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追星一直是个惹人争议的话题,当年的80后也有追星的年代,那与现在的90后和00后有什么区别呢?只是在于当年听磁带和贴海报与现在买周边的不同吗?


我是80后,说一下我们那个年代追星。

当我们追星的那个年代,和今天完全不一样,获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电视和报刊,当时听歌主要靠这个

这种磁带类机器,主要是日本产,有三个品牌:索尼,松下,爱华,爱华这个牌子其实是索尼旗下的,听起来倒是中国味。日本的单放机很神奇-----它可以倒著放也可以顺著放,但是不能精准点歌,比如说我要听某某首歌,这个是做不到的,一直到CD时代才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是和后来的小辈们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呢?

因为学外语。反正跟爹妈是这么说的。

这个东西叫做歌本。80后很多人都有。主要是用来抄歌词的。

上面贴的那些图片,是当时小卖部卖出去的那种明星不干贴,这些不干贴长这样

可以把这些图片一个一个撕下来,贴到歌本上,撕完了的不干贴就是这样的:啥都没有了。

图片是已经做过分割了的。

当年这些玩意很流行,很多文化产品都有不干贴,比如说这个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信息主要是看电视或者杂志,杂志大致都是这样

花花绿绿的,这都算好的了,还有那种「标题党」,说这个明星和那个明星怎么怎么好上了。有的连刊号都没有,就是路边卖的。

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对于明星有明显的「距离感」。

也就是说,不存在为了明星如何如何的。

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差不多是外星人。

为明星消费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

当然也有比较狂热的,比如说这位

杨丽娟(刘德华粉丝)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图标

但是即便是这位杨丽娟同学,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像现在为了明星。

80后有个特点:焦虑感,尤其是85前的那一批,处于风云际会的时刻,随便说说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 国企改革
  • 下岗潮
  • 加入WTO的谈判
  • 大学扩招
  • 大学大合并,改名
  • 互联网的崛起和宽频的普及
  • 电脑游戏的普及
  • 最早的一批网路游戏
  • 经济大爆发
  • 媒体天天讲国际化
  • 动漫的普及,尤其是日系动漫的普及

随便一个事,拿到今天可以从年头说到年尾,苹果发布一个新机器都能说道个半天,放在我们当年:这特么也值得说么?那年没有新事物?

注意,我说的新事物,是过去完全没有的,突然蹦的一下爆出来的。不是iphone4到iphone5的感觉,是突然出现了「智能手机」这一个物种。

好像智能手机真的是我年轻的那会发明出来的,只是我们当时不知道

新生事物的刺激,比如说电脑游戏和网路游戏导致80后的这一代人对于明星是较为迟钝的。

如果说十几岁可能对外感知还不明确,但是在20岁以后,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都能潜在的感觉到中国要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知道会怎么个变化,外加上信息不发达,对于明星狂热确实比现在弱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80后有极大的分化,85前和85后由于国家改变太大,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不一样。


另外说一下,我们那个时代的明星,有实力当然很好,没有实力也是要努力的。

一般没有实力而努力的,被称之为偶像派。

刘德华放今天应该算实力派,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偶像派的代表。

流量明星---没有这个概念。


不抖机灵,这个问题我想从消费方式的角度回答。

通常追星这种行为都发生在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而,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把三个年代出生的人,追星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划分。

80后对标的时间区间是1990-2000(2010)
90后对标的时间区间是2000-2010(2020)
00后对标的时间区间是2010-2020(2030)

从「追星说起」。

1989年,小虎队在台湾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巡演。随著演出的推进,粉丝的疯狂程度也不断高涨。

后来他们自发组成了自行车队,一路尾随追踪。「追星」一词,由此诞生。

娱乐是一项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与兴趣并让大家感到愉悦与满足的活动,大家也愿意为此进行各种方式的消费。

80后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纷呈的世界刚刚对这中国和这群年轻人们展开,作为第一波独生子女的他们开始消费著,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瘠的娱乐资源。

那时候人们追星消费更多的是,购买演唱会的门票、明星们的磁带、DV。

在本子上抄写歌词来支持和消费自己喜欢的歌手。

2001年10大销量国语唱片(排名不分先后)

王菲《寓言》《王菲2001》 周杰伦《JAY》《范特西》   孙燕姿《风筝》   萧亚轩《明天》

  陈小春《抱一抱》

  邓丽君《忘不了--邓丽君纪念专集》   郑秀文《完整》   s.h.e 《女生宿舍》

条件差一点的一群人坐在电视机前,好一点的一家人来观看电视当中自己喜欢的明星,为此增加其收视率。

以《还珠格格》为例

「1998年,《还珠格格》第一部在北京有线电视台播出时的收视率是54%;

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在北京、上海及湖南台播出时平均收视率分别是57%、55%和52%,最高点突破65% 《还珠格格》是亚洲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一直保持至今。在香港,《还珠格格》也使亚洲电视台击败无线,而在东南亚均打破了历史上华语电视剧在当地的最高纪录。

韩国三大电视台甚至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足以见得这部剧的影响力有多么强了。

90后,独生子女成为身边人的一种常态,互联网开始渗入每个人的生活,虽然90后们相当一部分仍旧延续了上一代喜欢抄歌词的习惯,但是消费形式与80后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

