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體現真的好少,從服飾、禮節、建築等各個方面,很難清晰的感受到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反觀日本,感覺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上做的比我們要好。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究竟應該如何生存發展?


那是你的錯覺。

因為中國從舉行科舉制後,文化就主要由文人和平民主導。特別是明清以來,平民文化進一步強勢,平民講究便利和實用,以文人為代表的精英則看重以你的真才實學服人。而日本以及歐洲,在近代之前大部分是由貴族主導的,更講究禮節和儀式。

就舉一例,茶文化是中國傳出的吧?不管是日本茶道還是英國的下午茶。日本的茶道演化出了各個流派,喝個茶,從房間的佈局,人的坐姿,茶具的擺放,倒茶的動作…都有嚴格的程序,還給茶道附上和、敬、清、寂等哲學思想。

而在中國,大部分人喝茶並沒有這麼多規矩,只是日常飲用和招待客人。

這樣看來,你是不是覺得日本茶道好有底蘊啊,中國人喝茶怎麼這麼隨便。

但日本茶道,普及率並不高。而在中國,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特別是閩粵一帶,家家有茶具,日日都喝茶。那麼單說茶這個文化,你認為哪國繼承得好?

當然,百姓平常喝茶是隨便。但會喝茶的玩家也是有各種講究的,可他們講究的點在於茶的味道本身,茶具的選擇和泡茶的動作也是為能泡出更好喝的茶服務。如果你能喝出這泡茶的好壞、茶的產地、製作的工藝等等,那便受人尊重。其實講究的還是你的真才實學,大家並不關心你坐得正不正,喝茶的姿勢優不優美。

然後百姓的日常喝茶你看不上,圈內玩家的喝茶你又看不出門道。而日本茶道雖然你看不懂,但一套流程下來,給你的儀式感還是很強的,甚至還能模仿一二,自然就會覺得日本人對茶文化繼承得好啊。

然後推廣到其它的各個文化,你開始感慨「中華文化不存」、「xx正統在日本了」。


課本里說「年」是一種怪物,人們用炮仗嚇跑了「年」,所以叫「過年」。然而現在不讓放炮仗。

課本里說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要包糉子,賽龍舟,飲雄黃酒。然而現在不讓化龍舟,並且城裡基本沒蛇,也不用飲雄黃酒。

課本里說清明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前一天就是寒食節,人們這天去祖墳掃墓,祭拜先祖。現在不讓建祖墳,都火化了擱公墓,還得幾年交一次錢。寒食節喫不喫寒食,這個得由學校食堂決定。

課本里說狗肉節,羊肉節。現在狗肉是不是不讓喫了?

祠堂倒了就不讓修了,祖廟當年就被拆了,集市還算非法聚會呢,單獨一個攤位價格夠手藝人整個節日的活動收入了。

畫糖人算手藝吧?現在能用電腦畫,出畫快,更複雜,還能畫各種喜愛的動漫角色,兩分鐘就能舔到老婆了,不快樂麼?還便宜。

這例子太多了。

說到底,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訴求就不在一個頻道,何況上面的人也完全不在乎甚至想完全取消掉,我們下面的有什麼辦法呢?

還是你指望我們能憑空感受被「明文禁止」的東西?


日本不太好,其實他們保留的的傳統文化其中糟粕要多餘精華。有利的文化被拋棄,有害的文化卻被保留下來。

最明顯的莫過於,昭和男兒與平成廢物。

反過來中國傳統文化,則被保留的內核的非常多,他們被剝離外表,改頭換面以新的形式冠以現代文化,被現代中國人所接受,並且發揚。。。。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文化這個東西,並不是外面如何他就是如何的,更多的是發展,自我的發展變化。

日本人保留了外表,卻不保留內核,而中國恰恰相反


這個東西,分兩面理解。

其一,傳統文化和封建殘餘或者說和落後生產力是直接掛鉤的,比如說傳統建築,大都是土木結構,一把火就燒了,要那個也就是發展一下旅遊業,日常肯定是見不到。咱們看歐洲的傳統建築多,那也多是磚石解構的,像巴黎聖母院那樣的,一個小火苗就沒了。

