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會懷念「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的大明。

也沒人會懷念「一當催征之期,新舊並出,差役四馳,杻系枷鎖,載於道路;鞭笞拶打,叫徹堂皇」的大明。

更沒人會懷念「師無紀律,所過鎮集,縱兵搶掠,號曰打糧,井裡為墟」的大明。

真正讓人懷念的是南明。而且不是南明那些與之前的北京朝廷一脈相承,專修拖後腿專業的貨色,而是真正撐起南明的那些人。

是「諸鄉凡納租,悉以十六升之桶為率,一切移畊、冬牲、豆粿、送倉諸例皆罷」的佃農起義軍。

是「省耕省斂,凡有利於民者無不備舉」的孫可望。

是「多方撫字,施牛與種,士民感戴」的李定國。

是「田糧專上穀米豆草,不用民間錢糧,雖夫役征繁,而井裡飽暖,民忘其勞焉」的劉文秀。

是「招居民與士兵雜處,紀律嚴明,遠商多與往來市販」的李來亨。

是「招安生業,競供租稅,蔚然成一都會」的劉體純。

是「招集流亡,建修城郭,開荒減租,革鹽弊,軍紀嚴明,與民休息,民翕然歸之」的賀珍和袁宗第。

是「招徠難民,約束士卒,秋毫不犯,江南藉以少安」的王光興。

是「百工雜流,各以其藝就食,孤貧無告者廩之」的楊展。

是「鑄山煮海,且耕且屯,間遣從子茂公等行賈海南諸城,益擅富饒」的王興。

是「險阻集,物土方,比戶殷阜,門不夜扃,足食足兵,東寧以是大治」的陳永華。

還有「天地回薄,貴賤翻躡,我輩何必長為奴乎」的理想。

晚期的大明是讓大家想做奴隸而不可得,大清是殺掉他們認為不適合做奴隸的人,然後讓大部分人暫時做穩了奴隸。

而上述這些因為各種原因打起明朝旗號的人,試圖讓老百姓做人。

如果明朝能打敗清朝,那一定是這些人披著明朝的皮打敗了清朝。就算天降隕石團滅八旗,讓原來那個大明僥倖滅清,最多幾十年光景,明朝也一定會亡在這些人手裡。

雖然他們造不出新的階級,雖然他們再有才略也不能和市場規律對著干,雖然他們的子孫後代也會變成王公貴胄,把老百姓當成奴隸,所以在工業革命之後落後挨打,最後皇冠落地的局面不會變,但再怎麼說也不至於比剛一開國就圖窮匕見,搞三光政策的大清更爛。


說的這些和題主的問題其實關係不大,更多的是對這個問題下群魔亂舞狀態的回答。


明朝亡得好,讓人痛恨的是滿清得天下的血腥和殘暴。


如果大萌打敗了韃清唯一的理由那估計就是天降偉人野豬皮之王皇太極在努爾哈赤去世後沒有順利繼位而是被暗殺之類的話

努爾哈赤末期的帶清,國困民窮,連年戰爭,雖然能不斷在與帶萌的戰爭中獲勝,但實際上後金已經陷入到岌岌可危的邊緣,原因在於

  1. 努爾哈赤極度仇視漢人,但是在但是的遼東經濟中,漢人是重要的主導力量,仇視漢人的後金政權反而無法利用已經奪取的遼東土地上的漢人,導致後金經濟的衰退
  2. 軍事上窮兵黷武,導致韃清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軍國主義國家,但是連年征戰,國民卻無法修生養息,
  3. 小冰河期下遼東農業衰退,結合第一點,原本的遼東漢人土著大規模逃難和死於戰亂,更是造成這一點
  4. 經濟上原本和大萌經濟交流徹底中斷,只剩下小規模的走私,
  5. 政治上面臨被朝鮮 大明兩方面的封鎖

在此情況下,皇太極繼承皇位的時候,後金政權實際已經陷入了衰退,經濟上主要靠擄掠,大規模的開歷史倒車搞奴隸制莊園,加上冰河期的嚴寒,使得農業生產一落千丈。上層傾軋嚴重,中下層因為難以獲得滿意的戰利品分配,甚至戰死的披甲人只得到幾件死人身上扒下的血衣當撫恤,心懷不滿,戰鬥力也開始下降,更不用內部的滿漢矛盾在老野豬皮的統治下已經空前激化,連早期投清的鐵杆漢奸李永芳、范文程都幾乎被處死,漢官人人自危。

但是白頭山天降偉人皇太極,確實厲害,上台後雖然攻打寧遠失敗後,走蒙古入關劫掠,獲取了大量的人口(也造成北方几成白地),又攻打朝鮮,緩解了一面,政治上又開始緩和漢人的關係,重點扶持投降的漢人,

幾年的勵精圖治,他已經把後金政權從崩潰的邊緣挽救了回來,為後來入關打下基礎。

但是沒有皇太極,韃清大概率是無法入關,只能被困死在遼東,成為有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可以不斷的給大萌放血.

