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自強是根本目的,求富是保證自強的手段。因為要想自強,得建立強大的國防,要想建立強大的國防,得有錢。甲午戰爭是對洋務運動三十年成果的檢驗,清朝投入的陸海軍都是裝備了很多洋人的玩意兒,結果敗的一塌糊塗。這就意味著,洋務運動沒有實現它根本目的——自強,所以自然是失敗了。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那種一時敗了,整好車馬再比拼一次的失敗,是徹徹底底的失敗,是連一絲獲勝機會都沒有的失敗。而不是那些歷史書和影視作品給我們帶來的印象:好像再拼一下,再堅強一點就可以反敗為勝。

先看葉志超。他的一路逃到鴨綠江的行為被評價為畏敵如虎。實際上他未必畏敵,只是逃跑對於他而言是最正確的選擇。當然,對國家和戰爭而言是最糟糕的選擇。

北洋已經快成為軍閥了,清政府無法制約他。對軍閥而言,保存實力纔是根本,凡是危害到他的實力的,他都要竭力避免。但是北洋還沒有成為真正的軍閥,所以北洋之間根本沒有協調,是各自為政的。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現象,比如北洋艦隊為保存實力龜縮到港口,而陸地的防守炮臺的守衛為了保存實力而逃跑,事先又不通知艦隊,造成艦隊全軍覆滅。保存實力是北洋的共識。這樣的部隊,就是給他美帝的七個航母編隊他也會輸得一乾二淨的!

甲午之後,個別將領因戰受到處罰,但北洋反而因保存了實力而更加強大。以中國的關係網而言,只要北洋強大,受處分的將領日子依舊好過。所以這些將領並未受到實質上的處罰。小站練兵讓北洋有了核心人物袁世凱,也讓北洋具備了取代大清的實力。此時的北洋不可輕動,一動就必定要大清的老命。武昌起義就是駐軍兵力不足,要動用北洋之兵,造成大清滅亡的。

看清了這一切的有識之士,自然而然會認為洋務運動是失敗的,是必須改變的!所以強烈要求變法。變法是變動國家的根本,以立憲、諮議院形式分離皇權。大意是給大家股權大家就會給公司賣命,不再出現所謂保存實力的現象。可惜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分皇權造成了老弗爺的反彈,分股權又沒有分到北洋手中,所以袁世凱很輕易的出賣了譚氏同。

洋務運動的成果就是養出了北洋這隻大狼狗,甲午戰爭時這隻大狼狗只是嗷嗷叫了兩聲就逃跑了,看樣子這隻大狼狗根本就沒有保衛主人的想法,所以甲午戰爭證明瞭洋務運動是失敗的。


因為東亞文明圈面對近代西方強勢文明時試圖自救的就只有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了,結果兩者拉出來一比劃中國完敗,那自然是洋務運動不行的標誌啦!


我覺得要講洋務運動就應該把他定義一下,教科書上是說,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重在學習西方技術器物的地主階級自救改革,姑且算是一個體系吧。甲午戰爭失敗,說明上述體系未能救國。到這為止,教科書上就開始介紹戊戌變法,以學習君主立憲制的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救國體系,是從器物到制度的階段性變化,政治的角度。所以通常說洋務運動失敗是他這個體系未能救國,說他失敗。但是從整個國家發展趨勢看,洋務運動帶動中國近代化,至少說經濟工業化上,是成功的,也為後來的救國培養了人才。所以就看你把洋務運動算作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

馬關條約主要是以下三條

第一割地 遼東半島 臺灣以及澎湖列島

第二賠款

第三開設通商口岸允許辦廠

這三條 除了第一條以外和洋務運動關係都十分密切。

洋務運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也就是官辦企業鼓勵生產,學習技術等等等。

首先馬關條約的賠款數額是巨大的,清朝為此借了很多債務。

其次就是開埠通商與辦廠,看起來沒問題,但當時是致命的。比如,馬關條約之後列強都覺得日本這屬於被過於優待了,紛紛要求同樣的地位,也就是開埠通商與辦廠。列強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樣一來民族資本自然是雙拳難敵四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