再說服飾,一個是審美問題,一個是實用問題,審美就不說了,各有所愛,實用方面,按現在這個所謂漢服的形式和實用兩個字基本不沾邊。

再有就是禮節了,咱們以前老百姓見面怎麼打招呼?拱拱手,問一聲您喫了嗎?現在不還是這樣嗎,最多就是拱手變成擺手?其實古人也擺手的。

歸根結底,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以我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工業文明,現代化的國家,其和麒國家的傳統文化剝離感都挺重的,我甚至覺得中國算好的。至於說日本,雖然我說一直堅持著對於日本的好感,但是,人家現在還有天皇呢,這個東西就在某個層面上決定了它的「傳統」。

這是其一。

其二呢,就是客觀上存在的問題了,咱麼中國文化,由於近代以來的風雨飄搖,有很大一部分是斷了,或者說是式微了。

說什麼建築禮節服飾,那其實都是一些細枝末節的表現形式,文化最基礎的是什麼?是浴語言,是文字,要學好語言讀懂文字,首先要看書,學習傳統文化自然就要去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書籍。

但是真要說這點吧,中國也不算差的,咱麼上學學的那些還有先秦的呢,別的國家,就算是日本這樣一個算是有民族傳統的國家,看看他們的詩詞文章也鮮少有七八百年以上的,源氏物語那才什麼年頭啊?韓國人上六十歲的還能看懂中文報紙呢,現在自己身份證都不一定讀得懂了。至於西方,美國人能背兩首莎士比亞也算半個文化人了,然而沙文和美國傳統文化沒有什麼關係。

說了這麼多好像又吹起來了,這樣不好,我還是多提問題。

過於建築複試理解這些,我瞭解的比較淺顯,前面也說了,這裡就不多說了,我說點我瞭解的。

我這個人啊,有個還算是與眾不同的愛好,那就是京劇,這玩意兒雖然說著叫國粹啊,但是據我個人的不完全統計,在當代年輕人裡邊兒,喜歡京劇的還沒有喜歡漢服古琴的多。從年代上看,京劇完全成形到今天也不到兩百年,漢服各種制式幾百上千年的都有,好像漢服更傳統,不過這這樣想的話,又成正面例子了,所以事實不是這樣的。

譬如漢服這樣的傳統元素的興起,說白了,還是搭上了流行這班車。關於這個問題,知乎有大量討論(撕逼),我就不多說了。

咱麼單說這個京劇,我覺得咱們現在這個社會就和京劇挺剝離的,換言之,一個人天天聽京劇唱京劇,你肯定不會覺得他是一個和傳統文化剝離的人。

但是,為什麼現在京劇沒有受到廣泛的歡迎呢?

說白了,不是他不好,而是他有門檻,那畢竟是以前的文化,絕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面臨這這個問題。

我讓你住木頭平房,穿漢制長裙,每天聽著崑曲京劇,您樂意嗎?

您可能樂意,但現實是,大多數人不樂意,這個大多數不僅是中國,更是世界。你給日本人看源氏物語原本,他還不一定有中國人認識的字多。

就京劇這樣一種誕生才兩百年的藝術形式,已經與當今社會明顯脫節了,或者說,當今的人們,很多都夠不上欣賞京劇的門檻了。

京劇講湖廣音中州韻,湖光是什麼?中州是什麼?什麼叫一年,什麼叫韻?知乎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這些,為什麼啊?上學沒學過唄!為什麼沒學啊?沒用唄。

至於說現在的年輕人為啥愛聽流行歌啊?好聽?京劇也好聽啊。問題是有人聽得懂賈斯丁比伯,可是她聽不懂三大賢呀。人人都喜歡動次打次,卻沒幾個知道中國的傳統打擊樂打起來啥樣。

當然,同樣的,外國人也喜歡賈斯丁比伯,同樣的,他們也沒幾個人聽得懂威爾第。

————————————————————————

總而言之,為什麼感覺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剝離?很簡單,字面意思,都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了,能不剝離嘛?世界範圍內,工業文明戰勝了農業文明,這玩意兒是真的戰勝了,打仗打贏的,全方位都贏了,唯一能掙咋的也就剩文化藝術了,畢竟這個東西一人一個口味你。

至於說日本這樣的例子,我覺得以後還是別舉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廢除了君主制的現代化國家,看起來可能都沒有日本「復古」,這個問題很複雜,表面上看著是個文化問題,其實本質上是個經濟政治問題。但要是真比傳統文化,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都是中國贏。

咱們為什麼要文化自信,要繼承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呀?