但是指望大萌打敗韃清和打敗農民軍從根本上是不現實的,明末的大萌面臨的是北方社會的總崩潰,以及在南方綿延不斷的災荒.而在內是各路藩王不斷土地幾種,尾大不掉,成財政大患,除了藩王,各路大地主反而在災荒中不斷集中土地,貧民無立足之地.這樣的泥足巨人大萌下面是如同熊熊烈火燃燒的貧民與流民,李自成這樣的八大王是殺不完的.

所以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大順在崇禎15年解決掉大萌.但是此時的韃清已經沒有皇太極給他蓄積力量順利入關,最終成為西夏或者王保保這樣的地方割據,然後就得看新生的大順政權是帶宋還是帶萌有沒有能力消滅這個割據政權


如果明粉打敗了清粉,現在會變成什麼樣?

事實上,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對於一段歷史的糾纏沒完沒了,能說明什麼問題?

一群人拚命維護明朝,一群人拚命維護清朝。

而明清之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實際上又帶入到了現代社會思考。

古代歷史對應的實際上是當代史,是現實社會訴求的一個假說。

當代人不能評價當代史,要想發現現實社會的矛盾,用古代史,特別是單獨提取一段來出來進行批判,就是一種行得通的做法。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那麼學習歷史有什麼用?

而偏偏喜歡假設歷史,又是知乎上非常流行的做法。

這都是用假設歷史的說法,來表達各自的想法。

這種假設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這種爭論是沒有結果的,不過單純用於打發時間,這倒可以。

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發展出新的理論,不過是在舊的哲學思想上的修修補補。王朝制度實際上在明朝就走進了死胡同,沒有前進的動力了。

明朝雖然滅亡了,但是清朝並沒有開拓出一個新時代,用更加殘暴的方法繼續阻止中國社會向前發展,從而導致中國的王朝制度以極不體面的方式落幕,中國人民也因此遭受了更多的苦難。

糾結這些沒有用,還是要往前看,人類社會的發展註定不是一條直線,有曲折有困難,甚至於倒退,這都很正常,歷史的足跡就是這樣的。


因為明打敗了清,地緣格局自然就被改變了。也和歷史上的清一樣面對同樣的地緣格局,統治同樣的民眾,在沒有佔50%八旗名額的駐防八旗與在京八旗去彈壓整個漢地和蒙古的情況下,也沒有用一大堆綠營兵彈壓反清勢力的情況,這個位面的明朝在1644-1700所能調動的處理外患的資源是遠遠大於歷史上的清的。

看問題不能總看明朝滅亡是什麼鳥樣,你要看明朝怎麼樣才能贏,贏了之後又是什麼樣,草翻滿清的明朝面對的是已經被徹底清洗過的政治基本盤,完全就是一個新朝代,拿朝代末期的鳥樣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草翻滿清的明軍顯然是整個東亞,甚至整個亞洲,熱武器火力最強、單兵素質與整體素質最強的軍隊無疑了。

一般軍事史上都可以明確,在大小淩河之戰後的清軍投入戰鬥的火力開始超越了明軍,那麼明軍至少要反超回去,甚至戰法更加領先、兵員素質與後勤更強才能幹翻滿清。

這樣的一支軍隊,雅克薩之戰的俄國人顯然是沒資格打贏明軍的,喀爾喀和葛二蛋這種被清軍車翻的就更不用說了。

明打敗了清,就意味著明朝再次控制東北直至黑龍江出海口奴爾幹城。

就意味著明朝車翻了東蒙古的僕從王公(本來能和明朝掰手腕的東蒙古人都被滿洲人在1630-1636左右消滅的差不多了,再被消滅一波徹底沒了)。

同樣也意味著喀爾喀這種廢物也同樣會被跟著明朝混的東蒙古與明軍打成豬頭。蒙古商道被明朝控制,草原商業化自明中期就開始了,明朝統治蒙古以控制商道和城鎮為主就可以,整體的社會生態和以往的草原蒙古已經不一樣了。而且自明朝以後熱兵器已經讓蒙古人難受了,無論是葛二蛋還是後來他兒子,跟清軍打起來也都是靠熱兵器,論熱兵器,幹挺清軍的明軍不可能比征準噶爾時期的清軍拉垮。葛二蛋時期就基本玩完了,因為這個明軍比清軍更強。西北商道復通,哈薩克汗國基本上也是明朝附庸了。如果是葛二蛋時期準噶爾就亡了,這個位面的明朝很可能統治哈薩克草原與商道。

