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靶向药物分为很多类,具体看看准备使用那些。如果是贝伐单抗,乐伐替尼,索拉非尼,这些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就没有必要做基因检测了。做了也是白花费钱。

如果是肺腺癌,准备使用泰瑞沙,特罗凯这种,就要做基因检测。当然基因检测要选择准样本,选择好产品,一般第一次做基因检测,不建议使用血液样本,做好使用做了病理的组织样本。关于基因检测知识我写了很多知识点在知乎,在癌度APP也有相关的话题。


一般来讲,是针对某种病/某种状态,决定用药及检测。「多靶点药物」这个范围太广了,需要具体分析。


需要依据药物的靶点来定。

如果药物的主要靶点为VEGF/VEGFR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类,其基因突变与否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目前研究看来还不太显著。比如贝伐单抗,索拉菲尼,舒尼替尼这类药物。

但如果类似于仑伐替尼这样的多靶点药物,它的靶点除了VEGFR类外,对于FGFR融合或突变的患者临床获益更加显著。那么对于它的使用可能基因检测就会有更好的帮助。

此外还有一类多靶点药物,比如卡博替尼,对于MET、RET基因特定突变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那么就建议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

总而言之,无论是单靶点药物还是多靶点药物,其使用都需要依据其靶点的特征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判断药物疗效。


这药叫多靶点,不叫全靶点

全靶点那是手术切除


答案是不一定,需要根据药物的多靶点类型,批准的适应症,医药监管部门是否要求做匹配的基因检测,临床试验是否有相关证据,相关肿瘤诊疗指南,以及病人状况等很多因素来决定。通常多靶点肿瘤靶向药物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做基因检测。

举一些多靶点的靶向药物例子,这些药在获批信息和临床试验中都没有说一定要做基因检测。

1. 安罗替尼:对肿瘤生长和血管新生均有抑制作用,它的靶点有 VEGFR(VEGFR-1、VEGFR-2 和 VEGFR-3)、PDGFR(PDGFR-α和 PDGFR-β)、FGFR(FGFR-1、FGFR-2、FGFR-3 和 FGFR-4)和 c-Kit。

2. 卡博替尼:可靶向包括VEGFR、MET、NTRK、RET、AXL和KIT在内的多个靶点。

3. 阿昔替尼:可以靶向VEGFR, PDGFRβ, and c-KIT。

4. 仑伐替尼:多靶点的药物,抑制参与肿瘤增殖的其他促血管生成和致癌信号通路相关RTK(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受体PDGFR,KIT 和RET)外,还能够选择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受体(VEGFR1、VEGFR2、VEGFR3 )和成纤维生长因子(FGF )受体( FGFR1 ,FGFR2 ,FGFR3 ,FGFR3 )的激酶活性。

肿瘤靶向药物是一类抗癌药物,它们可以作用于某些特定的基因或基因产物(即所谓的靶点),这些靶点与肿瘤细胞生成、发展和扩散有关。靶向药物作用于这些分子,可以干扰或者阻止肿瘤生长、发展和扩散,甚至杀死肿瘤细胞。靶向药物不同于一般的化疗药物,是因为靶向药物一般只对肿瘤细胞才有抑制作用,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较小,所以效果好、毒性低。而化疗药物是对所有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在杀死癌细胞的时候,也会影响正常细胞,因此毒副作用较大。

而这些靶向药物所针对的靶点,一般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基因或基因产物(蛋白质),和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因为产生突变,从而产生了异常的基因产物,而导致细胞癌变。靶向药物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作用机制来调节发生突变的基因,从而抑制肿瘤细胞。这些靶向药物可以:

-- 调节细胞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

-- 提升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灭作用

-- 改变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让肿瘤细胞变得脆弱,然后可以被身体的免疫系统杀灭

-- 调节细胞通路,让正常细胞不再变成肿瘤细胞

-- 诱导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

-- 阻止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扩散

-- 有些还可以通过携带特定细胞毒性物质,靶向肿瘤细胞后,在肿瘤细胞周围释放后再杀死肿瘤细胞。比如有些正在研发的单抗+细胞毒性药物

不同人体内不同癌种中的肿瘤细胞发生机制不同,可能携带不同的突变基因,即靶点也不同。既然靶向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中的靶点,那么,就需要一种方法来确定,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是否带有这些靶点。而基因检测就是这样一种技术手段,可以检测癌症患者肿瘤细胞中突变的基因,从而精准用药。知道了病人体内有哪些特定的突变,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选择、辅助监测疾病复发和耐药、预估生存期等。

