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真的好少,从服饰、礼节、建筑等各个方面,很难清晰的感受到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反观日本,感觉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做的比我们要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发展?


那是你的错觉。

因为中国从举行科举制后,文化就主要由文人和平民主导。特别是明清以来,平民文化进一步强势,平民讲究便利和实用,以文人为代表的精英则看重以你的真才实学服人。而日本以及欧洲,在近代之前大部分是由贵族主导的,更讲究礼节和仪式。

就举一例,茶文化是中国传出的吧?不管是日本茶道还是英国的下午茶。日本的茶道演化出了各个流派,喝个茶,从房间的布局,人的坐姿,茶具的摆放,倒茶的动作…都有严格的程序,还给茶道附上和、敬、清、寂等哲学思想。

而在中国,大部分人喝茶并没有这么多规矩,只是日常饮用和招待客人。

这样看来,你是不是觉得日本茶道好有底蕴啊,中国人喝茶怎么这么随便。

但日本茶道,普及率并不高。而在中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特别是闽粤一带,家家有茶具,日日都喝茶。那么单说茶这个文化,你认为哪国继承得好?

当然,百姓平常喝茶是随便。但会喝茶的玩家也是有各种讲究的,可他们讲究的点在于茶的味道本身,茶具的选择和泡茶的动作也是为能泡出更好喝的茶服务。如果你能喝出这泡茶的好坏、茶的产地、制作的工艺等等,那便受人尊重。其实讲究的还是你的真才实学,大家并不关心你坐得正不正,喝茶的姿势优不优美。

然后百姓的日常喝茶你看不上,圈内玩家的喝茶你又看不出门道。而日本茶道虽然你看不懂,但一套流程下来,给你的仪式感还是很强的,甚至还能模仿一二,自然就会觉得日本人对茶文化继承得好啊。

然后推广到其它的各个文化,你开始感慨「中华文化不存」、「xx正统在日本了」。


课本里说「年」是一种怪物,人们用炮仗吓跑了「年」,所以叫「过年」。然而现在不让放炮仗。

课本里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要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然而现在不让化龙舟,并且城里基本没蛇,也不用饮雄黄酒。

课本里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前一天就是寒食节,人们这天去祖坟扫墓,祭拜先祖。现在不让建祖坟,都火化了搁公墓,还得几年交一次钱。寒食节吃不吃寒食,这个得由学校食堂决定。

课本里说狗肉节,羊肉节。现在狗肉是不是不让吃了?

祠堂倒了就不让修了,祖庙当年就被拆了,集市还算非法聚会呢,单独一个摊位价格够手艺人整个节日的活动收入了。

画糖人算手艺吧?现在能用电脑画,出画快,更复杂,还能画各种喜爱的动漫角色,两分钟就能舔到老婆了,不快乐么?还便宜。

这例子太多了。

说到底,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诉求就不在一个频道,何况上面的人也完全不在乎甚至想完全取消掉,我们下面的有什么办法呢?

还是你指望我们能凭空感受被「明文禁止」的东西?


日本不太好,其实他们保留的的传统文化其中糟粕要多余精华。有利的文化被抛弃,有害的文化却被保留下来。

最明显的莫过于,昭和男儿与平成废物。

反过来中国传统文化,则被保留的内核的非常多,他们被剥离外表,改头换面以新的形式冠以现代文化,被现代中国人所接受,并且发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文化这个东西,并不是外面如何他就是如何的,更多的是发展,自我的发展变化。

日本人保留了外表,却不保留内核,而中国恰恰相反


这个东西,分两面理解。

其一,传统文化和封建残余或者说和落后生产力是直接挂钩的,比如说传统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一把火就烧了,要那个也就是发展一下旅游业,日常肯定是见不到。咱们看欧洲的传统建筑多,那也多是砖石解构的,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的,一个小火苗就没了。

再说服饰,一个是审美问题,一个是实用问题,审美就不说了,各有所爱,实用方面,按现在这个所谓汉服的形式和实用两个字基本不沾边。

再有就是礼节了,咱们以前老百姓见面怎么打招呼?拱拱手,问一声您吃了吗?现在不还是这样吗,最多就是拱手变成摆手?其实古人也摆手的。

归根结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我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工业文明,现代化的国家,其和麒国家的传统文化剥离感都挺重的,我甚至觉得中国算好的。至于说日本,虽然我说一直坚持著对于日本的好感,但是,人家现在还有天皇呢,这个东西就在某个层面上决定了它的「传统」。

这是其一。

其二呢,就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了,咱么中国文化,由于近代以来的风雨飘摇,有很大一部分是断了,或者说是式微了。

说什么建筑礼节服饰,那其实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表现形式,文化最基础的是什么?是浴语言,是文字,要学好语言读懂文字,首先要看书,学习传统文化自然就要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书籍。

但是真要说这点吧,中国也不算差的,咱么上学学的那些还有先秦的呢,别的国家,就算是日本这样一个算是有民族传统的国家,看看他们的诗词文章也鲜少有七八百年以上的,源氏物语那才什么年头啊?韩国人上六十岁的还能看懂中文报纸呢,现在自己身份证都不一定读得懂了。至于西方,美国人能背两首莎士比亚也算半个文化人了,然而沙文和美国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