明朝對蒙古人其實是比較包容的,因為明朝本身對蒙古人的態度很大一部分還是來自蒙元的世界觀。明朝有很多韃官,連為明朝對抗滿洲與殉國的大量軍官都有很多蒙古人,明朝對蒙古人自建立以來一直到東蒙古封貢,明朝對治下的蒙古人也是會看作是自己的子民,對來歸附的也都會按照正常規定對待,都是有相互適應性的。包括歷史上的明朝在西北邊疆的很多地方衛所與土官,也是蒙古人。

所以這個新的明朝統治蒙古和西北、哈薩克草原一點都不稀奇。不光是我覺得不稀奇,其實只要看多了明蒙關係史、明代蒙古史、明代邊疆史研究,就會覺得「明朝可以統治蒙古」這個命題一點都不奇怪了。奇怪的是知乎或者貼吧那些神奇的「清粉」和很大一部分「明粉」拿著民族史觀和反向民族史觀覺得只有滿人能統治蒙古,或者認為明朝仇視蒙古人,這個想法其實比較搞笑....

準噶爾與西藏蒙古勢力一樣會是這個明朝要面對的外患,但是東蒙古和喀爾喀都被幹挺了,這個明朝同樣也要去幹準噶爾,不然又會出現蒙古統一,變成大患。邏輯和滿清去幹準噶爾是一樣的。

俄羅斯人的入侵一樣也會發生,但是由於少了內耗和蒙古內附,一樣也會贏,但是從「虜患」中走出來的明朝,沒有滿清那樣對內地控制的壓力,不會像歷史上的康熙那樣選擇了最虧的劃界方案。至少確定中間方案也就是以勒拿河為界是沒問題的。

明俄和解之後準噶爾一樣會被幹挺。甚至可能葛二蛋時期就嗝屁了。

不丹會變成軍民府。

西南的東南亞諸國在正常的明朝都是軍民府或是宣慰司,這個位面的明朝也會是一樣。

這個明朝的版圖全盛可能還會比歷史上的清還大點....

畢竟你要求明朝打贏滿清,很顯然也會比滿清的表現更好更強。

———

順便插一句題外話,明清之間有一個軍事改革的事情,但是一般歷史書籍是不會提到的。

就是熱兵器改進與使用,以及軍制改革。這個倒是李伯重先生的《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一書中重點提到的問題。

正好題主要求明朝打贏滿清,這個問題就尤為重要。

滿清在熱兵器發展中走入了一個誤區,這個誤區正是明清戰爭帶來的。

就是類似「火力決定論」這種東西。

在明末以前,熱兵器都是百花齊放的,但是隨著明清戰爭結束,清軍的火器發展落入了一個奇怪的邏輯中。

火炮要大,要猛。火力要強,殺傷力要大,最好往大了整。

最後就是滿清整出了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熱兵器,比如瘋狂使用重型火炮,重點落在了堆火力,像著名搞笑性武器「抬槍」就是這個邏輯下的產物。對輕型火炮、火銃的使用、應用、改進興致缺缺,導致後續在近代戰爭中還在大量使用火繩銃,而明末已經將燧發銃整明白了,到了清代卻沒有推廣開來。

很多人誤以為是滿人不重視發展火器,實際上滿人對火器發展重視並不差,是滿人對火器發展的方向沒摸明白,導致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也就因為這個原因,清軍的軍制是有問題的,兵種的配合、建制的設計、戰爭的型態理解與把握,統統都有問題。

也就出現了鴉片戰爭中全國抽掉兵員和武器,最後到戰場的永遠都是以少打多,即便到了以多打少,對面在武器裝備的合理性以及戰術的合理性上也比清軍要好。

為什麼我要提這個呢。

因為明朝本身在這個問題上犯的錯誤比較少,雖然歷史上的明軍在裝備質量穩定性上多有詬病,但是在軍事改革這個方向上,暫時還沒有看出有清軍那種病態的追求火力「猛而大」的問題。畢竟清軍靠這個贏了,會更迷信這個。

不存在這種誤區的明朝,才是後續面對近代西方國家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發展方向有誤基礎上,清軍和英軍裝備其實並沒有產生代差,只是武器的重點發展方向不同,以及清代前中期建立的彈壓內地與蒙古、回部的資源分配架構,導致了清軍並不能很好地適應與英軍的戰爭。以及鴉片戰爭與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滿清政府很大一部分精力和兵力還被拖在新疆方向,導致對英軍的策略基準被定義為「邊釁」,自然也沒辦法投入更大的力量和決心,必輸無疑。

