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劇照

同年,另一部由《七武士》里菊千代的扮演者,三船敏郎主演的日本電影《宮本武藏》上映。(這部電影現在看起來可能無法與七武士相提並論,但是當年得的可是第2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後面55、56年分別有續集上映。)

三船敏郎

看看宮本武藏早年經歷,你就知道「與群雄爭鋒」、「誤傷義士不詳」是從哪來的。

看看岩流島決戰,你就知道「重劍無鋒」是從哪來的。

至於無招勝有招、攻敵之不得不守、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看看《五輪書》(作者宮本武藏)寫的啥?

(實際上類似的搏擊道理,同時代略早的俞大將軍、戚大將軍《紀效新書》與《劍經》都寫過,但是正如我之前回答所述的,因為這兩位將軍是搞實戰武學、軍事武學的,更加務實,因為宮本武藏需要的是建立二天一流流派,所以需要加入點玄的東西唬人,這是當時日本流派的風氣;而我國的兩位將軍則是需要交給那些半文盲、甚至於文盲的士兵技擊之法,是用來保命殺敵、保境安民,抵抗倭寇的,所以不會像宮本武藏一樣用太玄的表述。)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獨孤求敗不等於宮本武藏。

正如皮格馬利翁不是段譽,李滄海(借用一下這個名字吧)的玉像也不是伽拉忒亞。

無支祁與哈奴曼不等於孫悟空。

但是哪個娛樂現象,或者說那個情況,激發了查老太爺的靈感,從而設計了新的人物與橋段,這點從歷史的邊角處是可以找到的。


實際上,獨孤求敗對武學的理解,越來越流於輕佻,偏向玄學。丟棄玄鐵重劍後,自以為武學造詣已入化境,於是下山尋覓高手。但是江湖上高手,或辭世或歸隱,幾年間找不到一位。

尋尋覓覓很久,這一日到了河南境內,在孟州牢城營外,一個叫快活林的小地方,遇到一條黑塔般的潑皮。這潑皮正靠著粗淺的相撲本事,霸著一座酒店為害當地。

在宗師眼中,這黑大漢,無非是十九流的小角色,何德何能敢自稱門神,於是按捺不住出手小懲。他已經太久沒有動手了,忘記了打架不是形而上的思辨,其而更在乎力量和速度。一代宗師以飄逸身形,閃到黑漢面前,正拿捏出手分寸,怕稍有失手打死對方,卻被大漢不由分說一把抱住,一時失去先機,想要講道理,被按在地上,活活打死。

從此江湖上,再也沒有這麼一號人物了。

這段往事,似乎不是憑空編造,有閑心的可以去看83版《武松》。


1、獨孤求敗的哲學水平是金書中有據可查最高的,基於劍冢對用劍的層級描述,以及風清揚「傳劍」篇中對獨孤九劍的闡釋,可見獨孤求敗完完全全是以劍、以武而入「道」,這是中國古典哲學最深刻的觀點與邏輯;

2、獨孤求敗的實戰水平是同時代最高的:對敵不用防守、當世無敵、四十歲左右退隱;

3、獨孤求敗同時代達到的武學描寫戰績是金書中前三名的,僅次於阿青,與掃地相當;相比之下,其它時代的冠軍:王重陽、周伯通(郭靖、楊過)、二張、東方不敗、石破天、穆人清、歸辛樹(龍島主)——都做不到和同時代其他人對決時一招不用防守完全進攻吊打的程度;而阿青可以做到瞬間一人破千軍、掃地可以做到靠氣牆合掌就能嚇趴喬峰鳩摩智,這兩個人屬於獨孤求敗「同時代沒人能讓他防守一招」的境界;

4、獨孤求敗的後世傳人與金書中各路高手後世傳人對比,是最強的:楊過、風清揚、令狐沖;

5、實戰方面,能與獨孤求敗抗衡的,金書只有阿青、掃地;理論方面能與之相當的還沒有出現,達摩最終仍然囿於有招(諸絕技),張三丰百歲提出太極理念(獨孤四十歲認知無勝有),但太極思想在古典哲學中不及「無」,仍屬於「有」,只不過渾成了陰陽、是否而已,是個「有plus」,所以在武學理念上,獨孤求敗用最簡單的邏輯和推演,在四十歲左右的年齡,走到了老子的觀點處。

掃地是金庸的肉身降神,獨孤求敗是金庸的理論降神。他在倒數第二部長篇(最後一部正規武俠作品)里,幾乎用全書來詮釋獨孤九劍的武學宗旨。此時作者的思想構架已達化境。


獨孤求敗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金庸書中第一檔絕頂人物,可謂整個金庸書中絕對的泰山北斗,能與之相媲美的出場人物也可能只有掃地僧一人而已。

金庸書中可以看出對佛家的喜愛,掃地僧是金庸樹立的一個肉身成佛的代表人物,看破世界萬物,超然於整部天龍。而獨孤求敗則更是金庸對武學追求的極致,更像是印證了作者對武學階梯的理解,從草木竹石均可為劍到無劍勝有劍的大圓滿是整部金庸最巔峰的武學成就,這是集武學理論與內力大成的體現。理論巔峰即破世間任何招式及武學,內力巔峰體現在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變為了無劍境界,更甚於六脈神劍的無形劍氣,六脈神劍雖無真劍,但仍有劍招。

所以獨孤求敗是很多金庸迷中高山仰止的人物,至哉偉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