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电影《茶馆》,本来只是想一睹老舍《茶馆》的风采,结果看到结尾,掌柜与孙女分别时,竟然看哭了。这么多年,看哭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特别好奇,还有其他人看哭吗?


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放假,我花了一百一十八分钟,看了一部电影,一篇由话剧剧本改编的电影,它是《茶馆》。


我觉得,我只是觉得,我有必要把自己此刻的心情记录下来。从头皮,经过脊骨,一直到脚跟,我第一次看电影有被刺穿的感觉,像烈火灼心般煎熬,又似坠入无底冰窟之无助。

看书的时候我没有这么难过的感受,我只是觉得《茶馆》写得一点也不好,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人又多,名又重,对于一个备考的学生,这是多么繁琐啊!

只是我没想到一百年以前的北京城,竟是这样的。初中时去北京看故宫,雕栏玉砌,朱红门壁,斜斜飞入空中的古殿檐头,琉璃一样的世界,是皇族一贯的华贵雍容;在《红楼梦》里管窥清朝贵族的生活,似乎几千几百两银子也真的是常言之蝇头微利,省亲别墅盖得真好,花钱跟淌海水似的。晚清给我的印象从来就不是一个日薄西山之沉沉帝国,只是看了电影我才明白我过去的印象真的错了。

我历史学得不算好,只是混著考了几次A ,我对于清末直到民国这个阶段了解得真的不多,无非什么戊戌变法,什么民族资本家,什么实业救国,这些词在我看来就是冷冰冰的一个个语素,我没有推卷而起抚膺长叹的感慨,没有击节称赞心生敬仰的冲动,我甚至连一句戏谑的「妙哇妙哇」都憋不出来,或许是提纲看起来面孔太过可恶,我有时竟觉得那些历史人物真是没事找事做,「厌」屋及乌起来,现在想想真是罪过。我得向他们道歉,是我太过浅薄。

老北京,战乱时穷得饿殍遍地,老年人目色浑浊看著过往的人,中年人被生活搓揉得哀毁骨立(想不到别的词了,这个用的不恰当),小孩子呢?孩子,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打量著这个令人疯狂的世界,他们什么也不懂,懵懵懂懂,听著过来人狂癫的快板,老北京人字正腔圆,那评语辣到极点。

是什么让一个姑娘被逼迫嫁给了太监做老婆,是什么让爱国商人沦落至身无分文,是什么让一个从未弯下过腰杆的人低头为自己拾捡纸钱,是腐朽的制度,还是叵测的人心,还是利益,还是强权?然而面对生命尽头的凌辱,咽声吞气了一辈子的顺民却也能厉色叱骂魍魉鬼魅,虽抵不过随之而来更猛烈的打压,但这一幕也体现出人性尊严的高贵。

片尾三位老人的笑,看似他们只是像个老顽童一样玩弄著什么,但实际是谁玩弄谁呢,是命运玩弄他们,因此才有那一连串令人心抖的笑声,也终于惹得人泪盈于睫,真的,什么都说不出来了,我只好陪他们一起笑了。可能老舍先生投湖自尽,也是因为他太过清醒吧。因在清醒状态下感受到的痛苦远超昏迷之中感受到的,过于清醒,会令人承受不住这种痛苦的,最终也许便如骤而散发的烟火,在黑暗中解放了自我。

我希望十年后,二十年后,那时的我能有机会回顾十七岁我写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感受。如果可能,那时候的我能够与现在的自己有一些不同,能发表一些我不期待是什么样的不一样,或者好,或者差,我都接受,我都喜欢,毕竟我只爱自己。虽然现在的我还是在废话连篇,这些却也是我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是为了卖弄文笔而耍的花招。


有!特别是常四爷说的:

「我爱我的国啊!」

「可谁来爱我啊?」

顿时落泪,另外也敬佩这位对此角色拿捏和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老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常四爷,他身上具有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以来所有美好品质的沉淀,而他的演绎,是用了几近一生的时间去品味揣摩,才让常四爷从剧本里生动地走进我们的心中。


电影没看过~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就实实在在地哭了莫谈国事昔盛今衰我是最看不得这样的家国之悲~
我在最后一幕那三老头扔之前的时候哭了,一辈子没有干过缺德的事情,相反还很正义,但是受到的委屈还特别多,还不比那些干尽了伤分败俗的活的舒服,想想自己这一辈子好像还什么都没干成的挫败感涌上心头。感同身受

第三幕号啕大哭 分别那也哭了 哭得最厉害的是常四爷秦二爷王掌柜最后聊天那段 看的是1979年那版话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