但是這個位面的明朝,沒有這個軍事改革的誤區,也就不僅不會與英軍有武器代差,我個人認為持平是沒有問題,對東南方向的重視程度也更大,打贏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後續就是徐中約對滿清應對近代西方「刺激——反彈」模式修正的理論建構,其實沒有啥問題,直接拿過來用就行了。

當矛盾主要變成外部矛盾,民族主義思潮席捲全球,明朝反而不會被革命幹垮,反而會促使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在明朝的架構下建立新的制度秩序,畢竟沒有外來工業品變態式的傾銷和列強攫取勢力範圍的極端壓榨,要革命的人並不多,反倒是希望幹挺英法的人會更多。

明朝就算混不到英國那樣最一流,混個二等列強不難,列強又不能在東亞攫取更多利益,一戰會提前爆發,二戰前混個巴黎和會美國以上、英國以下的地位是沒問題的。

東亞板塊相對封閉,又不需要遭一戰的戰火,甚至可以趁機吃掉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南洋、東南亞變成自留地不難。發展程度又比當時美國要高,俄國擴張又受限,二戰後混個中美二分天下應該是可以的。

西北方向沒有綠化,蒙古人對明朝的忠心和認可度其實是不低的,統治適應性比統治回部伯克要強。

—————

就先想到這些,有興趣會繼續寫。最近精力都在秦漢史上,明清史的書都快落灰了。

—————

繼續一點遐想。

因為前文說到,這個位面的情況下,列強在東亞甚至東南亞並不能攫取到多少利益,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會導致一戰提前爆發。

而鴉片戰爭失利及後續英法對明朝無可奈何,英法的重點會落在阻止德國統一與俄國在歐洲的擴張。

一戰爆發很可能會以德國內戰,也就是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的戰爭為中心,第二戰場在巴爾幹,也就是俄國支持巴爾幹的斯拉夫人從奧斯曼手下獨立。但這一時期雙方並沒有能輾壓對方的點,所以最大的可能結果就是德國分裂成兩大塊———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北德、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南德,保加利亞之流獨立,並以此為界形成新的歐洲勢力邊界。

明朝對東南亞的影響和利益關係,會促使明朝站在英國、荷蘭、西班牙的對立面,至少幫助俄國站穩東歐憲兵沒有問題,俄國需要明朝不背刺,也會出讓一點點的利益,幫助明朝在戰後獲取類似一戰後美國的地位,或者幫助明朝獨佔南洋,威脅英國的印度和澳大利亞。

而且英法也不是一條心,兩國在非洲尚有爭奪,19世紀後期非洲,法國的S-S計劃、英國的C-C計劃,最終殖民競爭引發了兩國差點在法紹達打起來。在世界大戰提前爆發的情況下,英法或許無力對非洲完成分割,也或許產生間隙。

由於德國沒有統一,英法壓力會稍小,四國同盟倒是不存在了,其他國家尚有介入非洲的能力,英國的霸權地位削弱,會更重視印度,印度會比原本歷史上更完整,但更英國化。

國聯的產生會更早,常任理事東亞國家之間的矛盾會更小,中國特有的世界觀和朝貢體系會得到保留。日本沒有黑船來訪這種事情,也沒有列強傾銷,不會倒幕,會維持已有的弱穩定結構,直到工業引入。大概率成為明朝的原料與白銀重金屬供應國,當然日本當鴕鳥的可能更大,原歷史上日本是典型的「刺激—反應」的改革模式,在這個位面由於明朝的保護不存在,畢竟德川幕府是明朝封的日本國王。

而美國這時還剛打完內戰,產業也是費拉的一匹,無暇顧及歐洲,戰後分配美國沒份。也就不存在後來的美西戰爭,美國對亞洲和歐洲都無法插手。明朝取代了原本歷史上美國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的地位,很可能地位和話語權要高於當時的美國,至少不會被英法聯手排除在外,明朝會成為歐洲列強的兵工廠。

德國統一失敗,帝俄又不會在這個時候變紅,歐洲英法奧——俄普兩大陣營對峙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事實上明朝也沒啥能力攻出去,東亞及東南亞整體地緣環境其實挺封閉的,別人攻不進來,你也別想攻出去。在沒有全球投放能力之前也沒啥辦法。

最多就是二戰期間騷擾下澳大利亞,迫使澳大利亞獨立,吞也不知道能不能吞的下。澳洲這種政治板塊的邊緣地帶,最多就是變成比較鬆垮的幾個省吧,然後跟現代澳洲一樣沒啥存在感。反正不太可能留給英法讓他們做據點打自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