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欧美也没有法律规定随夫姓,老婆改姓的虽然常见也只是一部分。(准确来说法律上是四种情况:1.双方不改姓2.妻改/加夫姓3.夫改/加妻姓4.双方互加对方的姓。有的国家如瑞典还有5.双方一起改个新姓作为家庭名)成年女人姓名权是自己的想改就改不想改不改,只不过国人文化差异很难理解部分西方女人自愿随老公孩子姓(基督教强调夫妻一体、妻子是丈夫的肋骨,她们觉得跟老公孩子比自己父亲亲近。西方又没有宗族思想传宗接代孝顺父亲的观念,英语不分嫁娶只有结婚是一个词,没有女方结婚嫁人了就是男方家的人的想法,他们的family name准确来说是家庭名,提到family一般指的就是一对夫妻+未成年子女,有的女人觉得一个family里不用同一个family name怪怪的。娘家并不会因为姓氏不同而区别对待女儿)。

韩国朝鲜越南义大利希腊西班牙冰岛风俗根本没有女人随夫姓的跟国内一样。西班牙语都是父母双姓(一般下一代继承父姓,一般父姓在前母姓在后),传统上为了方便继承父母双方家产,所以现在拉美人也是。西班牙证件要求双姓有第一姓氏和第二姓氏。葡萄牙语父母双姓,一般母姓在前父姓在后。而且葡语很多人有更多姓氏比如四个姓氏包括奶奶外婆,为了实用葡语很多情况下可以省略其他姓氏只用最后的父姓。葡萄牙传统女性可以再加一或两个夫姓(公婆),现在少见了。2000年左右美国新婚女子就有三分之一不改姓了,英国13年数据是新婚女性三成不改,其中年轻女性(20多岁)四成不改,何况加夫姓的也有给孩子传双姓的,还有男人随妻姓的或双方加对方姓氏的增加了,英国2017年的调查20-34岁男性中10%随妻姓,美国加州07年改了法律方便男人改妻姓,各种情况都很多。名人会考量两个姓的名气伊万卡极右的也不改,希拉里女儿切尔西也没改儿子名字还加了母姓柯林顿。法国最年轻议员小女勒庞孩子的姓是复合姓父姓-母姓双姓,她自己的姓也是复合姓父姓-勒庞,勒庞这个姓传下去了没变。默克尔二婚多少年了还用著前夫的姓。纽西兰近两任女总理都没用夫姓。北欧女政客也不改的多。普通人嫌麻烦的不改,现在医生律师教授改的是很少数,发表过论文的女人默认不改姓。随妻姓的名人如瑞典乒乓名将法尔克婚前姓卡尔松(跟马龙争过冠军的熟悉乒乓球的都知道),慈世平Peace把姓改回阿泰斯特Artest了,婚后加妻子姓改姓复合姓Ford-Artest,现在叫慈福泰。女星索尔达娜老公也是

还有西方婚姻制度崩溃,最保守的自愿结婚用夫姓开放点的直接签协议同居生子共同抚养孩子不结婚。结婚不改姓的只是中间派。英美北欧都是非婚生子比例一半多的地方法国是六成,结婚跟生育不挂钩,我在法国工作过法国人很少选择登记结婚绝大部分人是签同居协议pacs法律效力一样省的结婚离婚麻烦。

对于姓氏文化差异:

1.很多国女争母姓的本质是争娘家的继承权,外孙不随母姓「传宗接代」女儿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如果不论姓氏继承如何,儿女有同样的继承权就没必要争母姓了,这也是为什么宗族文化深的地方更喜欢争姓氏。西方主流就是平分遗产不分男女姓氏。如果母亲娘家有需要的话也有父母双姓或随母姓的。

2.我国古代也没有改夫姓的,跟所谓「冠夫姓」有关的只是「门氏」称呼。用在必须需要体现夫家的场合加上夫姓门,夫姓是「门」父姓是姓氏。全称是某门某氏可以简写成某某氏。女子本人的如果有名字的,正史和户籍族谱等就记她自己的姓名不会冠夫姓在前面;如果没名字的,县志等户籍登记和族谱会写某门某氏或某某氏,但是注意:其一,含义上女性的姓氏还是父姓,冠夫姓是因为从夫居提示她是哪家的人;其二,这只是一种书面记录方式,非女性的正式名字,古人不会指著女人叫「某某氏」或「某某名字」。如果是正史上,哪怕没名字的女性官方称呼也是父姓的某氏,没有某某氏的规矩。秦可卿墓碑上的称呼是贾门秦氏,含义是贾家的媳妇秦氏,她自己就叫秦氏不叫贾秦氏。古代的尊称夫人称呼前也是用父姓不是夫姓,如史称管夫人孙夫人,红楼梦里邢夫人王夫人等。近代受西方影响才改用夫姓可参见近代小说,现在说某夫人也都是用夫姓。中国女性冠夫姓的规定只存在于短暂的民国时期,按中华民国法律「妻冠夫姓,赘夫冠妻姓」,之后才有人把冠夫姓的称呼当成名字用日常来叫。民国属于近代不属于古代。日本古代女性婚后不随夫姓,近现代结婚改姓也是从西方学来的。韩国受古代中国影响没受西方影响,至今韩语里没有用夫姓的,韩语尊称已婚女性也是用父姓。

