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時尚的公眾號設計,本以為自己對這種類型還是有把控度的,看過那麼多的時尚類設計,以前也做過一些時尚類設計了,肯定能脫穎而出啊,於是找了好多國外的素材一通打磨,但是交給甲方卻說差點意思。。。


你好,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是提升的問題,而是調整方向的問題。具體應該如何調整,我來講講我的看法。

第一、平面設計師的身份定位問題

我一直在強調,平面設計師是為商業服務的,雖然平面設計隸屬於藝術範疇,在大學裡也歸為人文藝術類學科,一個平面設計師想要將甲方的信息準確傳遞出去,應用的也是視覺化和藝術化的手段,雖然在進行藝術化表達的過程中必須要,且最高境界也是情感表達,但是,請記住,平面設計師不是藝術家,並不能將個人情感完全融入到平面設計創作中去。

如果你為的是個人情感宣洩,那無所謂,你可以去玩純藝術創作,開個畫廊,搞個藝術展覽都是沒關係的,但是,你為了將自己的作品拿去甲方那裡換錢養活自己,那你的個人定位就必須從藝術範疇脫離出來,站在商業領域去對待自己的設計、審美、創作和情感表達。

第二、商業的最高要求是好看

平面設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儘可能讓作品變得好看,而不是讓你的作品表達出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或者哲學思考,這些都是後話或次要功能。因為,平面設計在商業領域中的首要目的是傳播,能進行有效傳播和大範圍傳播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呢?當然是好看。好看是什麼意思,就是大多數人都看得懂,大多數人都能在第一眼看到時覺得這個東西有點意思,當他再次看見的時候,他就會記住,記住了不就等於傳播了,對嗎?

畢竟,平面設計師的受眾不僅僅是自己和甲方。如果平面設計的受眾僅僅是自己,那就是上面所說的,可以去搞純藝術,孤芳自賞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如果平面設計的受眾僅僅是甲方,那甲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基本能接受就行,不會過多去強求這個圖形的傳播力。

如果,如果你能真正站在甲方和普羅大眾的角度去看你就會發現,甲方想要的設計其實並不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受眾想要的。這就是商業的奧祕所在,甲方和設計師都是在為市場、在位受眾服務的。在這個角度上,甲方和受眾是一樣的心態,他們並不會和你一樣,從開始做設計的那一刻就進行巧妙構思,繪製草圖,邏輯推演,上機操作,出圖匯總,整理方案...甲方和受眾都不會去做這些東西,這些過程在甲方和受眾眼裡是完全不存在的。他們要的就是一個好看的設計。這就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因此,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應該更多地將眼光放在第三方,而不是追求個人認為的情感,更不能沉醉於自己所謂的「藝術」。

第三,甲方為什麼會說還差點感覺

這個問題涉及到設計師(或項目經理)與甲方之間的溝通問題,這個過程肯定是出了問題的。問題通常出在哪裡,個人在做設計過程中總結過一下,之前放在了公眾號裏,現在,這裡我將這些小問題引用在這裡:

合理提問,讓需求更加明朗

如果你接到一個logo的設計項目,那在你開始繪製之前、構思之前你一定要記得問這幾個問題:你喜歡的標誌是純文字、純圖形還是圖文結合?你需要這個標誌能夠呈現品牌名稱、行業屬性、經營理念還是行業特定特徵?喜歡那種風格的圖形?譬如徽標、簡約、親和、符號等?

標誌的顏色有沒有特定要求?有無色彩和圖形的禁忌?

你的標誌的受眾人羣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終端、專業機構還是代理商等?

你沒捕捉到甲方的真實需求,你總是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感覺去做設計,那你的感覺和甲方的感覺肯定是會有出入的,這個是必然的。當你清晰準確的知道了甲方的需求之後,剩下的事情就是「命題作文」的寫法了。

綜上所述:

藝術創作是自由命題,平面設計是市場命題。你不去了解市場、瞭解甲方,總是禁錮在自己的藝術天地裏,哪怕你的設計邏輯和原理十分嚴謹,處處清晰,你也可能走上南轅北轍的道路。

PS:有時候也不排除甲方想拒絕你有,但又當心你受到打擊而委婉表達的可能性。

最後送上一句順口溜,祝你工作順利:

設計江湖水太深,甲方總是愛較真。

藝術道路真難走,喫苦受累疲憊身。

加班加到林晨去,宵夜早飯一口吞。

草圖方案無數遍,感覺還是差兩分。

一個項目收尾日,體重直接掉五斤。

收款時候甩臉色,是在有些寒了心。

如能再次做選擇,不會再做設計人。

不怪自己資歷淺,設計江湖水太深。


設計就是說話。有的話適合用文字來說,有的話適合用直觀來說。

在一般物料設計中,設計師本身要說的話,基本集中在品牌調性上。除了品牌調性之外,設計師所有的思考都應該集中在「如何幫甲方說話」上。

一、甲方的「意圖」一定要先搞清楚;

他是想要說產品獨具的優點?還是說產品很受市場歡迎?還是要嘗試從新市場獲客?

