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时尚的公众号设计,本以为自己对这种类型还是有把控度的,看过那么多的时尚类设计,以前也做过一些时尚类设计了,肯定能脱颖而出啊,于是找了好多国外的素材一通打磨,但是交给甲方却说差点意思。。。


你好,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提升的问题,而是调整方向的问题。具体应该如何调整,我来讲讲我的看法。

第一、平面设计师的身份定位问题

我一直在强调,平面设计师是为商业服务的,虽然平面设计隶属于艺术范畴,在大学里也归为人文艺术类学科,一个平面设计师想要将甲方的信息准确传递出去,应用的也是视觉化和艺术化的手段,虽然在进行艺术化表达的过程中必须要,且最高境界也是情感表达,但是,请记住,平面设计师不是艺术家,并不能将个人情感完全融入到平面设计创作中去。

如果你为的是个人情感宣泄,那无所谓,你可以去玩纯艺术创作,开个画廊,搞个艺术展览都是没关系的,但是,你为了将自己的作品拿去甲方那里换钱养活自己,那你的个人定位就必须从艺术范畴脱离出来,站在商业领域去对待自己的设计、审美、创作和情感表达。

第二、商业的最高要求是好看

平面设计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尽可能让作品变得好看,而不是让你的作品表达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者哲学思考,这些都是后话或次要功能。因为,平面设计在商业领域中的首要目的是传播,能进行有效传播和大范围传播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当然是好看。好看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多数人都看得懂,大多数人都能在第一眼看到时觉得这个东西有点意思,当他再次看见的时候,他就会记住,记住了不就等于传播了,对吗?

毕竟,平面设计师的受众不仅仅是自己和甲方。如果平面设计的受众仅仅是自己,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可以去搞纯艺术,孤芳自赏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如果平面设计的受众仅仅是甲方,那甲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基本能接受就行,不会过多去强求这个图形的传播力。

如果,如果你能真正站在甲方和普罗大众的角度去看你就会发现,甲方想要的设计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受众想要的。这就是商业的奥秘所在,甲方和设计师都是在为市场、在位受众服务的。在这个角度上,甲方和受众是一样的心态,他们并不会和你一样,从开始做设计的那一刻就进行巧妙构思,绘制草图,逻辑推演,上机操作,出图汇总,整理方案...甲方和受众都不会去做这些东西,这些过程在甲方和受众眼里是完全不存在的。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好看的设计。这就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因此,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将眼光放在第三方,而不是追求个人认为的情感,更不能沉醉于自己所谓的「艺术」。

第三,甲方为什么会说还差点感觉

这个问题涉及到设计师(或项目经理)与甲方之间的沟通问题,这个过程肯定是出了问题的。问题通常出在哪里,个人在做设计过程中总结过一下,之前放在了公众号里,现在,这里我将这些小问题引用在这里:

合理提问,让需求更加明朗

如果你接到一个logo的设计项目,那在你开始绘制之前、构思之前你一定要记得问这几个问题:你喜欢的标志是纯文字、纯图形还是图文结合?你需要这个标志能够呈现品牌名称、行业属性、经营理念还是行业特定特征?喜欢那种风格的图形?譬如徽标、简约、亲和、符号等?

标志的颜色有没有特定要求?有无色彩和图形的禁忌?

你的标志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终端、专业机构还是代理商等?

你没捕捉到甲方的真实需求,你总是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感觉去做设计,那你的感觉和甲方的感觉肯定是会有出入的,这个是必然的。当你清晰准确的知道了甲方的需求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命题作文」的写法了。

综上所述:

艺术创作是自由命题,平面设计是市场命题。你不去了解市场、了解甲方,总是禁锢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哪怕你的设计逻辑和原理十分严谨,处处清晰,你也可能走上南辕北辙的道路。

PS:有时候也不排除甲方想拒绝你有,但又当心你受到打击而委婉表达的可能性。

最后送上一句顺口溜,祝你工作顺利:

设计江湖水太深,甲方总是爱较真。

艺术道路真难走,吃苦受累疲惫身。

加班加到林晨去,宵夜早饭一口吞。

草图方案无数遍,感觉还是差两分。

一个项目收尾日,体重直接掉五斤。

收款时候甩脸色,是在有些寒了心。

如能再次做选择,不会再做设计人。

不怪自己资历浅,设计江湖水太深。


设计就是说话。有的话适合用文字来说,有的话适合用直观来说。

在一般物料设计中,设计师本身要说的话,基本集中在品牌调性上。除了品牌调性之外,设计师所有的思考都应该集中在「如何帮甲方说话」上。

一、甲方的「意图」一定要先搞清楚;

他是想要说产品独具的优点?还是说产品很受市场欢迎?还是要尝试从新市场获客?