首先是咱們有,有很多,不繼承顯得浪費了。

其次是我們這個文化實在是太好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整個體系都可以說是最世俗化的,這個放到全世界比都是第一,只有世俗化才能古為今用,才能符合今天的發展需要,即使這樣也還需要揚棄。

京都的宮殿很好,天皇不能要。

武士刀很好,武士道不能要。

至於說宮殿和刀?我們也沒缺過。可是這些東西除了旅遊收藏拍電影還有啥用?剩下的作用也就是上課本了。

既然只有旅遊收藏拍電影有用,那這些東西也就只能出現在這些方面了。

至於說融入到生活裏,處處可見,也不是不可以,做個京劇臉譜鑰匙扣,天天帶身上,可是這又能咋地呢?不還是聽不懂京劇嘛?

在高度資本化的現代社會,談到傳統文化,多數時候只是一種商業噱頭罷了,我在你家門口一比一復原一座宋代的高塔,你依舊會有剝離感,原因不在於這個塔復原的怎麼樣,而在於這個塔它要收票。就天天看著知乎上這些「復古風」的人們罵街,我就覺得挺剝離了其實。

至於說真的去文化傳承,那永遠都只是少數人的生活,少數人的愛好。

————————————————————————

還有,我真的覺得自己身邊到處都是傳統文化,我的書架上白話文的書籍甚至不超過四十本,一多半是學科專著,剩下也有不少說的是傳統的東。剝離感這種東西更多的不是在心外,不是在眼前,而是在心中,在眼裡。


一:世界觀變了,過去,至少是1840年過去的古人一直都認為中國居於中央,這種現在看起來自負的想法是因為什麼?因為在過去的古人的對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就是單純的「天圓地方」,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分佈

可以明顯看出,三垣尤其是紫微垣局與中央,其他星系圍繞紫微垣分部四周,這是一種非常符合人類直觀視覺與經驗的宇宙想像,並由此衍生出了中國居於世界中央、君主至高無上的理論思想,而現在,別說中國居於中央,地球人在這個宇宙中到底是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真的有一天證實了宇宙中的智慧生命的存在,那人類在宇宙中又應該是什麼地位?然而這個過程的轉變變得太快,快到中國人已經完全不明白這套話語體系衍生出來的邏輯、思考、審美之類的思想體系。別的不說,就論中國各個古建築、古代服飾、古代器具的介紹中所一定會夾雜著的設計理念與美學價值的解釋,這種思維模式再過去難道只存在這些古物、古代藝術品之中?但是現在我們卻又更多的是從哪裡學到?

二、過快的發展讓人的記憶產生了斷裂與重塑。接前文提到的審美、情趣、思維之類的東西,肯定不是大部分人都能具備的能力與素質,但是它卻是過去大部分知識分子的共識,因為這是他們的知識與思想體系中不證自明的公理,是一切邏輯的起點,但是這種思維在現代早已支離破碎,變成為了完全不懂的語境。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最近一個忽然火起來的段子,「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成為了一種嘲諷和自嘲的話語。但是這句話的出現就是是為了成為一個段子而存在的嗎?這句話的出處是在90年代,是中國處在改革初期、市場化經濟還不夠、中國各個羣體還沒發生顯著分層的時期,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在不同的社會體制內建設國家並且獲得一份美好的生活,同時國家也會為每一個在不同體制內的人解決問題,在當時來說國家的體制確實給能給人這種判斷與希望,但是為什麼到現在就變成了一個段子,一個梗呢?