说了这么多好像又吹起来了,这样不好,我还是多提问题。

过于建筑复试理解这些,我了解的比较浅显,前面也说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说点我了解的。

我这个人啊,有个还算是与众不同的爱好,那就是京剧,这玩意儿虽然说著叫国粹啊,但是据我个人的不完全统计,在当代年轻人里边儿,喜欢京剧的还没有喜欢汉服古琴的多。从年代上看,京剧完全成形到今天也不到两百年,汉服各种制式几百上千年的都有,好像汉服更传统,不过这这样想的话,又成正面例子了,所以事实不是这样的。

譬如汉服这样的传统元素的兴起,说白了,还是搭上了流行这班车。关于这个问题,知乎有大量讨论(撕逼),我就不多说了。

咱么单说这个京剧,我觉得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就和京剧挺剥离的,换言之,一个人天天听京剧唱京剧,你肯定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和传统文化剥离的人。

但是,为什么现在京剧没有受到广泛的欢迎呢?

说白了,不是他不好,而是他有门槛,那毕竟是以前的文化,绝大多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面临这这个问题。

我让你住木头平房,穿汉制长裙,每天听著昆曲京剧,您乐意吗?

您可能乐意,但现实是,大多数人不乐意,这个大多数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你给日本人看源氏物语原本,他还不一定有中国人认识的字多。

就京剧这样一种诞生才两百年的艺术形式,已经与当今社会明显脱节了,或者说,当今的人们,很多都够不上欣赏京剧的门槛了。

京剧讲湖广音中州韵,湖光是什么?中州是什么?什么叫一年,什么叫韵?知乎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些,为什么啊?上学没学过呗!为什么没学啊?没用呗。

至于说现在的年轻人为啥爱听流行歌啊?好听?京剧也好听啊。问题是有人听得懂贾斯丁比伯,可是她听不懂三大贤呀。人人都喜欢动次打次,却没几个知道中国的传统打击乐打起来啥样。

当然,同样的,外国人也喜欢贾斯丁比伯,同样的,他们也没几个人听得懂威尔第。

————————————————————————

总而言之,为什么感觉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剥离?很简单,字面意思,都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了,能不剥离嘛?世界范围内,工业文明战胜了农业文明,这玩意儿是真的战胜了,打仗打赢的,全方位都赢了,唯一能挣咋的也就剩文化艺术了,毕竟这个东西一人一个口味你。

至于说日本这样的例子,我觉得以后还是别举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废除了君主制的现代化国家,看起来可能都没有日本「复古」,这个问题很复杂,表面上看著是个文化问题,其实本质上是个经济政治问题。但要是真比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是中国赢。

咱们为什么要文化自信,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呀?

首先是咱们有,有很多,不继承显得浪费了。

其次是我们这个文化实在是太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整个体系都可以说是最世俗化的,这个放到全世界比都是第一,只有世俗化才能古为今用,才能符合今天的发展需要,即使这样也还需要扬弃。

京都的宫殿很好,天皇不能要。

武士刀很好,武士道不能要。

至于说宫殿和刀?我们也没缺过。可是这些东西除了旅游收藏拍电影还有啥用?剩下的作用也就是上课本了。

既然只有旅游收藏拍电影有用,那这些东西也就只能出现在这些方面了。

至于说融入到生活里,处处可见,也不是不可以,做个京剧脸谱钥匙扣,天天带身上,可是这又能咋地呢?不还是听不懂京剧嘛?

在高度资本化的现代社会,谈到传统文化,多数时候只是一种商业噱头罢了,我在你家门口一比一复原一座宋代的高塔,你依旧会有剥离感,原因不在于这个塔复原的怎么样,而在于这个塔它要收票。就天天看著知乎上这些「复古风」的人们骂街,我就觉得挺剥离了其实。

至于说真的去文化传承,那永远都只是少数人的生活,少数人的爱好。

————————————————————————

还有,我真的觉得自己身边到处都是传统文化,我的书架上白话文的书籍甚至不超过四十本,一多半是学科专著,剩下也有不少说的是传统的东。剥离感这种东西更多的不是在心外,不是在眼前,而是在心中,在眼里。


一:世界观变了,过去,至少是1840年过去的古人一直都认为中国居于中央,这种现在看起来自负的想法是因为什么?因为在过去的古人的对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就是单纯的「天圆地方」,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分布

可以明显看出,三垣尤其是紫微垣局与中央,其他星系围绕紫微垣分部四周,这是一种非常符合人类直观视觉与经验的宇宙想像,并由此衍生出了中国居于世界中央、君主至高无上的理论思想,而现在,别说中国居于中央,地球人在这个宇宙中到底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证实了宇宙中的智慧生命的存在,那人类在宇宙中又应该是什么地位?然而这个过程的转变变得太快,快到中国人已经完全不明白这套话语体系衍生出来的逻辑、思考、审美之类的思想体系。别的不说,就论中国各个古建筑、古代服饰、古代器具的介绍中所一定会夹杂著的设计理念与美学价值的解释,这种思维模式再过去难道只存在这些古物、古代艺术品之中?但是现在我们却又更多的是从哪里学到?

