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算是清政府失敗的自救運動吧。鹹豐十一年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此後,兩宮皇太后(東太后慈安鈕祜祿氏及西太后慈禧葉赫那拉氏)聯合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以及其弟醇郡王愛新覺羅·奕譞(也就是醇賢親王)發動「辛酉政變」。恭忠親王奕訢在紫禁城隆宗門前逮捕了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及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與此同時,醇郡王愛新覺羅·奕譞在北京城外密雲縣城逮捕首席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愛新覺羅·肅順(端華之弟)、軍機大臣兼翰林院編修杜翰(杜受田之子)、軍機大臣穆蔭、匡源及焦佑瀛等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徹底收回了皇權!

於是兩宮皇太后與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分享了年僅六歲的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最高皇權。自此,洋務運動也就蓬勃展開。

可是整個同治一朝,清政府最大的軍事行動就是鎮壓太平天國大起義。曾國藩的湘軍以及李鴻章的淮軍聯合作戰,在同志初年徹底解決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之後便是大踏步的發展。由於慈禧太后的首肯,電報通訊事業、近代化教育事業以及新軍幾乎全部開展起來。中國,終於有了近代化的工商業。

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四國銀行團的有償支持下,清政府的戶部衙門勉強把日子對付著過下來了。於是大量白銀開始用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近代化的民族軍工企業(比如說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漢陽鐵廠)等。

可是發展也有弊端哪!礙於頑固守舊派大臣勢力太過強大,有些領域的改革慈禧太后也不敢觸動。清政府的高官為了穩固既得利益,搬出了所謂的「祖宗家法」。於是,近代化的軍、政各業是發展起來了,但是代價是隻改變細枝末節而不是全方面小到裝備大到制度的大改。

因此,光緒初年在越南與法國的戰爭中,清軍一敗塗地!法國「不勝而勝」,清帝國「不敗而敗」!這一現狀更加刺激了清政府的上層官僚以及皇室貴族。隨著《中法新約》被迫簽訂,安南王國(越南)對清朝的宗藩關係也就徹底終結。

李鴻章與翁同龢圍繞著「海防」和「塞防」展開激烈的討論,慈禧太后一錘定音——要搞近代化的海軍。

光緒二十六年甲午戰爭清軍再次戰敗,李鴻章被迫和伊藤博文簽訂喪權辱國到極點的《中日馬關條約》。至此,三十年洋務運動被打回原形!

總評:所謂洋務運動,實際上在我看來無非是清政府上層的一部分貴族和革新派大臣不甘沉淪進行的自救運動。但是,因為「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和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說保守派勢力太過強大或者清流黨開始佔據主要地位等)而歸於形式,最後失敗。其實,慈禧太后和恭忠親王奕訢都想把大清帝國變成中興之國。只可惜因為多方面因素的掣肘,中國的近代化起步與發展非常艱難……


不論是教科書,還是很多人都喜歡說洋務運動「只學器物,不學制度」,認為洋務派成員比較保守。但洋務運動作為清朝首開先例由官方組織的自強運動,它可以說是激勵了一批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另外,洋務運動所開辦的同文館,它是第一所比較接近於現代學校的學校,培養出很多外交官,駐外大臣,這可以說是思想進步了。另外,從器物到制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洋務運動而言,當時朝廷反對者不在少數——一是思想上不能接受;二是洋務確實燒錢,只能說反對黨缺乏遠見,接受新事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到了維新期間,反對黨事實上在變少,反對的內容也從直接針對具體內容變成大多覺得變法影響到自己地位。

雖然說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是洋務運動對於後期的維新,清末新政,包括民國的一些活動是一種激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洋務運動,沒有同文館,沒有會翻譯西洋書本的人,那麼之後的活動將很難進行,或者以更慢的速度進行。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洋務運動對於清朝的影響。

對於這個問題,你可能會覺得稀鬆平常,因為在中學的歷史課上我們基本上都學過。


中國的洋務運動有個指導精神,叫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意思是說西方在科學技術上比我們強,所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科學技術。但在文化和制度上我們比西方強,沒有必要向他們學習。中國的學問是不可動搖的根本,西方的學問則只是應用。這就叫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與之相反,明治維新也有一個口號,叫做「文明開化」。當時的日本人認為,只有歐洲各國和美國纔是文明的國家,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都是矇昧和半開化的國家。日本人想要以歐洲文明作為標準,努力變得和歐洲人一樣。所以,他們不但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技術,還努力吸收西方的文化、制度和觀念。


這樣一來,10 年、20 年之後,我們中國就只學習到了西方文明的皮毛,日本則學習到了西方文明的精髓。


這種講法大家是不是比較熟悉呢?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歷史老師就是這樣和我講的,我想你們的歷史老師講的大概也是一樣。

這樣講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如果我們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在指導思想上會如此不同呢?為什麼當時的日本人能夠那麼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而當時的中國人會那麼頑固呢?


關於這兩個問題,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瞭解了。


我想你們或許知道,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明治維新,他們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那麼,分析這兩場運動的領導者在觀念上的不同,應該能夠成為解答上述問題的一把鑰匙。


今天就讓我們先來分析一段對話,並以這段對話為線索,看一下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的領導人,他們各自是怎樣學習西方的。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4 節內容

鹽選專欄

明治維新簡史:日本近代發展背後的真相

商兆琦 東京大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青年副研究員。《澎湃新聞?私家歷史》、《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14 小節 | 3 小時

¥28.00 會員免費


我們先來說說他發起的背景

19世紀後半期,中國遭受外國侵略,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能打醒沉睡的清政府,他們仍然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天朝上國觀念根深蒂固,認為自己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自己的人民或者說軍隊,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一些有能力的官員開始意識到,是自己的軍隊的裝備還有生產不夠現代化 ,武器需要改進,於是乎開始了改良武器,整軍,設兵工廠,為什麼要搞這些? 再不搞自己藥丸啊! 所以大力新辦工廠,設立新兵種,北洋軍,北洋海軍,都是那一時期的產物,但最後還未能拯救落後的中國,腐敗的清政府只顧自己的利益,與國外同流合污壓榨平頭百姓,鴉片戰爭之後的高額賠款全部轉嫁到平民頭上,平民飯都喫不飽,餓死了無數的人。

洋務運動總得來說是進步的,也是促進了清政府軍隊綜合實力的提升,也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根本,實質是統治階級的自保活動,自保運動,他必須要搞這個運動,不搞自己就要消失,並沒有真正的為國家為民族為外來著想 。

沒辦法


洋務運動對清朝來說是失敗的,但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來說其進步意義無法泯滅,他拉開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進程,開啟了中國近代真正的民族工業進程,推進了近現代教育的發展,培育了大量與國有益的人才


這個問題問的不好。應該說洋務運動對於近代中國的影響。清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無法代表中國的利益。清政府之腐敗無能,統治階級竟把自身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對於這樣的統治政府,洋務運動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對於近代中國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其實從整個歷史來看,滿人終究是異族,從不把這片土地真正的放在自己的心上。


其實我覺得很簡單。

對清朝的影響,無非是使清朝的滅亡時間推遲了幾十年,使這艘破船在洋務運動的修補下又晃晃悠悠的運行了一段。

但它更多的是對中國的影響,客觀上抵制了列強的侵略,拉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


主觀挽留滅亡,客觀加速滅亡。


洋務運動最大的作用,難道不是培養了清朝自己的掘墓人嗎?

最後除了老舊的巡防營,再沒支持自己的力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