二、意图之后再思考一下支撑意图的条件够不够;

甲方的叙述方式对不对?是否好理解?是否好记忆?有些词一看就懂,但是容易不进脑子,印象不深,或者有记忆负担。就像课堂上老师絮絮叨叨,学生左耳进右耳出一样。这是文字常出现的问题。

并不是把话说的简单,对账,像口号一样就会有效。中国人最明白那些写在墙上的口号和现实不是一回事。

而且人是可以做到明明看到却不走脑,不走意识的。大脑把图形和抽象文字联系起来是需要动用思考能力的。一般来说人类懒得总这样做,或者今天思考太多很累,不想再动脑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

把优点落实到有画面的场景里

举一个实例:下图中意图明显是在说产品的优点。但是这几个优点虽然简单,却比较抽象。

比如说杀菌、除醛,这是肉眼看不到的;除异味也不是一个视觉感受;净化空气也不算直观;森林氧吧是什么?谁见过?

这些都需要展开才能联想到场景。比较难唤起消费者的兴奋,恐怕过眼即忘。

因为在现场,三只小熊的图像已经反复出现过多次,所以可以把空间让给文字要表达的内容。四个优点代表了四种应用场景,最好能让顾客产生场景的联想。

这时候,用图形语言和准确的文字配合,更容易理解和减轻记忆负担。

设计师必须明白,何时用直观语言,何时用文字语言,才更有效。

1、图形的问题是意义比较笼统,指向不清晰。所以图形的代表性要精准。

2、文字的问题是容易抽象,因为抽象才能让大家用统一的辞汇。所以文字要尽量有画面感。

在物料设计中,风格都是服务「甲方意图」的工具。如果意图没有实现,甲方自然会说,「差点意思」。

本意上说,甲方并不是说设计的好坏。而是觉得自己想说的话,没说出来,说的不对。

要时刻问自己,甲方要说的,我都帮他说清楚了吗?这个说清,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到:

拳拳到肉

即,每一个点都能达到唤醒兴趣的目的。

这需要逻辑能力,加上直观语言的熟练。风格可以手到擒来,但绝不沉迷于风格。


泻药。

楼上有长篇大论的,我就短话短说:

最后交稿时甲方却说「差点感觉」——根本原因不在你的设计能力,而是你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程度。

设计没有标准,一个人一个审美。单从设计专业上来讲,相信你的设计能力一定远大于客户,所以「差点意思」是差在你的设计表达,没有完整的呈现客户需要表达的意思。

设计是为了传达信息,美术是为了让设计能更好地传达信息,美术是锦上添花,主次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希望对你有帮助。


「差点感觉」和「大气」这两句话可能是客户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实际上,他们懂个锤子......

大部分的否定都是为了变相的抬高自己。

设计作品评审在大部分情境下都是个非常主观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作品不好,而是阐述设计理念时的表达方式不够深入浅出。

所以,

A: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话术表达方式是相对更加高效的途径和解决方法。

我个人认为,「大忽悠」这个名词对于设计师来说反而是个褒义词。

B:另外评审前尽量要把各个环节和方向考虑到,也就是说依照客户的要求多准备几个方向的作品,但也不能太多,最多三张设计稿即可。这对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有很高的要求。

每次的作品评审都要当做一次恶仗来看待,不惜一切代价让作品一次通过,设计稿一旦要修改那可是没日没夜的事情,基本等于推倒重做。

尽量提高第一点,实在不行兼顾第二点。

精通营销产品和营销自己的设计师才是真正的设计师。


还是 需要看到你的设计作品来分析吧 现在 整个人不客观,分析不了您的问题 。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