二、过快的发展让人的记忆产生了断裂与重塑。接前文提到的审美、情趣、思维之类的东西,肯定不是大部分人都能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但是它却是过去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共识,因为这是他们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中不证自明的公理,是一切逻辑的起点,但是这种思维在现代早已支离破碎,变成为了完全不懂的语境。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最近一个忽然火起来的段子,「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成为了一种嘲讽和自嘲的话语。但是这句话的出现就是是为了成为一个段子而存在的吗?这句话的出处是在90年代,是中国处在改革初期、市场化经济还不够、中国各个群体还没发生显著分层的时期,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在不同的社会体制内建设国家并且获得一份美好的生活,同时国家也会为每一个在不同体制内的人解决问题,在当时来说国家的体制确实给能给人这种判断与希望,但是为什么到现在就变成了一个段子,一个梗呢?

三、传统思想的断裂与新思想的真空。关于身体的文化与社会的文化的断裂,在之前两点的论述中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一个断裂在哪?在思想层面的最高指导之处,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观。比如说有个问题,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人一生但是很多人没有选择去思考: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很多人给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父母把我从小养育大,所以我应该去孝顺父母。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关键问题:我对父母的孝顺实际上是一种契约下的回馈,父母在我独立前所有的投资,在我独立后我应当回报给他们。那么,如果父母没有抚养我们,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孝顺父母了?如果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好自己的角色,那么未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父母?另外一个问题:这种回馈有没有期限。假设一个人27岁实现了生活独立和经济独立,他父母25岁生的他,那么日后孝敬父母是不是只用还个27年,父母79岁以后就可以完全不用再管了?这也是中国现在道德伦理上的一个很根本的问题:长期的习俗让人们忘却了,伦理道德背后应该有一个终极的依据去支撑我们并非出于功利和契约,而是以一种「应当」「应该」的思维去遵守和尊崇。但是,古代中国不是没有完成这最关键的一步,不过这个成果已经被我们基本上彻底毁掉了。这个成果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人」的伦理道德论证成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比如说「乌鸦反哺」这个例子,在宋明理学看来连畜生都在遵守孝道,人为什么不应该遵守孝道,难道这个人连畜生都不如吗?当然,这种论述确实有问题,但是它却解决了我之前说的最核心的问题,人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应当」的行为,还是一种「选择」和「契约」的行为。然而这种观念,先在19年后被新文化运动狠狠解构和颠覆了一遍,而最后的那些流于形式与习俗的部分,又在某个十年里面再度解构和颠覆,现在留下来的,更多是一种对传统的无意识的习惯性的延续。然而这种空缺被填补了吗?没有,某10年之前,和这种传统思想作斗争、并且长期成为人民最核心的人生观念是什么?爱国主义和共产社会理想,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这种观念在某个十年之后又被拆了个七零八落,现在去问一个人,你读书、工作、赚钱的目的是什么?恐怕大部分人的答案就是一句有个漂亮的老婆/帅气的老公,有个大house和一辆好车。这种想法没什么问题的,但是问题是在这种满足了基本生存之上的更高的追求是应该且必须要存在的,毕竟有谁愿意接受一群只知道逐利的人成为管理我们这个社会的官员、我们的老师?可问题是,这个脱离了生存需求的人生理念,现在我们真的找得到一个完整版的吗?

第四、传统文化与观念的载体的消亡。文化与观念需要载体,而最好的载体莫过于书籍和礼俗,前者通过知识塑造人的思维,后者通过身体塑造人的观念。比如说士兵见到长官要敬礼,那么为什么要敬礼呢?尊重。那么,这种尊重的观念,是一种思维上的自愿还是一种身体上的规训?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敬礼就是在表达对长官的尊重,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见到长官就应该用敬礼来表现尊重?敬礼,就把人的尊重通过行为牢牢困在了人的身上。然而19年之后,大规模的移风易俗改变的不只是人们日常社交时候的礼仪,一些和人生牢牢捆绑的礼仪,例如婚丧生葬一并改变和取缔了,而这种改变和取缔,使得依附这些礼仪生存的传统观念丧失了存在的形态。另一点,如果想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基底,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他们的启蒙教科书。中国古代的启蒙教科书是什么?《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最基本的教科书奠定了一个古代的读书人最原初的三观,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以及其他的子部、史部、集部教科书,从此来塑造这个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在我们学的教科书是什么呢?而这些过去的教科书现在在我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对比一下,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到三十年战争,世俗国王与基督教会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消停过,但是在这结束后,圣经有没有被扔到了过去历史的角落里面?没有。直到现在,圣经都一直是欧美地区从出生到成年都会接触到的启蒙书籍与教科书,而从圣经之中所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也因此长期保留。比如说欧美的人去教堂里面参加圣礼,对这些圣礼的基本流程和大致含义都是有所知道的;他们的三观之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圣经及基督教内容。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举行一个古代的婚礼和葬礼,除了看热闹之外,还有多少人还知道这一套礼仪所包含的文化寓意是什么呢?而且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还能复原出来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