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靶向藥物分為很多類,具體看看準備使用那些。如果是貝伐單抗,樂伐替尼,索拉非尼,這些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就沒有必要做基因檢測了。做了也是白花費錢。

如果是肺腺癌,準備使用泰瑞沙,特羅凱這種,就要做基因檢測。當然基因檢測要選擇準樣本,選擇好產品,一般第一次做基因檢測,不建議使用血液樣本,做好使用做了病理的組織樣本。關於基因檢測知識我寫了很多知識點在知乎,在癌度APP也有相關的話題。


一般來講,是針對某種病/某種狀態,決定用藥及檢測。「多靶點藥物」這個範圍太廣了,需要具體分析。


需要依據藥物的靶點來定。

如果藥物的主要靶點為VEGF/VEGFR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類,其基因突變與否與藥物療效的相關性目前研究看來還不太顯著。比如貝伐單抗,索拉菲尼,舒尼替尼這類藥物。

但如果類似於侖伐替尼這樣的多靶點藥物,它的靶點除了VEGFR類外,對於FGFR融合或突變的患者臨牀獲益更加顯著。那麼對於它的使用可能基因檢測就會有更好的幫助。

此外還有一類多靶點藥物,比如卡博替尼,對於MET、RET基因特定突變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那麼就建議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

總而言之,無論是單靶點藥物還是多靶點藥物,其使用都需要依據其靶點的特徵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來判斷藥物療效。


這葯叫多靶點,不叫全靶點

全靶點那是手術切除


答案是不一定,需要根據藥物的多靶點類型,批准的適應症,醫藥監管部門是否要求做匹配的基因檢測,臨牀試驗是否有相關證據,相關腫瘤診療指南,以及病人狀況等很多因素來決定。通常多靶點腫瘤靶向藥物並沒有要求一定要做基因檢測。

舉一些多靶點的靶向藥物例子,這些葯在獲批信息和臨牀試驗中都沒有說一定要做基因檢測。

1. 安羅替尼:對腫瘤生長和血管新生均有抑制作用,它的靶點有 VEGFR(VEGFR-1、VEGFR-2 和 VEGFR-3)、PDGFR(PDGFR-α和 PDGFR-β)、FGFR(FGFR-1、FGFR-2、FGFR-3 和 FGFR-4)和 c-Kit。

2. 卡博替尼:可靶向包括VEGFR、MET、NTRK、RET、AXL和KIT在內的多個靶點。

3. 阿昔替尼:可以靶向VEGFR, PDGFRβ, and c-KIT。

4. 侖伐替尼:多靶點的藥物,抑制參與腫瘤增殖的其他促血管生成和致癌信號通路相關RTK(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的受體PDGFR,KIT 和RET)外,還能夠選擇性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受體(VEGFR1、VEGFR2、VEGFR3 )和成纖維生長因子(FGF )受體( FGFR1 ,FGFR2 ,FGFR3 ,FGFR3 )的激酶活性。

腫瘤靶向藥物是一類抗癌藥物,它們可以作用於某些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產物(即所謂的靶點),這些靶點與腫瘤細胞生成、發展和擴散有關。靶向藥物作用於這些分子,可以幹擾或者阻止腫瘤生長、發展和擴散,甚至殺死腫瘤細胞。靶向藥物不同於一般的化療藥物,是因為靶向藥物一般只對腫瘤細胞纔有抑制作用,對正常細胞的副作用較小,所以效果好、毒性低。而化療藥物是對所有細胞都有毒性作用,在殺死癌細胞的時候,也會影響正常細胞,因此毒副作用較大。

而這些靶向藥物所針對的靶點,一般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基因或基因產物(蛋白質),和腫瘤發生髮展密切相關。這些基因因為產生突變,從而產生了異常的基因產物,而導致細胞癌變。靶向藥物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作用機制來調節發生突變的基因,從而抑制腫瘤細胞。這些靶向藥物可以:

-- 調節細胞通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

-- 提升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殺滅作用

-- 改變腫瘤細胞生長的微環境,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 讓腫瘤細胞變得脆弱,然後可以被身體的免疫系統殺滅

-- 調節細胞通路,讓正常細胞不再變成腫瘤細胞

-- 誘導腫瘤細胞的細胞凋亡

-- 阻止腫瘤細胞的轉移和擴散

-- 有些還可以通過攜帶特定細胞毒性物質,靶向腫瘤細胞後,在腫瘤細胞周圍釋放後再殺死腫瘤細胞。比如有些正在研發的單抗+細胞毒性藥物

不同人體內不同癌種中的腫瘤細胞發生機制不同,可能攜帶不同的突變基因,即靶點也不同。既然靶向藥物作用於腫瘤細胞中的靶點,那麼,就需要一種方法來確定,病人體內的腫瘤細胞是否帶有這些靶點。而基因檢測就是這樣一種技術手段,可以檢測癌症患者腫瘤細胞中突變的基因,從而精準用藥。知道了病人體內有哪些特定的突變,可以協助臨牀診斷、指導治療選擇、輔助監測疾病複發和耐葯、預估生存期等。

