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朱祁鎮自己的主觀意願,可能是奔著做一代英主去的,但是志大才疏,搞砸了。

朱祁鎮可以說是明朝16個皇帝里,起點最高的一個。他接手的是經歷過仁宣之治的強大帝國,和宣德朝的全套輔政集團。這套輔政集團,忠誠,老辣,穩定,且能適應皇帝不上班。他們的年齡也恰到好處,等到朱祁鎮長大了,可以親政了,他們也正好老得該退休了,不會給小皇帝帶來任何麻煩。

真是個干大事的絕佳環境。

而朱祁鎮本人呢,學會說話不久,就在他父親的膝上承諾過——

朱瞻基:將來你做了皇帝,能讓天下太平么?

朱祁鎮:能!

朱瞻基:有觸犯國家法紀的,你敢不敢親自率領六軍,去懲治他?

朱祁鎮:敢!

這段對話就記載在明英宗實錄的開頭。雖然我們不知道,長大之後的朱祁鎮還記得不得當天的情形,但這種承諾與期待,可能一直伴隨著7歲喪父的他——要天下太平,要御駕親征。

他太爺爺就是這麼乾的。他父親也是這麼乾的。

嗯,志向是遠大的,才幹是沒有的。

這種危險在四征麓川已經有所預示。這場斷斷續續了10年的戰爭,調動了大明數十萬軍隊,大軍疲憊,國庫也難堪重負。我們無法得知,當年的大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麓川問題,但是這樣的結果,顯然並不理想。

這也顯示了少年天子的一個特點:滿腔熱血,輕率用兵。

在他父親給他留下的輔政集團相繼離世或淡出之後,他並沒有如期待的那般,成為一個英明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之下,大明王朝涅滅了永宣時代的盛世餘暉。

就在正統十四年第四次麓川之戰結束之後,僅僅第二年,朱祁鎮就再次組織了大規模的軍隊,這次是御駕親征。沒有喘息的機會,沒有充足的準備,大軍草率地踏上征途。

大明王朝對皇帝御駕親征並不陌生。他的前5任君主,除了文弱的建文皇帝,都親歷過戰火。朱祁鎮只不過是第5個而已。也不過是第3個御駕親征而已。

朱祁鎮就這麼躊躇滿志地出發了。也許出發的時候,他的腦海里會回想起當年對他父親那聲響亮的「敢!」。

這場戰爭帶來的後果已經被講述得太多。這場戰爭結束之後的故事也已經被講述得太多。我無意再複述一遍。

我只是在想,有時候,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背景下,若非生逢亂世,或許一個平庸的君主,遠遠不如一個志大才疏的君主破壞力強大。平庸的君主不會在政權穩定的時候把帝國帶入絕境,但一個想搞事情敢搞事情卻沒能力搞事情的君主會讓帝國險象環生。

在朱祁鎮的年代,國家已經安定很久,內閣也高效運行,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都只是一個龐大帝國不得不終將面臨的問題。那時候的大明王朝,就算龍椅上放只蟋蟀,可能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耗盡家底,慢慢滑落。但是如果龍椅上是一個會御駕親征被俘虜的皇帝,真的就太可怕了。


讀史不知朱祁鎮,黑遍明朝也枉然。

我大明天子守國門;

你家皇帝朱祁鎮。

君王死社稷;

你家皇帝朱祁鎮。

不和親;

也先是朕真兄弟。

不納貢;

後宮金銀贖祁鎮。

不割地;

郭登咱倆是親戚。

…………………………

我不是明黑,只是英宗黑……


前明粉表示當初做明粉的時候也始終堅定認為:朱祁鎮是個十足的昏君,你奪門那是統治階級內鬥,暫且不管,但土木堡和殺于謙都是害國害民的惡事,是永遠洗不白的。

你說廢除殉葬?呵呵,瑜不掩瑕,希特勒還禁煙呢,你見誰因為這個洗白他了?

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帝國的皇帝,帶著幾十萬大軍在自己國土上作戰,被游牧民族的區區幾萬敵軍打崩,自己當了一年俘虜,還險些丟了首都,怎麼看都不像個合格的皇帝,他應該向全國人民謝罪。


和他祖輩比,他很尷尬

和他弟比,也很尷尬

和他兒子比,依然尷尬

和他孫子比,照樣尷尬


他本應該是漢章帝或者漢和帝那樣的人物,甚至有希望去做漢景帝那樣的人。再不濟也應該死在土木堡,那樣子也不至於太過辱沒他高、曾、祖、父的威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