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说《红楼梦》是人类小说的巅峰,它的恢弘,壮阔,深邃达到了小说的极致。是否有过誉的嫌疑?它的文笔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任何赞誉都不会过誉,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字表现的极致。

有些诗像诗却不是诗,而是文,如韩退之的诗作。有些文像文却不是文,而是诗,如《红楼梦》。

细说就没边了,就单说语言表达也要费很大功夫。

随便举一例,人物语言,一样人还他一样说话,像贾宝玉痴憨,凤姐泼辣这样的就不说了。单你去看里面不同老婆子讲的话,风格都有不同。


饮食,服饰,园林建筑,诗词歌赋,中医药理都有涉及,不是作者自身功力深厚是写不出来的。涉及人物众多却又可以将人物形象刻画的细致入微,性格分明。加上精心设计的复杂的人物关系(就连人名都是巧妙构思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叙述手法。这些都是《红楼梦》达到很高的艺术高度的佐证。虽然《红楼梦》是残本,却由于前八十回中各种伏笔给了后人做合理推理的可能,于是这残本的《红楼梦》更被推演出各种结局的《红楼梦》,这也是其艺术魅力的体现之一。

笔似游龙,变幻难测。

绘画中的清明上河图,雕塑中的敦煌石窟。

盲左腐迁红楼血,北史执简春秋灭,

清风污淖葬花吟,绛珠泪灰离骚咽。

作为历史的红楼,天朝朝雨粟,鬼夕夕夜哭

作为中国文学水平第一的小说,文学价值对于红楼来说只是她本身的第二级价值。

这就太让人震惊了!

正照风月,反照兴灭,侧照艺术,合照万物。

史迁点赞,屈子圈粉。

青埂峰下永铸离恨之碑!叹。


四大名著里,红楼梦的戏剧冲突的程度和密度都比较低,而读起来毫不枯燥,内容丰富让人目不暇接,这是文笔的高超之处。

写人物是最考验功力的。在平庸的小说里,你会感到某些人物就是功能性的推动情节,人物的行为也不太合理。像金庸先生在通俗小说里文笔算是很好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主观评论性的文字,人物和情节也常有类似和重复,比如说女性几乎都是爱情至上,比如在连城诀和笑傲江湖里很多类似情节等等。

红楼梦有大量的人物,有贵族、仆人、侠士、农民,涵盖了各个阶层,对话非常密集,而即使同一阶层的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无论是金陵十二钗,还是袭人晴雯等一众仆人,说话内容和腔调绝不会相同,非常符合身份,而且对主要人物都有多个性格侧面的立体呈现,能看的性格的复杂。用描述性的文字来表现人物,即使评论人物也都很自然的借助其他人物之口,同时体现被评价者和评价者本人的个性,作者几乎是隐身的。这是顶尖的文笔,我还没有看到有其他书的人物描写可以与之匹敌。

前后有大量的篇幅描写吟诗喝酒,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气氛,不同的事件。比如试才题对额那一回,本来是最无聊的情节,平庸的作者很容易写重复了,但是这一回的每一个对额都有不同的情景,景物描写优美,对话妙趣横生,本身就是一篇一流的散文。试想自己和朋友逛一个园林,写一篇日记或者游记,可能经历的事情与之大同小异,但是要写的如此精彩,真的太难。

即使单论情节,伏笔也是非常厉害的。比如二十七回,小红看到司棋系裙子,看似平常无意的一笔,却暗伏在七十多回时抄检大观园这样的大事。前面焦大醉骂「扒灰」等话,伏笔秦可卿之死和后面尤氏姐妹的悲剧。更不用说更明显的判词和谶语了。几乎每个重要事件和新人物出场都有预先的伏笔,才不会突兀。

红楼梦的基本故事很简单,无非是大厦将倾,红颜薄命。但是又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爱情,有治家之道,有政治,有诗词,有戏曲,有医学,有绘画,有哲理。在红楼梦里不同的关注点会看出不同的东西,总是给人新的启发,是常读常新的一本书。


老河东:小说《红楼梦》真的很通俗易读吗?

在这世界之上,只听说有事情可以空前的,还没听说有什么事情就一定是能够绝后的。

现在就说一句特别得罪经典名著的话吧,我从小第一次认真阅读小说《红楼梦》,就并没有感觉它真有多么好看!而就是感觉它特别难读。

那时我还上小学还没毕业,……,勉强再看到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眼皮已经开始打架,没翻几页,书就随手扔到旁边人睡著了。……

