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候喜欢看书,慢慢接触手机之后就没再怎么看书了,发现自己的文笔逐渐趋于平庸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把初中读过的《茶花女》重读一遍,发现根本毫无印象啊啊啊啊,都怀疑自己以前有没有读完,而且读书笔记什么的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写个读后感写得跟挤牙膏一样,写出来也完全enmmmm难以形容,完全抓不住书里的内容啊

到底该怎样有效看书,抓住书里的内容呢


看看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它能满足你的所有需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头悬梁,锥刺股」……中华五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诸子百家、名士大儒留下了无数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可是,各位看官有没有发现,这些关于读书的论述其实没有什么实操价值。读书破万卷?只有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才能做到吧。读书百遍?现在值得读的书那么多,一本书读百遍,臣妾真的做不到。头悬梁,锥刺股?你确定这种反人类的读书方法会有效?

很遗憾,中国古今圣贤对于读书方法的论述寥寥无几。诸葛亮的「观其大略」,陶渊明的「会意」,苏轼「八面受敌」,郑板桥的「求精求当」……仅仅是一言以蔽之;老舍的「印象」法、鲁迅的「跳读」法、钱锺书的笔记读书法……都没有系统论述过。所以我们 「寒窗苦读十几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那么多古今贤文,却没有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怎么读书?

为什么我们成年后,读书反而会出现读不下去、读了就困、读完就忘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啃大部头,只愿意读网路媒体上碎片化的文章,甚至连稍微长一点的文章读不下去?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掌握真正有效的读书方法!

好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撰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全面论述了一套实用的读书方法。奥野宣之在书中详细论述了自己运用多年的笔记读书法,通过笔记实现有效阅读。从选书到购书,从读书到写作,奥野宣之把读书笔记运用到了读书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且获得了令人惊奇的效果。运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笔记读书法,读者不但把书读懂了,而且把书中的内容都内化到了自己的思想中,工作、写作也变得无比轻松。

奥野宣之是日本著名的「笔记本」作家。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可以说把笔记本运用到了极致。除了职业撰稿人的本职工作,奥野宣之还长期活跃在日本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专门从事学习方法论方面的培训。他依靠笔记本的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奥野宣之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运用笔记本的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那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究竟介绍了怎样一种读书方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把生米煮成熟饭」。为了防止看官想歪了,我把「饭」的概念扩大化一下。读书就是「做一顿大餐」。作者奥野宣之把读书活动分成选书、购书、读书和活用这四个阶段,其实就相当于选食材、买食材、洗切、烹饪这四个步骤。把选书和购书比喻成「选食材」、「买食材」很好理解。买回来的食材都是生的,不能直接下肚;而买回来的书不经过一系列加工,也没办法被我们吸收。生食材要洗好切好,才能下锅;书中的内容也要经过写读书笔记来梳理,才能让我们真正理解。最终做出美味的佳肴,还需要精心烹饪食材;要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也需要对读书笔记进行提炼、升华。

接下来,我们就要变身「大厨」,把一本书变成「一顿大餐」。

1. 「选食材」——选书

我们在做大餐之前,都会想好今天要吃什么。读书亦是如此。我们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读书需求。如果我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要考证、考职称,目标书籍基本上锁定。可是没有学习目标,怎么选书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很多小小的想法和好奇心。奥野宣之认为,一定要把这些转瞬即逝的灵感记录到「随想笔记本」中,因为这些随想就是读书需求的线索。有了这些线索,选书的命中率就提高了不少。

然后我们要定期翻看「随想笔记本」,分析记录的随想,找到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例如我们可以把线索作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检索,看看这个领域有哪些好书值得一读,或者找到相关的书评、书单。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书列到「购书清单」上。列出「购书清单」有很多好处,可以培养我们带著目的去读书的意识,激发主观能动性,消除冲动购买。

另外,《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还分析了亚马逊等在线书单的利弊。我们经常用的豆瓣就有这种功能。但是奥野宣之认为,手写书单效果更好。因为在线列书单会有一定的随意性,觉得这本书,那本书也不错;而手写书单更认真,对书的印象也更深刻。

2. 「买食材」——购书

列好了清单,我们就要去「买食材」了。现在在线购物十分发达,网上书店已经成为购书的首选。不过奥野宣之强调,去实体店买书对整个读书活动有很大的益处。在网上买书时,你会发现只能看书的简介、目录和前面一两章。就凭这点内容,没办法判断这本书是不是真如介绍的那么好。而去实体书店就不同,你可以随机翻看其中的任何一页、任意章节,「验货」的效果会好很多。这跟去菜市场买菜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咱不得好好挑一挑要买的菜,看看是否新鲜、个头大不大、色泽怎么样、有没有长虫子……

另外,去实体店购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体验,比如卖断货了、价格太贵犹豫不决等等。这些买书过程中的波折会加深我们对书的印象。好不容易买到手,还不得认真读一读。要是碰到签名售书活动,看著自己喜欢的作家亲手签下自己的名字,那种深刻的体验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对那本书也倍加珍惜。

3. 「洗切」——读书和记笔记

「食材」买回了家,我们就动手准备烹饪了。喜欢下厨的人都知道,烹饪最辛苦的阶段其实是准备阶段。炒菜花不了多少工夫,择菜、洗菜、切菜可能要好几个小时。读书亦是如此。要把书中的内容转化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读书笔记来帮忙。写读书笔记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摘抄梳理书中的内容,通过评论记录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想法,留下与书交流的证据。