三、傳統思想的斷裂與新思想的真空。關於身體的文化與社會的文化的斷裂,在之前兩點的論述中已經說得差不多了,但是中國文化最大的一個斷裂在哪?在思想層面的最高指導之處,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觀。比如說有個問題,可以說是貫穿了中國人一生但是很多人沒有選擇去思考:人為什麼要孝敬父母?很多人給的答案很簡單,因為父母把我從小養育大,所以我應該去孝順父母。但是這裡面就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對父母的孝順實際上是一種契約下的回饋,父母在我獨立前所有的投資,在我獨立後我應當回報給他們。那麼,如果父母沒有撫養我們,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孝順父母了?如果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做好自己的角色,那麼未來我們是不是可以按照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父母?另外一個問題:這種回饋有沒有期限。假設一個人27歲實現了生活獨立和經濟獨立,他父母25歲生的他,那麼日後孝敬父母是不是隻用還個27年,父母79歲以後就可以完全不用再管了?這也是中國現在道德倫理上的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長期的習俗讓人們忘卻了,倫理道德背後應該有一個終極的依據去支撐我們並非出於功利和契約,而是以一種「應當」「應該」的思維去遵守和尊崇。但是,古代中國不是沒有完成這最關鍵的一步,不過這個成果已經被我們基本上徹底毀掉了。這個成果就是宋明理學。宋明理學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把「人」的倫理道德論證成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比如說「烏鴉反哺」這個例子,在宋明理學看來連畜生都在遵守孝道,人為什麼不應該遵守孝道,難道這個人連畜生都不如嗎?當然,這種論述確實有問題,但是它卻解決了我之前說的最核心的問題,人的倫理道德行為,是一種「應當」的行為,還是一種「選擇」和「契約」的行為。然而這種觀念,先在19年後被新文化運動狠狠解構和顛覆了一遍,而最後的那些流於形式與習俗的部分,又在某個十年裡面再度解構和顛覆,現在留下來的,更多是一種對傳統的無意識的習慣性的延續。然而這種空缺被填補了嗎?沒有,某10年之前,和這種傳統思想作鬥爭、並且長期成為人民最核心的人生觀念是什麼?愛國主義和共產社會理想,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但是這種觀念在某個十年之後又被拆了個七零八落,現在去問一個人,你讀書、工作、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恐怕大部分人的答案就是一句有個漂亮的老婆/帥氣的老公,有個大house和一輛好車。這種想法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問題是在這種滿足了基本生存之上的更高的追求是應該且必須要存在的,畢竟有誰願意接受一羣只知道逐利的人成為管理我們這個社會的官員、我們的老師?可問題是,這個脫離了生存需求的人生理念,現在我們真的找得到一個完整版的嗎?

第四、傳統文化與觀唸的載體的消亡。文化與觀念需要載體,而最好的載體莫過於書籍和禮俗,前者通過知識塑造人的思維,後者通過身體塑造人的觀念。比如說士兵見到長官要敬禮,那麼為什麼要敬禮呢?尊重。那麼,這種尊重的觀念,是一種思維上的自願還是一種身體上的規訓?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敬禮就是在表達對長官的尊重,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見到長官就應該用敬禮來表現尊重?敬禮,就把人的尊重通過行為牢牢困在了人的身上。然而19年之後,大規模的移風易俗改變的不只是人們日常社交時候的禮儀,一些和人生牢牢捆綁的禮儀,例如婚喪生葬一併改變和取締了,而這種改變和取締,使得依附這些禮儀生存的傳統觀念喪失了存在的形態。另一點,如果想知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思想基底,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他們的啟蒙教科書。中國古代的啟蒙教科書是什麼?《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這些最基本的教科書奠定了一個古代的讀書人最原初的三觀,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學習儒家經典以及其他的子部、史部、集部教科書,從此來塑造這個讀書人的精神世界。但是現在我們學的教科書是什麼呢?而這些過去的教科書現在在我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境遇?對比一下,歐洲自羅馬帝國滅亡以來到三十年戰爭,世俗國王與基督教會之間的鬥爭從來沒消停過,但是在這結束後,聖經有沒有被扔到了過去歷史的角落裡面?沒有。直到現在,聖經都一直是歐美地區從出生到成年都會接觸到的啟蒙書籍與教科書,而從聖經之中所延伸出來的傳統文化也因此長期保留。比如說歐美的人去教堂裡面參加聖禮,對這些聖禮的基本流程和大致含義都是有所知道的;他們的三觀之中也保留了大量的聖經及基督教內容。但是如果我們現在舉行一個古代的婚禮和葬禮,除了看熱鬧之外,還有多少人還知道這一套禮儀所包含的文化寓意是什麼呢?而且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我們還能復原出來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