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一直被推崇。可是我觉得这不就是强盗吗?


劫富济贫的多半是要贫民为自己效力


这是无产阶级的天然正义性跟统治阶级压迫利用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那要这么说,革命不就是造反,起义不就是暴乱嘛,这是否是正确的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是一种双向的伦理观,上对下曰仁,下对上曰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父慈子孝,君礼臣忠,那反过来,父不慈则子不孝,君不礼则臣不忠,那同理,为富不仁,自然可以劫富济贫。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为富一定需要仁吗?换句话说,富人对穷人是否一定有需要尽的义务。

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没什么疑问吧,富人的财富,很少一部分来源于自己劳动,大部分是通过已有的资本产生的,也就是用钱生钱,但把钱埋在地里又不会自己长出钱来,必须要投入到生产中去,作为生产资料提供给劳动者,然后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产生更多的财富。

也就是说,富人对穷人的剥削是必然的,因此,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富人对穷人是有义务的。

除了公平以外,以长远眼光看,如果猎人把猎物都打完了,那自己也只能饿死了,所以,从维护社会的长久稳定,稳固自己的阶级统治来看,富人对穷人也是应该尽义务的。

农业社会又与工业社会不同,工业社会下,资本的聚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原来100个人只能生产100个面包,每人分到一个,后来有人通过发明新技术、形成规模优势等提高了生产力,100个人可以生产1000个面包了,虽然其中800个分给了最富有的10个人,但其余90人分200个面包,也比之前要过的好了。可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提升和人口与土地相关,技术进步的比重很少,100个人只能生产100个面包,能改变的只有这100个面包的分配比例,所以农业社会,是真正的人吃人的社会,富人的剥削会产生更严重的恶果。

另一方面农业社会致富手段可不多,你想靠发明创造基本没门,最主要还是官商勾结,人口流动性很低,信息传递慢,造成地方统治者拥有极大的权利。看影视剧多了你可能觉得一个县令没多大官,但实际上县令又称父母官,就是管天管地什么都能管,又称百里侯,就是方圆百里第一大。基本上说,对古代一个农民,县令就相当于皇帝了,而依附县令的富绅,就相当于皇亲国戚。那么,在这种前提下,遇到一个为富不仁的,他又该怎么办?

所以在农业社会,对为富不仁者的劫富济贫,绝对是一种应该肯定的价值观。

而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因此也就更多需要靠契约也就是法律来维护更为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也有工会、遗产税等手段调节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但在农业社会这些通通没有,所以拿现在的思维方式去套在古代人身上,是不合适的。


《武林外传》看到第5集时,对郭芙蓉的说的「劫富济贫」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就拿这集的内容和引发的一些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志在单枪匹马闯荡江湖的郭芙蓉,是个对「劫富济贫」的江湖有著深切向往的女侠。这集知道白展堂是盗圣后,化身头号狂热粉丝,又是恐吓质疑盗圣的秀才大嘴,又是折纸鹤送礼(跟现在的追星族一个样),只求

功夫不负郭芙蓉啊,白展堂决定再战江湖,当天就去钱掌柜家偷了个扳指。

还没等郭芙蓉开启实施劫富济贫的梦想,邢捕头开始抓人了。

虽然对那些被抓的人心有内疚,但正所谓牺牲小众,成全大众嘛。

秀才的寻问让我想起,是谁规定10个人的命就比1个人的命更重要呢?

面对质疑,依然嘴硬的小郭

秀才的反击(这话还很适用于那些动不动就叫受害者原谅伤害者的)

虽然那些家丁被查实无罪,但依然被打了一顿,美其名曰警告。(真的很内涵啊这个剧情处理)

不抓到贼不罢休的邢捕头,不仅要去当铺、文物摊、青楼到处搜查,连个吃饭的路人都要盘问不休。

一连几天的盘查,造成的后果如下:

狂热的小郭在接二连三的事实冲击下,终于开始了自我反思和怀疑,最后阻止了想再去偷窃的白展堂。

面对终于想明白的小郭,白展堂说

真真发人深省啊!

如果你也爱看武侠小说和影视剧,多半会跟我跟小郭一样,崇尚快意恩仇的江湖,梦想著自己能做个嫉恶如仇、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侠者。

但事实上,「侠士」们偷了东西接济了穷人,是会有另外无辜的人背锅的;在酒楼茶馆解围了被调戏的姑娘,是可能激起恶霸愤怒直接强抢或杀人的;为救下被欺凌的人而打死了人是很可能要被救者偿命的……

所有不负责最后结果的侠义之举,都会造成许多看不见或不愿看见的灾难。

我想大抵是,大家都爱情绪发泄的爽快,而不喜去面对思考生活的沉重;都觉轰轰烈烈才能显英雄本色,而嫌平平淡淡乏味无聊;都爱关注台上的风光无限,谁去管台下那些苟且挣扎。