但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们还是要把「读」这个步骤做好。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提出,一本书要读三遍,但读的过程中要为记笔记做准备。第一步通读,把觉得有价值的页折一个角;第二步把折角的页重读一遍,如果还是觉得好就把另一个角折起来;第三步再把折两个角的页读一遍,并用笔把好的内容标记出来。重点要标记与自己产生共鸣的词句,以及关键句和小标题(可用于制作思维导图)。

做好标记后,就开始记读书笔记。奥野宣之展示了他的拿手好「菜」——葱鲔(wěi)火锅式笔记法。葱鲔火锅是日本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特色火锅,主要配料是鲔鱼(金枪鱼)肉和葱段,其中的葱段是配菜而非调料。所谓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就是把摘抄(金枪鱼肉)和评论(葱段)结合在一起。

摘抄要写上记笔记的日期、书名和作者名,然后对已标记的内容进行筛选,只摘录对自己很重要的语句。而评论就是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者补充。摘抄和评论前面都要分别加上特殊的符号,把两者区分开来。

4. 「烹饪」——活用

「鲔鱼肉」(摘抄)和「葱段」(评论)已经洗净切好,接下来就进入最后一个步骤——「烹饪」(活用)。重读读书笔记,认真体味摘抄的内容和评论,你会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收获——创意。写文章或者做其他工作前,可以把相关的读书笔记看一看,真的可以激发出新的创意。很多创意就来源于既有信息重组,重读读书笔记就是其中一种。只是重读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充分吸收书中内容的基础上,磨练出原创思考,从而输出自己的思想。说白了就是要把「葱鲔火锅」实实在在地做出来,变成真正能吃的美味佳肴。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篇书评,把自己对整本书的理解都写出来。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写到了与这本书相关的文章,书中已经内化到你思想中的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到文章中。

好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笔记读书法就介绍到这里。可能有的看官会说,读本书,有必要这么费劲吗?真的很有必要。读书记笔记,其实是用输出倒逼输入。如果没有思想输出的目标,我们只会漫无目的地读书中的内容,输入效果肯定会很差。其实不仅是读书,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用输出倒逼输入。考试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很多人都非常痛恨考试,实际上是他们把考试错误地理解成了目的。试问一句,如果没有考试来倒逼我们输入知识,我们真的会认真看书,好好学习吗?

所以,既然要读书,咱就给自己加点作业(记读书笔记),读完再让自己考个试(写篇书评)。把书中的「生米」变成了肚中的「熟饭」,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


可以看看《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书中告诉我们:

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如果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不必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

1.你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有相当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学习了自己需要的知识。

你不需要通读全书,读的越多,不见得用的越多。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点,任何一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值回书价。

2.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知识的整理与记忆。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得把这本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才行。

在海尔工作十几年,应用最多的莫过于「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这种挽救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集体小厂的有效方法也不是张瑞敏先生的原创,而是从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书中其中一段「细细琢磨」,联系海尔的企业实际创立了「日清」工作法。

读书选择学习内容,首先考虑是否「用得上」,判断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也是「是否用上了」。

3.拆为己用,让读书容易、轻松、有效

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像张瑞敏一样能够学以致用,像刘一秒们一样把经典商业图书中的思想理论方法工具,用前显易懂的语言转述出来。

《这样读书就够了》指出,做到这样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步: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步:以后我怎样应用。

运用这三步进行的拆为己用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的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带来行为改变。相信你已有所感悟,阅读完一本书或书中的片段,有「然后」和「没然后」的区别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你要知道读书不是上班,享受的就是阅读过程。你追求高效是什么?阅读积累?如果是,最高效的就是只看书名,然后百度简介,记下来,完了。真正的读书是非常愉悦的,一些好的东西自己会钻进你脑袋。如果读书是为了功利,我的建议是不如不读。谢邀!

有效看书第一步找到自己近期非常感兴趣的书 第二步「扔掉」手机 把手机拿走 然后看之前告诉自己 我要认认真真开始看书了 然后尽量把所有注意力放到书上去 可能开始会做不好 慢慢会越来越好的 注意力集中了 效率自然就提高啦 一开始「挤牙膏」就挤牙膏呗 每次看书照样做读书笔记 挤著挤著 随著你阅读量上去了 动笔量上去了 笔记质量也会上去吧 不过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耐心 毕竟积累是日月堆砌而成的


我比较喜欢一个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看书,因为这样会让我静下心来,更有效的看书。


谢邀,在我看来,首先要有目标,合理的目标,比如两小时一本,或者一天一本,定了就得做,然后,就是笔记啊,可以边看边画线,或者适合自己的用笔记方式笔记,再之后就是回顾了,可以把你想看的部分,觉得需要再去看的部分看看,总之要回顾就是了。别按别人的方法去做,别人能给的只是引导,启发,回答的不好,见谅见谅


很难回答,因为我现在也没有能有效看书


我认为目标很重要……

你看书的目的是干嘛用的自己要知道!如果只是消遣,不用太在意有没有效率。如果想学习某种东西的话其实看过肯定可以记住的。

好的书看多了其实也是一种修养。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