3.汉语的姓氏含义与西方不同,汉语的姓氏来源于周礼时期防止同姓近亲通婚,所以有同姓不婚的习俗,特别是大户人家可以表亲结婚但绝对不可以娶同姓媳妇在古代人看来等于乱伦。姓氏主要是标记(父系)血缘继承的含义。夫妻姓氏不同是必须的。西方语言姓氏的直译是「家庭名」,含义是家庭共同的名字,基督教又强调夫妻一体女方是男方的肋骨,一家人的家庭名不同他们会觉得怪怪的。如果女方对改/加用夫姓有争议,还有双方互相加对方姓氏都用复合姓或男方改/加用妻姓的方式,都是为了夫妻能同姓或者至少有同姓的部分。在有些人(主要指虔诚信教的,主观感受欧洲年轻人信教的少美国多,新教的话也分教派)看来双方都不改姓夫妻不同姓是比男方用妻姓更不保守的方式


欧美社会是一个大而泛的社群,具体到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都不相同。

大体上,妻随夫姓来自基督教国家的传统习惯,即便世俗化的今天亦如此。

反对 @畅行无阻 的部分答案。

1.英语里嫁娶是一个词,不代表英语中不存在嫁和娶的概念。如被动语态:be married 这只是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2.西班牙语国家并不是父母双姓,而是以父母双姓命名。如古巴华裔将军:邵·黄。(此处有误,见评论区指正)

3.关于美国结婚后女性改随夫姓的比例,这位答主给出的结论是「2000年左右美国新婚女子就有三分之一不改姓了」。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数据来自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报告。

美国政府一直把推进性别平等,以及妇女和女青年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事务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美国政府还将每年的3月份定为「妇女历史月」,通过各种方式彰显妇女在各个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以此推动保障妇女权益运动。

美国女性向来拥有是否改姓的权力,这取决于她的个人喜好。历史上,结婚后女性改随夫姓是美国人的传统,然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女性决定保留她们自己的姓。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1970年代约有17%的结婚女性坚持用自己的姓,1980年代这个比例下降到14%。但自从1990年代以来,这一比例又逐渐升高,1990年代为18%,2000年代为19%,2010年代为22%。

详见美国驻华大使馆2020年6月16日和2019年5月16日发布的推文(新浪微博同步)。

4.关于英国结婚后女性改随夫姓的比例,这位答主给出的结论是「英国2017年的调查20-34岁男性中10%随妻姓」。但这个结论是不准确的。

原文出处:Nonetheless, the signs are that the number of men taking their wifes name is increasing. A survey last year by Opinium of 2,000 UK adults for the London Mint suggested that one in 10 millennial men (18 to 34 years old) fell into this category. (It was impossible to find out how many male respondents were in this age group.)

但这位答主给出的转述报道中,加粗字体的部分内容被删除了。

https://www.bbc.com/news/amp/stories-42720646?

www.bbc.com

这里是PDF附件。

Why I took my wifes last name.pdf1M · 百度网盘

5.关于姓氏文化的差异。

中国古代,宗祧继承(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是分开的。而财产继承,除统治者外,为防止财富集中威胁中央集权,至少从汉武帝的推恩令开始就严格践行分家制度。所以不存在「很多国女争母姓的本质是争娘家的继承权,外孙不随母姓「传宗接代」女儿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这样的说法。

6.不仅中国古代女性没有改夫姓,中国近代女性同样没有改夫姓,现代亦是如此。不存在「近代被西方影响才改用夫姓。」的现象。

7.「汉语的姓氏来源于周礼时期防止同姓近亲通婚」这不仅是一个病句,而且是错误说法。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周礼时期」,《周礼》也不存在类似「防止同姓近亲通婚」这样的说法。类似的说法如「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出自《左传》。稍稍浅读《周礼》就知道这样的说法不可能出自《周礼》这样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


历史的惯性

另外,这不正好说明了,欧美社会的女性也未达到男女平等的地步吗?

TG的女性政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很先进的。

我们现在觉得的一些历史性别问题,其实年头都不长……

哪有女权典范,真的女权典范了,还有那么多女权运动以及所谓的「女权运动」吗?


男权最喜欢拿西方「随夫姓」的梗来喷女人。

但是西方但凡他们知道的人,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林肯,莫扎特,托尔斯泰,他们姓什么,一问三不知。

说个国内的,举个名字长的,就迪丽热巴,我问姓什么,他们估计要说姓迪。


历史惯性,但西方女性一直在争取保留自己的姓氏。


lz,第一个答案写的很好了;其次没有一个国家现在是「女权国家」,最多也只是趋近于平权而已;包括以后的情况也只会无限趋近于西方的国家某些还不如中国做得好,比如你所提出的「冠夫姓」当然也有冠妻姓;我个人觉得是「历史遗留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