说到底,连历史,记录的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江湖,又怎会在意小人物的死活。

说到底,连历史,记录的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江湖,又怎会在意小人物的死活。

可随著年龄的增长,我倒是越来越能感受到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的死活了。


《鹿鼎记》里,韦小宝向假太后撒谎说,天地会接头是去天桥找一个卖糖葫芦的,于是,天桥上所有的卖糖葫芦的都遭受了无妄之灾。

初看书的时候,只会被韦小宝的机智吸引,可细想来,才能想起那些因主人公随口一说而丧命的无辜人,才能同情到那些无端家破人亡的可怜家属。

还有《神雕侠侣》里,被李莫愁莫名其妙杀掉的妇女婴儿,被杨过拿来替郭靖挡枪的士兵甲……

你看,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书籍影视,诗歌曲词都是为「大人物」而生的,可曾想,成就大人物的背后和底下,又牺牲了多少无辜的小人物。

《武林外传》里白展堂把扳指还回去后,一切恢复如初。

可真实的江湖里,那些因主人公嬉闹PK而摊毁店损的,那些被主人公牵连丧命的,所有的损失和伤害,都只有自己或其家人慢慢去承受。

很不巧,这就是,真正的,现实的江湖。

最后,为什么千百年来,都在歌颂劫富济贫,因为千百年来,占大部分,永远是穷人。


就是强盗,富人又不都是坏人,穷人又不都是好人。

再说,即便是坏的富人,这个「坏」的标准由谁来定?侠客们?我们连官府的调查、审判都不信,说几个侠客听信一面之词、拍拍脑袋的行动代表了公平和正义,谁信?

退一万步讲,即便真是的脑袋清醒的侠客,不知道这位大侠的生活费从来哪里?种地?保镖?行商?大概率是从「劫富济贫」中来吧,那么问题就来了,当侠客们碰巧囊中羞涩、没钱喝酒吃肉时,会不会想「不知这附近有没有什么为富不仁的人?」


正当防卫是否是正确的价值观?

前几天夺刀反杀被判定为正当防卫的判决,在知乎一直被推崇。这不都是杀人吗?


劫富济贫的前提是为富不仁,而且冤有头债有主,具体可见梁山好汉在宋大王的领导下的操作标准

后面的问题是不是屠龙勇士变恶龙?


很显然不正确。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无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客观环境的不公平和主观付出的差距。

有能力劫富,却不出力推进社会改革或是打击例如贪污等违法行为,而是放任他们横行并从中「抽成」去救济别人,被劫的钱别人就当交了保护费你还当自己伸张了正义?有余力济贫,却不能找到贫苦之人为何贫穷,用这份余力推动教育普及、鞭策那些没有奋斗理想的人上进岂不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消极救济来的有用?

因此,根本不需要上升到人性的什么强者、弱者等角度,单纯就劫富济贫所带来的实际效益出发,即便这是一个出于善良的目的的举动,也是一种低效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个人认为:要么觉得社会黑暗就加入进去改变它,用一辈子闹他个天翻地覆;要么就叹口气说社会没救了守好自己的世外桃源不问世事。那些说要劫富济贫的人充其量是一种自我满足、对自己能力不足不能根本改变社会现状的一种自我麻痹罢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说,因为劫富济贫不正确的话,那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呢。。

另外正不正确只有人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才会思考,一般来说电视剧里出现劫富济贫的时候都已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

看你屁股做哪儿。

你要是贫民,吃不饱饭快饿死了,你肯定觉得是正确的价值观。

你要是地主,家里面钱多的流油,一群p民对著你家的金银财宝蠢蠢欲动,你肯定觉得不是正确的价值观。


答主说到古装剧,我就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或者说我很想讨论一下,在文艺作品里(包括小说和影视)劫富济贫这种古代道德理念是否合适?

延展一点来说,那就是古装剧还原古代价值观是否正确?或者说要还原到什么程度?如果分析起来就很复杂,这与作品的受众、作品的载体、作品的艺术追求都有很大关系,不能一言盖之。(以下回答可能有点跑题)

一、作品受众

比如古偶,或者以爱情为主线的古装电视剧,多数是以现代爱情观为基准。如果依照古代价值观,男主角三妻四妾,这个片子往往就会被评价为有渣男,三观不正。因为它的受众多为女性。

网路小说也有此类倾向,比如很著名的《知否》,这本书我认为是网路小说里对古代深宅大院各色亲里关系描写的比较深入的网文,里边成家男人基本都是一妻多妾,可以说这本书里基本对一妻多妾是正面默认态度,书中谴责的是妻妾不分,嫡庶无别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小老婆踩在大老婆头上)包括男主,在娶女主之前死过老婆,有外室,有儿女,有姨娘。

但是注意,关键在于娶了女主后,男主对女主也是一心一意,外室赶走,姨娘送人(也没碰过)一双儿女,儿子没了,女儿留下。基本上等同于一个带著女儿过的钻石王老五,我仔细看了一下,整本书人物众多,但真正做到和正妻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好像就男主一个(按照番外来看)这么写,无非因为,没有哪个女性读者愿意接受男主角不止一个老婆。

当然,宫斗文除外,但女主角也得是皇上永远惦念的人....

