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累,眼看十岁的儿子越来越差,却无能为力


俞敏洪曾经说,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

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电脑和小狗放在船上,船承载不起,要扔掉三件东西。调查结果是:妈妈百分之百被留下来——可见妈妈跟孩子接触的时间非常多,再接下来有爷爷、奶奶,或许还有电脑和狗,唯独爸爸最少。

事实上,孩子是父母两个人教育的结果,靠母亲一个人是完不成这件事情的。大家都在呼唤家长有质量的陪伴,特别是爸爸的有质量的陪伴。这是为什么呢?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少,究竟对孩子有著怎样的影响呢?

近几年,成人的各种心理问题,被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体的大力引导下,孩子的教育问题被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且随著对教育问题的反思,社会和家庭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母亲」这个身份变得越来越重要,身为人母,也变得越来越焦虑了。但是很多父亲却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意义也同样重要。

很多爸爸在家里就是形同虚设,不要说指望著在关键时刻给妈妈一个支持,他不甩闲话,不泄气就已经很不错了。

教育孩子,妈妈可谓是全力以赴,很多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参与。

都说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好的教育是爸爸支持妈妈。但是如果一个连孩子尿布都没洗过,连孩子家长会都没开过,连孩子成绩都从不过问的爸爸怎么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呢?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父爱在婴儿的成长中起著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爱综合症"。

1.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父亲与孩子的相互交往,在与母亲-孩子交往相衬托和对比的情况下,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态度产生理解;这方面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同时,早期失去父爱的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受到影响。

2.父亲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由于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和智能性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3.父亲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像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交往的数量与孩子的智商有正相关(也就是交往数量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研究还发现,早期失去父爱的男孩,在认知模式上趋于女性化。

4.父亲对孩子社会行为的影响

父亲与孩子为伴往往能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这就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引导孩子游戏,与之频繁的交往,激起孩子的积极反应和兴趣。这类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双方更多以平等的、有来有往的方式进行,从而有助于孩子理解对方语言、体会对方感情,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此期间,孩子不但学习了行为准则,而且懂得了许多社会交往技巧。


教育方面,父母都是并行的,严格说,如果父母放任散养,孩子优秀的几率越来越少。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不高,并且不进步,总是以老方法教育孩子。

包括我也都是吃过这个亏的。所以,教育这件事,本身就是父母+老师+孩子共同的努力。


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应该在孩子教育中占主要作用,这不是什么封建思想,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样一句话,父亲说和母亲说,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教育子女,父母都不可以缺位。否则的话,对孩子的性格都会有影响。

当然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

所以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都应该参与。

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要掌握方法的哦!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方式是: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鼓励孩子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当孩子说出某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许:「这想法真不错,连父母也想不出来!」切记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他们以后不会再开口发问了。

(2)鼓励孩子大胆思考

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时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当然也会出现错误,许多家长都习惯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应该的,但也要注意,如果纠正过多,管教过严,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

(3)加强对孩子求异思维

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这种训练原则能够启动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孩子在自由玩耍时,可给他折纸、积木、拼图等需要动脑筋且能够自由装卸拆合的玩具,以启动孩子的思维。


父母为主,其它为辅、、。


当然不是只能靠母亲,父亲也应该参与进来。看情形,你丈夫很少陪伴孩子吧,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的陪伴,如果没有父亲的正确引导,孩子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孩子的教育有分别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组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接受不同的教育。这其中的家庭教育又是所有教育阶段的基础,是教育中的教育重中之重。

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孩子越来越差还是自己的期许太高,或者说是教育孩子能力太差。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适合的员工;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老板。你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吗?记得《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太调皮,二奶奶几乎天天都在给他找老师,没有一个老师能教的了他。并不是白老七不可教也,而老师教育的方法不适合。后来季宗布就把这位白家七少爷收拾的心服口服。


让他多接触人,包括亲人和朋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