:您的专业是让您去想天上的事,但是您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想地上的事。

叶培建:天上的事好办,我们都同意天上的事好办。

记者:地上的事什么时候,有可能像天上的事那么好办?

叶培建:这几年抓很多问题,应该说在改进。

记者:有责任心是不是都能够步调一致好办了?

叶培建:我觉得只要有责任心,至少好办得多。每个人都把自己分管的事情,当作一件大事情来做,做不好就觉得对不起群众,对不起百姓,觉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肯定能办好,办不好也能改进很多,至少不会越来越严重,只会是越办越好。

记者:其实总结您不管干什么,就是一句特别简单的话,给您任务就是拿事儿当事儿干。

叶培建:你这话说太对了,我们单位对我的公认就是老院士要么就不答应,这件事我干不了。只要答应下来 ,小事都当大事,鸡毛都会当成令箭。

一步实现绕著巡,总师直言压力大

如今,晴朗的夜晚,孙泽洲更多的是遥望天幕上红色的火星。「我现在觉得4亿公里很头疼。」孙泽洲笑道,指的是他的团队正承担火星探测器的研制任务。

孙泽洲,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总设计师,还是2020年中国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压力多大可想而知!2013年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平稳降落在月球上。在当天的直播过程中,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在嫦娥三号平稳落月后低下了头,用双收捂住了脸。嫦娥三号落月的前两天,他几乎没有合过眼。看到落月成功,松了一口气!

中国计划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次完成对火星的「绕、落、巡」。这样形式的探测还没有哪个国家实现过。孙泽洲说,这体现出中国在空间技术发展中的「首创精神」,但难度非常大。

PS:总师已经多次向媒体坦言难度大压力大了,其实这是好事儿,这个工作就得提前做,让大家知道这样很难,成功了皆大欢喜,部分成功大家也能理解。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目前,中国航天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2020火星探测器能不能按时打是一回事,2021年能不能成功实现绕著巡又是一回事。 说实话,真的挺难的!

有大气比没大气还麻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实施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约为一半。

最让孙泽洲担忧的是火星的大气。

「当年我们研究如何登陆月球时,觉得月球如果有点大气该多好啊,我们要完全靠探测器携带推进剂,一共不到4吨的发射重量,三分之二带的都是推进剂。可是当我们开始研制火星探测器时,发现有大气也很麻烦,虽然不用带那么多推进剂了,但是火星大气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要比没有大气复杂得多,有些事靠运气。」他一连串用了好几个「很麻烦」来形容研制火星探测器中遇到的难题。

但他和团队勇敢地迎接著挑战。「正因为有压力,才能带来技术的进步。」孙泽洲说,「等我们的探测器登陆火星后,我们就又成长了。」

航天事业就是大喜大悲的事业,真要是出了问题,就使劲儿骂航天人? 那太可怕了!

从近几年舆论来看,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呢?能坦然面对再出发吗?

长征五号:我的病看不好,你们一个也走不了

2017年7月2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星箭俱毁,在此后的89天时间里,中国航天陷入沉默……

2017年7月2日19时23分,搭载著实践十八号卫星的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图源:互联网

由于长五遥二任务失利,嫦娥五号的发射不得不推迟。所以,它不能按计划(2017年11月底)奔赴月球了。

2018年4月16日中午,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消息: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故障调查完成 今年底将实施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

消息说:

记者16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失利故障原因近日基本查明,改进后的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完成多次地面热试车考核,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发射,火箭飞行至346秒时突发故障。根据分析模拟计算及地面试验结果,故障原因为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一分机涡轮排气装置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致使发射任务失利。

原计划2018年复飞的长征五号因为种种原因再次推迟,何时复飞?

更多消息请等待官方公布,只能告诉大家一句:如果一切顺利,2019年年底复飞有望。嗯,有望。

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时,随著水手解下最后一根缆绳,远望21、22号火箭运输船队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

终于出发了!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万里长征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不容易不容易啊!

近期摆在「长征五号」眼前的任务繁重,包括2020年中国火星探测器、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探测器「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等重量级航天器,都需由该型火箭托举升空

希望长五成功复飞,希望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早日开启飞天旅程!期待21世纪人类设计的第一个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

长五遥三,责任重大,领导已经发话: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没有任何退路和失败理由,保成功是集团公司和院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重树全国人民对航天信心的重要契机。失败不起,只能成功!

多年前的一句话:

遥三好累啊!

预祝成功!希望接下来的发射一切顺利!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深空探测领域,我们一定要飞得更远,我们也有能力飞得更远!

只是,在很多时候,说服领导比造航天器麻烦、地上的事情比天上的难办……


哦…长五弄好了啊?


有点公布的太早了点,应该取得全系统测试数据后,再公布,毕竟,探火,不仅仅只有一个探测器就行了,还有运载器,地面站,测控等等…

但是,祝好吧!加油?!


长征5号能如期嘛


只要火箭能解决,别的问题都不大。不知道到时候用长五还是继续用俄罗斯的火箭?长五现在也不太顺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