90后作为更为个性和独立的一代,凡事喜欢亲自去判断,爱憎分明。

一旦发现了中意的明星,90后们会大声说出来,不仅自己超兴奋,甚至还要告知亲朋好友,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超女、快男时代。

《超级女声》是中国湖南卫视从2004年起主办大众歌手选秀赛,从那时起,中国的选秀时代正式来临。虽然其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再从事相关工作,但是当年从中脱颖而出的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尚雯婕、谭维维等等至今还活跃在荧屏上。

2007年,《快乐男声》横空出世,当年的是总冠军:陈楚生、第2名:苏醒、第3名:魏晨、第4名:张杰。相信这些名字对于许多人而言至今也并不陌生。

相信经历过的人,一定都记得大家守在电视机前不仅自己投票,还联系朋友们给自己喜欢的歌手用简讯投票的过往岁月。

大家从购买碟片开始逐渐转变为电脑、手机、MP3下载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歌曲,甚至当时还有不少人发送到10XXXXX把歌曲设置成自己的彩铃。

在互联网上,人们在各个论坛贴吧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摇旗呐喊,人以群分,不少喜欢相同歌手的人聚集到一起,相互认识熟悉,甚至不乏以此为契机走入婚姻的殿堂。

80后看电视,90后敲电脑,00后刷手机。

00后成长生活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可看可玩的娱乐内容变得从未有过的丰富。

如果说80后和90后只是追星,而00后显然更高级,他们开始「养」星了。

明星不再是简单的榜样,而是被赋予了哥哥、弟弟、爱人、家人等多重身份的复合角色。

为了迎合Z时代的年轻人,娱乐业的消费内容和产品也是越发新奇与个性。

微博上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打榜,电子唱片,vip会员付费,相关的周边产品,贡献巨大的互联网流量,各大平台的话题争论和制造,都是现在追星的消费形式。

说到流量,鹿晗作为归国四子的顶流,2012年以曼彻斯特联的球迷的身份仅仅只是转发一条微博,就破了第一项微博上的世界纪录「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

2015年5月,鹿晗作为顶流明星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封面,封面几个大字写著:「颜值+时代」。意味著,以鹿晗为首的流量时代已经到来,「流量明星」一词也因鹿晗而起。

以《小时代》为例,「高价值IP+流量明星」制作出的电影被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恶评如潮也抵挡不住粉丝们对他们的欢迎。

没有人永远18岁,但是永远有人18岁,总有人为此类娱乐内容消费和埋单。

《小时代》——4.83亿 2013年6月27日上映 豆瓣评分4.7
《小时代2》——2.9亿 2013年8月8日上映 豆瓣评分 4.9
《小时代3》——5.2亿 2014年7月17日上映 豆瓣评分4.5
《小时代4》——4.8亿 2015年7月9日上映 豆瓣评分4.7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是非,2018年9月,共青团中央批忐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2019年科幻类题材电影《流浪地球》的大火,以及《上海堡垒》的失利,是市场给走流量路线的明显和资本一记重拳。

18岁的孩子们也长大了。

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会追捧什么。

但是在这个时代,00后们对明星们的迭代速度也以肉眼可见。

作为顶级流量的归国四子,在前面加一个「曾经」一词,不过也只用了不到几年的光景。

前有练习生蔡徐坤、锦鲤杨超越,后有肖战、王一博。

肖战新歌达殿堂史诗唱片认证《光点》上线16小时24分钟单平台销售额破5000万!销量超1666.66万张!并且达成最快破1000万销量和5000万销售额双纪录!

如今肖战因意识XT被喉舌点名也身陷囹圄。

没人知道下一个被万众瞩目的明星会是谁,也没人知道下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们会喜欢什么。

以上。


其实我觉得支持偶像的方式没有变,是心态变了,粉丝变得卑微了。

支持的方式一直都就是花钱嘛。

我90后,那个时候就是买海报买磁带,现在就买周边买杂志买代言什么的,只要在经济能力范围以内,我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心态

现在总是看到一种言论,「粉丝要是不为xx做这做那,那xx就完了」,我觉得这种就是赤裸裸的绑架式追星,追星从我喜欢你,所以愿意为你做什么什么变成了你喜欢我,你必须为我做什么什么,你要是不做,你就不是真的喜欢我

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也追星,现在却有点反对追星,因为我觉得这个事现在变成了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一旦这种「我爱你所以必须为你做什么」的思维方式形成,这不单单是追星这件小事,他是在剥夺一个人的独立人格。

追星从以前的一件闲情逸致的小事,变成了一件能够轻易影响三观影响家庭甚至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大事,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追星心态和性质没有本质不同

只是追星媒介变了而已,从没有互联网时代的磁碟海报,到互联网刚刚产生下的简讯投票,到现在互联网的成熟时代的打榜

当然,互联网产生的新型媒介确实更能把粉丝极端化,并且这种极端化更加能够被圈外人看到并且影响到圈外人的生活,所以诟病现在饭圈的人越来越多,这其实是媒介变化和大量资本介入导致的,与追星的人没太大关系,饭圈女孩还是那群追星族

当下饭圈的畸形生态,互联网和资本都功不可没


80是看墙上的海报,在大街和电视上听偶像的歌。

90是在mp3里听偶像的歌,在三十多岁时去偶像的演唱会,偶像的歌陪伴了他们的青春。

00是在网路上倾诉爱意,为自己的爱豆力所能及的做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只是喜欢的方式不同,尊重别人,也保持自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