后来几十年之间,……,好几回再拿起它来当名著啃,仍然跟小时候一样,没一次是一回看到底的,更甭提什么拿起来就放不下了。本来以为就我自己是这样不堪文学修养,但之后悄悄向身边好几个朋友打听,竟然差不多都跟我一个德行,还没听说有谁,是端起《红楼梦》就放不,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的。我这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人,从小还算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但偏偏《红楼梦》就很难激起我的疯狂阅读瘾来。不断长大越来越明白世事之后,就仔细想想《红楼梦》明面上都讲了些什么主要故事?可脑子转了半天,就想起来,在一个挺大宅院当中,有一帮漂亮富家姑娘,不干活也不种地,整天就是凑在宝玉旁边,编诗、喝酒、看戏、吃饭、赏花、吵架、折腾;用如今的话形容,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的古代小资男女,在一个叫「荣国府」的大院里,以「泡吧」、「卡拉OK」的方式,醉生梦死糊涂度日呢。说起《红楼梦》里的人物,比较有人气也算接近普通老百姓生活地气的,算是记住了凤姐、刘姥姥、晴雯、柳湘莲、尤三姐,剩下好大一群人,从小多少遍看到大,仍然还是面目模糊根本分不清谁跟谁。《红楼梦》里,宝玉一见黛玉、宝钗等等花姑娘们,大家凑合在一起,就爱对诗、写诗,但至今除了「好了歌」之外,其它竟不能记住其中的一首全诗来。自从我自己从事文字工作以来,有好一段时间心里都非常不明白,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寻常百姓、对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红楼梦》怎么就是他们的「经典」了呢?难道一群大宅院里天天不上班还有吃有喝的「古代小资男女」,也真就特别贴近了他们自己的平常日子了吗?再后来我也多看了几本书,这才明白了,《红楼梦》原来就是从五四以来,生生被一帮拿《红楼梦》当学问研究的大文化人和学者专家,特别给抬高到了不能再放下来的位置之上了。其索引发微、考据玄虚、无中生有、影射追究,后来居然还成就了一门「红学」,养活了好大一批「红虫」。但无数忙于奔碌于日常温饱的城市大众、农村乡亲,也能象这样玩味考癖地去阅读《红楼梦》吗?所以说起这一部大名著,它从来就是学问家、文化人眼里的经典,但它并非就真是跟普通百姓很亲近的好听故事。平日里我坐在出租汽车里,只听到单田芳哑著烟酒嗓说《三国》、《瓦岗寨》,还很少听见有谁把《红楼梦》给编成评书,在收音机里被说得兴高采烈——因为又忸怩、又哭春葬花的它也真不好编哪!我也看过几本关于红学的书,其中道尽《红楼梦》中的无限玄机、隐秘、解码,但如果拿它当一部古代政治手册可以,如果再拿它当成是考证家的一本宝典亦可,可如果非要拿它编戏剧,因为它的不草根、不生活、不亲近、不故事,却未必就真是最好的选择了。有作家刘心武,退休之后闲著没事,拿《红楼梦》当学问书看,并且还把一些想法,就当读后感给发表和出了书。谁知这一来,还惹怒了一群把持「红学」的考据「红虫」们,天天骂刘作家亵渎了他们的看家宝典!至于吗?若按老百姓的大白话,它不就是一部古代小说吗?那些「红虫」自己真弄明白了吗?你们告诉告诉我,《红楼梦》的作者的真名实姓到底是什么?你们多少年考证清楚了吗?我很怀疑,那些一说起《红楼梦》,就在网上跳高蹦脚喊「经典」的小年轻们,真有几人是一口气就把《红楼梦》看通顺看明白了的?不也大都是「娶媳妇打幡——跟著哄」吗?都说87版电视剧《红楼梦》是经典经典,我当年也亲眼看过了呀,不就是一群漂亮姑娘天天跟宝玉互送秋波打情骂俏吗?当初所以邓婕一把就将凤姐给演红了,正因为就这个泼辣人物,还最贴近普通百姓的现实审美感觉。其它剧中人物至今回忆,不也照样糊里糊涂吗?现在不是有好多年轻网民,都说「87版经典不可超越吗?」,那好,电视上最好再连续放它几遍,直到大家都看恶心了再说。

越是年代生活浮躁,就越会有人跟著起哄驾秧子,真好象他们多珍惜经典多爱护中国文化了。既然《红楼梦》已经是高不攀的学问、经典、考证、红学、玄机,那么干脆还不如就举行一个盛大仪式,干脆把《红楼梦》火漆铅封套上铜锁藏进故宫,不就完了吗?

所以无论胡玫如何努力,我也不看好电影《红楼梦》的之后结果。因为自从它一落入文化人的魔爪之中,就从来再没有真正落到地面上来。要不,就把《红楼梦》交给周星驰弄几部《大话红楼》,或许还有希望让它回归几分最下里巴人的烟火气!

字字珠玉,让人拍案叫绝,真不忍心删啊!


怎么说呢!每一个人物都有特点,人物很容易让人记住,我看过的很多小说都做不到这一点。我是觉得对于小说来说,让人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这就是我的理解。

就是我看过《红楼梦》之后,其他经典小说再看都会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是曹雪芹十年磨一剑的成就。如果给现在的文学家们十年只写一本书的前提,不知他们能不能达到这种高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