二、意圖之後再思考一下支撐意圖的條件夠不夠;

甲方的敘述方式對不對?是否好理解?是否好記憶?有些詞一看就懂,但是容易不進腦子,印象不深,或者有記憶負擔。就像課堂上老師絮絮叨叨,學生左耳進右耳出一樣。這是文字常出現的問題。

並不是把話說的簡單,對賬,像口號一樣就會有效。中國人最明白那些寫在牆上的口號和現實不是一回事。

而且人是可以做到明明看到卻不走腦,不走意識的。大腦把圖形和抽象文字聯繫起來是需要動用思考能力的。一般來說人類懶得總這樣做,或者今天思考太多很累,不想再動腦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

把優點落實到有畫面的場景裏

舉一個實例:下圖中意圖明顯是在說產品的優點。但是這幾個優點雖然簡單,卻比較抽象。

比如說殺菌、除醛,這是肉眼看不到的;除異味也不是一個視覺感受;凈化空氣也不算直觀;森林氧吧是什麼?誰見過?

這些都需要展開才能聯想到場景。比較難喚起消費者的興奮,恐怕過眼即忘。

因為在現場,三隻小熊的圖像已經反覆出現過多次,所以可以把空間讓給文字要表達的內容。四個優點代表了四種應用場景,最好能讓顧客產生場景的聯想。

這時候,用圖形語言和準確的文字配合,更容易理解和減輕記憶負擔。

設計師必須明白,何時用直觀語言,何時用文字語言,才更有效。

1、圖形的問題是意義比較籠統,指向不清晰。所以圖形的代表性要精準。

2、文字的問題是容易抽象,因為抽象才能讓大家用統一的辭彙。所以文字要盡量有畫面感。

在物料設計中,風格都是服務「甲方意圖」的工具。如果意圖沒有實現,甲方自然會說,「差點意思」。

本意上說,甲方並不是說設計的好壞。而是覺得自己想說的話,沒說出來,說的不對。

要時刻問自己,甲方要說的,我都幫他說清楚了嗎?這個說清,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到:

拳拳到肉

即,每一個點都能達到喚醒興趣的目的。

這需要邏輯能力,加上直觀語言的熟練。風格可以手到擒來,但絕不沉迷於風格。


瀉藥。

樓上有長篇大論的,我就短話短說:

最後交稿時甲方卻說「差點感覺」——根本原因不在你的設計能力,而是你對客戶需求的理解程度。

設計沒有標準,一個人一個審美。單從設計專業上來講,相信你的設計能力一定遠大於客戶,所以「差點意思」是差在你的設計表達,沒有完整的呈現客戶需要表達的意思。

設計是為了傳達信息,美術是為了讓設計能更好地傳達信息,美術是錦上添花,主次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希望對你有幫助。


「差點感覺」和「大氣」這兩句話可能是客戶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語,實際上,他們懂個鎚子......

大部分的否定都是為了變相的抬高自己。

設計作品評審在大部分情境下都是個非常主觀的事情,很多時候其實不是作品不好,而是闡述設計理念時的表達方式不夠深入淺出。

所以,

A: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話術表達方式是相對更加高效的途徑和解決方法。

我個人認為,「大忽悠」這個名詞對於設計師來說反而是個褒義詞。

B:另外評審前盡量要把各個環節和方向考慮到,也就是說依照客戶的要求多準備幾個方向的作品,但也不能太多,最多三張設計稿即可。這對設計師的工作效率有很高的要求。

每次的作品評審都要當做一次惡仗來看待,不惜一切代價讓作品一次通過,設計稿一旦要修改那可是沒日沒夜的事情,基本等於推倒重做。

盡量提高第一點,實在不行兼顧第二點。

精通營銷產品和營銷自己的設計師纔是真正的設計師。


還是 需要看到你的設計作品來分析吧 現在 整個人不客觀,分析不了您的問題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