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武俠世界是文化人創造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江湖對應廟堂,是在野的意思。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想考證一下,到底什麼時候稱『社會』為『江湖』了呢?就像好久好久之前那個電視劇《蓮花爭霸》主題曲里唱的那樣——什麼時候,天地變成江湖,每一步風起雲湧……

『江湖』這個詞,出處自《莊子》,而且《莊子》里多篇都有『江湖』: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而無所容?』——〈內篇·逍遙遊〉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內篇·大宗師〉,這句話最有名哈!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內篇·大宗師〉

『夫以鳥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外篇·至樂〉

『夫風狐雲豹,棲於深林,伏於岩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外篇·山木〉

所以,如果要給『江湖』定一個祖師爺,那就只能是莊子了:-)

當然,莊子並不是武林中人,這個『祖師爺』只能是榮譽頭銜。

所謂行俠仗義的武林大俠和各大門派的武林高手所說的『江湖』,我覺得是因為古代的交通不發達,沒有飛機、高鐵、公路,依賴江河湖泊的船路交通很多,江河湖泊周圍也最容易形成社會群落,而像《水滸》裡面那樣可以跳出官府約束之外落草為寇,也是要在水泊之中,久而久之,就把『江湖』指代對應『社會』了。

不過『江湖』這個詞這麼火爆,還是歸功於近代以來的武俠小說傳播吧。

古龍留下的這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其實還有後面兩句,古龍在書法作品中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寸心之爭,生死忘矣

在《楚留香傳奇》中完整的四句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難卻,恩怨無盡。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中這一句,就算拿到現代職場里來,也是永遠不過時。

如果把『江湖』理解為『社會』,也許洋人還能理解,但是如果是武俠世界中的『江湖』,估計洋人永遠無法理解——下圖出自被大大低估的武俠電影《東方不敗風雲再起》。

用《蓮花爭霸》主題曲來結束吧:

無怨無悔我走我路

走不盡天涯路在風雲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誰來結束什麼時候天地變成江湖每一步風起雲湧什麼時候流淚不如流血每個人也自稱英雄什麼是黑白分明是是非非誰人會懂

怕什麼刀光劍影

把風花雪月留在心中無怨無悔我走我路走不盡天涯路人在江湖卻瀟洒自如因為我不在乎無怨無悔我走我路走不盡天涯路在風雲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誰來結束


個人以為,題目的前三個字得改

「在古代」,得改。改成「在小說里」。

在古代,沒有行俠仗義的武林大俠,沒有什麼武林高手。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有混黑道的私鹽販子,走私商人,劫道匪徒……

小說是小說,現實是現實。把小說當成了現實,就會出現自己樹靶子自己打的奇怪現象。

比如本題。


江湖這個東西的對立概念是廟堂吧。


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出自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於是,江湖從代稱變成了特定稱謂。隨著時間推移,多了「廟堂之外」、「隱居地」、「市井」的意思。

第二種說法,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佛教歷經數百年風雨飄搖的傳承,最終南傳佛教取代了北方佛教。盛唐時,佛教高僧輩出,尤盛於江西、湖南兩地,江西、湖南的僧人經常唇槍舌戰,在兩地流動,被叫做「跑江湖」、「江湖事江湖了」,其間軼事被收錄在《五燈會元》中。後來,江湖一詞被延伸為「勝負場」之意。


文學意義上的江湖,來自莊子。

俗語里的江湖,除了兩位答主之外,

也有可能是各種遊民或流動人口(如戲班、雜耍班;遊方郎中、出家人、遊學之人等),早期多見於南方富庶地區,通過水路交通來往於各地。


我扒一段書吧。

這裡的「江湖」,不是指具體的江河湖海,也不是泛指天下,而是專指游在正統社會之外的一種社會結構。這個社會結構由「遊民」這一特定的群體所構成。這個群體沒有生產資料,不能創造財富,因此往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就連士農工商階層的人都認為他們不務正業,不大睢得起他們,他們便只有四處流浪,依靠一些技藝或者是騙術謀生。例如江湖藝人、江湖郎中、江湖術士、江湖騙子等,也有佔山為王、打家劫舍的江湖盜匪,自然也會有打抱不平、扶弱抑強的江湖豪傑。這便是「江湖社會」的基礎。——張大為《武林叢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