另外,靶向藥物一般都很昂貴,如果先做基因檢測,也可以幫助匹配腫瘤的突變基因和相適應的靶向藥物,提高治療有效率。

資料來源:

FDA

https://jhoonl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45-018-0664-7

https://cabometyxhcp.com/mechanis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31092/

http://www.sohu.com/a/252922469_452785


對於多靶點的藥物,建議不要做的,比如國內很多實驗室提倡vegfr的基因檢測,對於這些抗血管生成抑製劑,藥物太多了,包括貝伐單抗、阿帕替尼、安羅替尼、索拉非尼、瑞戈非尼、樂伐替尼等諸多藥物,實驗室給出的對應靶點都是vegfr,難道一個基因能夠指導這麼多藥物嗎?這個就出現檢測裡面常出現的問題,為了檢測而檢測,而不是為了治療而檢測。


一定要的


既然稱為靶向藥物,首先就是要找到靶點,也就是方向,因為這個靶點是藥物能夠起作用的基礎,而腫瘤的靶點多是特異性的突變基因,一種靶向藥物一般只針對一種靶點或幾種特異靶點起作用,所以通常需要檢測出這些異常的基因,纔能夠針對性的給葯。


做基因檢測前首先明確檢測的目的。此疑問比較明確,就是為了用某個多靶點藥物。

如果這個藥物的相關研究比較多,有一些明確的證據,比如這個藥物跟哪些基因突變有相關性,有哪些突變的患者用該藥物更容易獲益。如果有一些案例或者臨牀研究,那推薦做一下基因檢測。現在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在臨牀階段就設計了基因檢測部分的內容,但目前很多靶點的藥物與基因突變的關係的研究並不充分。

如果相關的研究不充分,沒有相關的臨牀證據,其實不建議做。因為該葯與哪些基因突變有相關性並不明確,雖然藥物靶點是明確的,但未必這些基因突變就一定跟靶向藥物效果有相關性。

通常多個靶點的多激酶抑製劑,是可以盲用的。有些藥物FDA上市時間長一點,相關的研究會多一些,藥物的效果找到了跟某些基因突變的相關性。如果有這種證據,那理論上可以讓患者治療更精準。

國內另外一個限制因素,還是葯太少,如果葯少,檢測的價值也會打折扣,即使有檢測結果的提示,國內沒藥,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另外還要考慮檢測完後,是否只有這一種選擇,如果國內臨牀上,基本只有這一種葯,那檢測出來其它的用藥推薦,大多醫生也不會用的,激進一些的醫生會詳細看檢測提示藥物的證據強度是否可信。

對患者來說實際考慮的因素其實更多,因為一份檢測並不便宜。大多患者選擇的時候是比較盲目的。


所謂:廣譜葯? 都有作用但不是特別明顯那種麼?

至今為止,好像沒有一種萬能的靶向葯吧,只有廣譜的化療葯比如紫杉醇,抗血管生成比如貝伐。


靶向藥物肯定要做檢測,不一定非要做基因檢測,也可以是ihc和fish等手段。多靶點藥物一般來說多個位點都需要檢測。目前做多位點(特指上百個基因的那種)檢測的目的主要是晚期病人提高用藥機會,比如跨適應症用藥,實際的獲益效果並不理想,參考自身經濟條件量力而行。


必須做


泛靶點靶向藥物使用確實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檢測,另外也要看瘤種。但如果是晚期惡性腫瘤是需要做的,這樣可以給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這個不一定的,有條件當然是最好做一個,那如果沒有條件,也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案,也可以先用藥試試,定期複查,評估療效


看具體靶點以及個人經濟水平或者說個人意願,如果靶點是高頻突變並且個人不想做基因檢測,可以試試看看是否有療效。如果靶點不確定突變頻率還是建議做一下,畢竟藥物很貴。從客觀角度來講,如果用靶向葯是需要做基因檢測的,這樣纔有效,不過具體問題也要具體分析。腸癌同樣突變位點,因為左右結腸問題,藥物有效率也是有很大差異,並且即使同為左結腸同一突變,藥物有效率也不能保證


可以盲試,就是喫著試試看,有用就繼續喫,沒用就換別的。

只不過有3個小問題:

  1. 靶葯很貴哦,喫一個月可能就相當於幾次基因檢測了。
  2. 人的基因是會突變的,也許你好不容易試出喫這種葯有效,一個月後耐葯基因出現直接變成無效。
  3. 降壓藥倒是可以這麼試,因為高血壓一般患者都等得起,腫瘤患者等得起麼?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沒有匹配的靶點就無效

無效還要面對靶向藥物副作用的風險,腦子進水了才會用一個無效還要副作用的藥物治療


肯定要基因檢測啊。突變的基因很多。就算中醫不也要把脈嗎。


和多靶點可能關係不大,主要還是看不同基因型的人羣對該藥物是否會有不同的反應,如果沒有,那不用做基因檢測的。

目前很多腫瘤相關藥物,已經被證實了是存在不同基因人羣的耐藥性不同的情況的,例如通常情況下,紫杉醇可以作為化療藥物用於治療乳腺癌,但是對於TEKT4基因突變的病人,該藥物就起不了多少作用了。


建議聽醫生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