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剧照

同年,另一部由《七武士》里菊千代的扮演者,三船敏郎主演的日本电影《宫本武藏》上映。(这部电影现在看起来可能无法与七武士相提并论,但是当年得的可是第2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后面55、56年分别有续集上映。)

三船敏郎

看看宫本武藏早年经历,你就知道「与群雄争锋」、「误伤义士不详」是从哪来的。

看看岩流岛决战,你就知道「重剑无锋」是从哪来的。

至于无招胜有招、攻敌之不得不守、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看看《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写的啥?

(实际上类似的搏击道理,同时代略早的俞大将军、戚大将军《纪效新书》与《剑经》都写过,但是正如我之前回答所述的,因为这两位将军是搞实战武学、军事武学的,更加务实,因为宫本武藏需要的是建立二天一流流派,所以需要加入点玄的东西唬人,这是当时日本流派的风气;而我国的两位将军则是需要交给那些半文盲、甚至于文盲的士兵技击之法,是用来保命杀敌、保境安民,抵抗倭寇的,所以不会像宫本武藏一样用太玄的表述。)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独孤求败不等于宫本武藏。

正如皮格马利翁不是段誉,李沧海(借用一下这个名字吧)的玉像也不是伽拉忒亚。

无支祁与哈奴曼不等于孙悟空。

但是哪个娱乐现象,或者说那个情况,激发了查老太爷的灵感,从而设计了新的人物与桥段,这点从历史的边角处是可以找到的。


实际上,独孤求败对武学的理解,越来越流于轻佻,偏向玄学。丢弃玄铁重剑后,自以为武学造诣已入化境,于是下山寻觅高手。但是江湖上高手,或辞世或归隐,几年间找不到一位。

寻寻觅觅很久,这一日到了河南境内,在孟州牢城营外,一个叫快活林的小地方,遇到一条黑塔般的泼皮。这泼皮正靠著粗浅的相扑本事,霸著一座酒店为害当地。

在宗师眼中,这黑大汉,无非是十九流的小角色,何德何能敢自称门神,于是按捺不住出手小惩。他已经太久没有动手了,忘记了打架不是形而上的思辨,其而更在乎力量和速度。一代宗师以飘逸身形,闪到黑汉面前,正拿捏出手分寸,怕稍有失手打死对方,却被大汉不由分说一把抱住,一时失去先机,想要讲道理,被按在地上,活活打死。

从此江湖上,再也没有这么一号人物了。

这段往事,似乎不是凭空编造,有闲心的可以去看83版《武松》。


1、独孤求败的哲学水平是金书中有据可查最高的,基于剑冢对用剑的层级描述,以及风清扬「传剑」篇中对独孤九剑的阐释,可见独孤求败完完全全是以剑、以武而入「道」,这是中国古典哲学最深刻的观点与逻辑;

2、独孤求败的实战水平是同时代最高的:对敌不用防守、当世无敌、四十岁左右退隐;

3、独孤求败同时代达到的武学描写战绩是金书中前三名的,仅次于阿青,与扫地相当;相比之下,其它时代的冠军:王重阳、周伯通(郭靖、杨过)、二张、东方不败、石破天、穆人清、归辛树(龙岛主)——都做不到和同时代其他人对决时一招不用防守完全进攻吊打的程度;而阿青可以做到瞬间一人破千军、扫地可以做到靠气墙合掌就能吓趴乔峰鸠摩智,这两个人属于独孤求败「同时代没人能让他防守一招」的境界;

4、独孤求败的后世传人与金书中各路高手后世传人对比,是最强的:杨过、风清扬、令狐冲;

5、实战方面,能与独孤求败抗衡的,金书只有阿青、扫地;理论方面能与之相当的还没有出现,达摩最终仍然囿于有招(诸绝技),张三丰百岁提出太极理念(独孤四十岁认知无胜有),但太极思想在古典哲学中不及「无」,仍属于「有」,只不过浑成了阴阳、是否而已,是个「有plus」,所以在武学理念上,独孤求败用最简单的逻辑和推演,在四十岁左右的年龄,走到了老子的观点处。

扫地是金庸的肉身降神,独孤求败是金庸的理论降神。他在倒数第二部长篇(最后一部正规武侠作品)里,几乎用全书来诠释独孤九剑的武学宗旨。此时作者的思想构架已达化境。


独孤求败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金庸书中第一档绝顶人物,可谓整个金庸书中绝对的泰山北斗,能与之相媲美的出场人物也可能只有扫地僧一人而已。

金庸书中可以看出对佛家的喜爱,扫地僧是金庸树立的一个肉身成佛的代表人物,看破世界万物,超然于整部天龙。而独孤求败则更是金庸对武学追求的极致,更像是印证了作者对武学阶梯的理解,从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到无剑胜有剑的大圆满是整部金庸最巅峰的武学成就,这是集武学理论与内力大成的体现。理论巅峰即破世间任何招式及武学,内力巅峰体现在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变为了无剑境界,更甚于六脉神剑的无形剑气,六脉神剑虽无真剑,但仍有剑招。

所以独孤求败是很多金庸迷中高山仰止的人物,至哉伟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