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門不光只有拳法,十八班武器套路都有,為何沒有像詠春拳一樣再火一把?

燕青拳後來傳到清代的孫通,其師:張先師為第一代, 燕青拳傳入滄州滄縣,在清代乾隆年間。當時的山東泰安人孫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習樹年,燕青拳藝爐火純青,被人尊為「鐵腿孫通」。孫通因犯命案去東北避難,途中,瀋陽,青州,泰安,濟南等分別傳下燕青拳,晚年隱居河北省滄縣教拳。此後燕青拳在滄州廣泛流傳。在滄縣,以陳善(外號"賽勝英"第三代)為主的一派陳善,陳廣志(叔侄),親傳弟子(第四代):郭連祥(滄州八虎在第五"稱郭五爺"),趙友爺,李虎爺,陳廣志,余桐波,趙一爺,福印爺,於五爺,呂戰鰲等

  後陳廣志再傳弟子(第五代):陳玉山,楊裼山(外號"楊快手"),郭西山,劉俊岑等

  滄州東郊陳善,陳廣志,其弟子郭連祥(字仲三,生於1886年,逝於1973年)在抗日戰爭時期 因在滄州殺日本兵逃難到山東省濱州市(原北鎮市)在此定居文化大革命後廣收門徒於80年代去世,現在濱州有其弟子400餘人,後隨其子郭玉芬(第五代,從師於楊裼山)又在此發揚,

傳弟子(第六代):張風員(武術六段),郭寶申(武術六段),杜學堂,任會珍,孫忠誠(武術六段)等

  再傳弟子(第七代):楊姚生, 張天,(武術四段),郭會波,張維英(武術三段),王磊(武術三段),劉鵬 程等創燕青武館于山東省濱州市魏家小區發揚燕青武術今傳至第7代

  燕青武館多次參加省,市比賽,取得總分第一,優秀團隊等獎盃,並獲得省優秀拳種稱號。


北方拳,一個壓腿就足以嚇跑多數人了。


你們燕青拳門人有李小龍這種武打巨星嗎?有葉問這種賣情懷還好看的電影嗎?


呵呵,燕青拳缺少一個李小龍式的人物,即要有功夫,又要從事演視行業。並且需要時勢造英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從現有的國情看情況,燕青拳屬於傳統武術,就算你拿再多的名次,都屬於民間武術,和全運會競技武術比較,含金量差太多。最後燕青拳和所有傳統武術一樣,沒有上競技擂台的機會,就算有機上擂台,暫時估計水平也達不到競技的要求。暫時能保留,能傳承就很好了。


有火過,而且有名人可以宣傳,有很大宣傳效應。

只是你們不知道罷了。

那就是霍元甲,迷蹤拳。

迷蹤拳就是燕青拳。

有誰沒聽說過霍元甲和陳真的么?


因為霍元甲沒有真正的火起來,但是,永春出了一個李小龍,現在許多的時候,很多人連迷蹤拳是什麼都不知道,說到霍元甲,只知道他練的是霍家拳。


沒有電影炒作。。。


就拿容易傳播來說吧。題主說燕青拳十八般武藝都有。這,正是傳播的大忌。什麼都有,就是什麼都不精。不能突出重點,讓學習者無所適從。

而詠春拳,套路就三個:小念頭、尋橋、標指。還有類似推手的吃(黏)手訓練。兵器就八斬刀和六點半棍。

其實傳播最廣的還是葉問系。而詠春其他門派,有些弄的花里胡哨的,也類似燕青拳一樣,傳播並不廣。

再有一個,是群眾基礎。詠春拳的傳播離不開詠春拳所在地的廣東。廣東人歷來去海外的就多。想學一技傍身,不在外面被欺負,首先就會想到學功夫。儘管,詠春拳是這些功夫中並不出眾的一個。但,燕青拳,當地人是聽過的都少。

基於以上兩點。正是因為葉問將詠春拳簡化,並在香港這個流量中心傳播。才有了海外的廣泛傳播。

這些,燕青拳一樣都沒有。其實,如果不提,我自己都不知道還有這麼個拳。


詠春是業餘拳,不提倡能打的,雖然詠春這種文人拳已經成了某些術里非常能打的代表了。

燕青太專業了,而且複雜。掌握難度大要求也高。不適合目前社會。其實拳擊搏擊也是面臨專業化太高。誰能學的了啊。哈哈,

搏擊再能打一般人也玩兒不起啊,當然,搏擊是高端運動。

所以,其實詠春私下裡的發展方向不是能打,是想學太極拳那樣,做個老年迪斯科,,,,哈哈


李小龍的人氣,在60年代比整個傳武疊在一起影響力都大,李小龍可以拉動對武術格鬥一丁點興趣都沒有的宅男跑去練武

李小龍就算打廣播體操,廣播體操也會火起來的,起碼比廣播體操八九十年代氣功科學多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