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武侠世界是文化人创造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江湖对应庙堂,是在野的意思。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想考证一下,到底什么时候称『社会』为『江湖』了呢?就像好久好久之前那个电视剧《莲花争霸》主题曲里唱的那样——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每一步风起云涌……

『江湖』这个词,出处自《庄子》,而且《庄子》里多篇都有『江湖』: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而无所容?』——〈内篇·逍遥游〉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内篇·大宗师〉,这句话最有名哈!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内篇·大宗师〉

『夫以鸟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外篇·至乐〉

『夫风狐云豹,栖于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外篇·山木〉

所以,如果要给『江湖』定一个祖师爷,那就只能是庄子了:-)

当然,庄子并不是武林中人,这个『祖师爷』只能是荣誉头衔。

所谓行侠仗义的武林大侠和各大门派的武林高手所说的『江湖』,我觉得是因为古代的交通不发达,没有飞机、高铁、公路,依赖江河湖泊的船路交通很多,江河湖泊周围也最容易形成社会群落,而像《水浒》里面那样可以跳出官府约束之外落草为寇,也是要在水泊之中,久而久之,就把『江湖』指代对应『社会』了。

不过『江湖』这个词这么火爆,还是归功于近代以来的武侠小说传播吧。

古龙留下的这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其实还有后面两句,古龙在书法作品中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寸心之争,生死忘矣

在《楚留香传奇》中完整的四句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难却,恩怨无尽。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中这一句,就算拿到现代职场里来,也是永远不过时。

如果把『江湖』理解为『社会』,也许洋人还能理解,但是如果是武侠世界中的『江湖』,估计洋人永远无法理解——下图出自被大大低估的武侠电影《东方不败风云再起》。

用《莲花争霸》主题曲来结束吧: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谁来结束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每一步风起云涌什么时候流泪不如流血每个人也自称英雄什么是黑白分明是是非非谁人会懂

怕什么刀光剑影

把风花雪月留在心中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因为我不在乎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谁来结束


个人以为,题目的前三个字得改

「在古代」,得改。改成「在小说里」。

在古代,没有行侠仗义的武林大侠,没有什么武林高手。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有混黑道的私盐贩子,走私商人,劫道匪徒……

小说是小说,现实是现实。把小说当成了现实,就会出现自己树靶子自己打的奇怪现象。

比如本题。


江湖这个东西的对立概念是庙堂吧。


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于是,江湖从代称变成了特定称谓。随著时间推移,多了「庙堂之外」、「隐居地」、「市井」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佛教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的传承,最终南传佛教取代了北方佛教。盛唐时,佛教高僧辈出,尤盛于江西、湖南两地,江西、湖南的僧人经常唇枪舌战,在两地流动,被叫做「跑江湖」、「江湖事江湖了」,其间轶事被收录在《五灯会元》中。后来,江湖一词被延伸为「胜负场」之意。


文学意义上的江湖,来自庄子。

俗语里的江湖,除了两位答主之外,

也有可能是各种游民或流动人口(如戏班、杂耍班;游方郎中、出家人、游学之人等),早期多见于南方富庶地区,通过水路交通来往于各地。


我扒一段书吧。

这里的「江湖」,不是指具体的江河湖海,也不是泛指天下,而是专指游在正统社会之外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由「游民」这一特定的群体所构成。这个群体没有生产资料,不能创造财富,因此往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就连士农工商阶层的人都认为他们不务正业,不大睢得起他们,他们便只有四处流浪,依靠一些技艺或者是骗术谋生。例如江湖艺人、江湖郎中、江湖术士、江湖骗子等,也有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江湖盗匪,自然也会有打抱不平、扶弱抑强的江湖豪杰。这便是「江湖社会」的基础。——张大为《武林丛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