另外,靶向药物一般都很昂贵,如果先做基因检测,也可以帮助匹配肿瘤的突变基因和相适应的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有效率。

资料来源:

FDA

https://jhoonl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45-018-0664-7

https://cabometyxhcp.com/mechanis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31092/

http://www.sohu.com/a/252922469_452785


对于多靶点的药物,建议不要做的,比如国内很多实验室提倡vegfr的基因检测,对于这些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太多了,包括贝伐单抗、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索拉非尼、瑞戈非尼、乐伐替尼等诸多药物,实验室给出的对应靶点都是vegfr,难道一个基因能够指导这么多药物吗?这个就出现检测里面常出现的问题,为了检测而检测,而不是为了治疗而检测。


一定要的


既然称为靶向药物,首先就是要找到靶点,也就是方向,因为这个靶点是药物能够起作用的基础,而肿瘤的靶点多是特异性的突变基因,一种靶向药物一般只针对一种靶点或几种特异靶点起作用,所以通常需要检测出这些异常的基因,才能够针对性的给药。


做基因检测前首先明确检测的目的。此疑问比较明确,就是为了用某个多靶点药物。

如果这个药物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有一些明确的证据,比如这个药物跟哪些基因突变有相关性,有哪些突变的患者用该药物更容易获益。如果有一些案例或者临床研究,那推荐做一下基因检测。现在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在临床阶段就设计了基因检测部分的内容,但目前很多靶点的药物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充分。

如果相关的研究不充分,没有相关的临床证据,其实不建议做。因为该药与哪些基因突变有相关性并不明确,虽然药物靶点是明确的,但未必这些基因突变就一定跟靶向药物效果有相关性。

通常多个靶点的多激酶抑制剂,是可以盲用的。有些药物FDA上市时间长一点,相关的研究会多一些,药物的效果找到了跟某些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如果有这种证据,那理论上可以让患者治疗更精准。

国内另外一个限制因素,还是药太少,如果药少,检测的价值也会打折扣,即使有检测结果的提示,国内没药,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另外还要考虑检测完后,是否只有这一种选择,如果国内临床上,基本只有这一种药,那检测出来其它的用药推荐,大多医生也不会用的,激进一些的医生会详细看检测提示药物的证据强度是否可信。

对患者来说实际考虑的因素其实更多,因为一份检测并不便宜。大多患者选择的时候是比较盲目的。


所谓:广谱药? 都有作用但不是特别明显那种么?

至今为止,好像没有一种万能的靶向药吧,只有广谱的化疗药比如紫杉醇,抗血管生成比如贝伐。


靶向药物肯定要做检测,不一定非要做基因检测,也可以是ihc和fish等手段。多靶点药物一般来说多个位点都需要检测。目前做多位点(特指上百个基因的那种)检测的目的主要是晚期病人提高用药机会,比如跨适应症用药,实际的获益效果并不理想,参考自身经济条件量力而行。


必须做


泛靶点靶向药物使用确实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另外也要看瘤种。但如果是晚期恶性肿瘤是需要做的,这样可以给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这个不一定的,有条件当然是最好做一个,那如果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也可以先用药试试,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看具体靶点以及个人经济水平或者说个人意愿,如果靶点是高频突变并且个人不想做基因检测,可以试试看看是否有疗效。如果靶点不确定突变频率还是建议做一下,毕竟药物很贵。从客观角度来讲,如果用靶向药是需要做基因检测的,这样才有效,不过具体问题也要具体分析。肠癌同样突变位点,因为左右结肠问题,药物有效率也是有很大差异,并且即使同为左结肠同一突变,药物有效率也不能保证


可以盲试,就是吃著试试看,有用就继续吃,没用就换别的。

只不过有3个小问题:

  1. 靶药很贵哦,吃一个月可能就相当于几次基因检测了。
  2. 人的基因是会突变的,也许你好不容易试出吃这种药有效,一个月后耐药基因出现直接变成无效。
  3. 降压药倒是可以这么试,因为高血压一般患者都等得起,肿瘤患者等得起么?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没有匹配的靶点就无效

无效还要面对靶向药物副作用的风险,脑子进水了才会用一个无效还要副作用的药物治疗


肯定要基因检测啊。突变的基因很多。就算中医不也要把脉吗。


和多靶点可能关系不大,主要还是看不同基因型的人群对该药物是否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没有,那不用做基因检测的。

目前很多肿瘤相关药物,已经被证实了是存在不同基因人群的耐药性不同的情况的,例如通常情况下,紫杉醇可以作为化疗药物用于治疗乳腺癌,但是对于TEKT4基因突变的病人,该药物就起不了多少作用了。


建议听医生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