这种基于现代爱情观(一夫一妻)的古偶,网文,多为女性向,而男性向则明显不受这种束缚。典型代表如《寻秦记》,我们往往称之为种马文.....但注意,这些男性向的文艺作品,虽然出现男主有多个爱侣,但并不代表他符合古代价值观,因为这些男主多为中央空调,雨露均沾,与古代宗法齐家理念多有不合。所以归根结底,受众现代化的口味和思维,决定了此类带商业色彩的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它必定要迎合现代人,即便有劫富济贫,也得是那富翁真的为富不仁,贫贱百姓确实善良可怜。

二、作品载体

作品载体也限制了价值观的表达。整体上来说,影视作品的价值观更现代化一些,文学作品可以更符合作品中的人物情景。

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有盗窃,抢劫的行为,而且年少时就曾杀人(依照现代观念,被杀之人其实罪不致死)且说起自己年少杀人的事情内心毫无波动,习以为常。但是历代《天龙》的电视剧都对这些情节加以修改或者删除,从未按小说一般完整展露。这就导致乔峰原本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好汉与不拘礼法的草莽的混合体复杂形象,到了电视剧变成了单纯为国为民的英雄。这就是依照现代观念所导致艺术性的损失。由于影视作品受众远广于小说,且受众文化水平层次不齐,为确保社会影响,对影视载体进行价值观净化也是正常现象。

三 作品艺术性追求

很多人评价一本书或者一个影视作品,给差评的理由之一是三观不正,这所谓的三观基本就是现代道德评价体系。我认为这很愚蠢,特别是对于一些坚持艺术性的作品来说,三观正不正根本不重要。

具体到题主的问题,或许一部小说里有劫富济贫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一个具有艺术高度的作品可能并不会进行道德评价,只要里边人物符合自身性格和情景的行为就可以了。

还是举天龙八部的例子,比如乔峰抢人参,被抢之人很无辜,但你能说乔峰就是坏蛋么?金庸就是把这种现象描绘出来,这就是乔峰会干的事情,但如果你按照现代法制的思维来看,这种行为很糟糕。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武侠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失去了价值观的土壤,在现代法制观念的基础上如何诞生武侠小说呢?


其实古代真没有多少劫富济贫的,古装剧创作那么多案例来,是为了社会稳定,抚慰我等穷人


李逵碰上李鬼,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李鬼就是在拷贝李逵的模式,如果遇不上李逵,大部分人还是分不清李逵和李鬼的区别的。李鬼的劫富济贫只是为了自己多捞点银子。碰上李逵后,李逵饶恕李鬼时候也只听他的求饶中上有老母下有儿子,同情心上来便放了,还给他了几两银子。只几句话,李鬼就从劫富济贫的侠客变为穷苦百姓,毫无调查依据。机缘巧合,李逵在暗处又再次碰到李鬼,并发现李鬼其实是装穷苦,非常狡诈,愤而杀了李鬼夫妻,场面甚是残酷。这个小段落,直接揭示了侠客是没有时间搞什么深入调查的,李鬼犯的是死罪吗,用得著株连家人吗?只用忠义,孝顺,替天行道,手里的大斧子等武装自己的思想和手段,做自己以为对的事情,这便是较为真实的侠客。

这个价值观是向「人人生而平等」的靠近,没有什么不对。

只是在打击富人的同时,要防止打击到肯干活的人。说到底是个均贫富和激励发展的平衡问题。

但目前来看,出生在社会上层阶级,后天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社会资源,赚钱的难度远远小于社会底层的人。导致地主越来越大。

不是说地主不努力,而且地主占据的社会资源太多了,以至于社会底层的人能分取的资源几乎为零。导致某些人不工作躺在家里收租也是富豪,而某些人如果生病只能躺在家里等死。

试想如果你自己哪天生病了没钱治,别人家的利息都够救你几条命,你还觉得劫富济贫不正确么?


正确缩小贫富差异本来就是统治阶级应该做的事情,是真正维持社会运转和稳定的重中之重,只是自古以来因为统治阶级均由利益阶级把控,利益纠葛下自然没人会想要去均贫富,都只想著搜刮了,或者叫剥削。一般搜刮的厉害了,就会有侠客跳出来替天行道了。天子天子,替天行道可不就是帮皇帝办事儿嘛
古装剧里有一直被推崇吗?

看水浒传电视剧的时候就发现,咱不说晁盖劫了生辰纲去了哪,咱就说那么多好汉不事生产,还天天大酒大肉,花的谁的钱?

都说穷文富武,古代老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一般家庭是供养一个武夫的。

我们不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搬运工,顺便帮你花了大头,就这个感觉。

这个模式玩不下去,覆灭是早晚的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