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 與其它國家相比


中國文化傳承的希望在00後身上,因為中國文化在50—80後身上出現了4代嚴重的斷層。只有到00後纔有希望和資源解決這個斷層。

傅高義著作《鄧小平時代》提到:美國科學家在1973年5月訪問過中國一流大學北京大學後的結論是,該校的科學教育大體相當於美國初等技術學院的水平。

羅斯·特里爾版《毛澤東傳》提到:當年晚些時候,毛澤東接見一位教育 家 蔣 南 翔,他在「左翼」風暴中從高位上被清除。當蔣南翔進來時,正在毛澤東的牀邊轉來轉去的江青警告他說,他就教育形勢給毛澤東的彙報「不能超過三分鐘」。蔣南翔曾是清華 大 學 校 長,現在對政策不再抱希望,他冷冷地低聲說:「我的彙報30 秒就夠了。」他直截了當地為毛澤東概括說:「大學生在學中學的課本,他們的文化水平相當於小學生。」老年的毛澤東,這位教育衰落的幕後製造者,嘆了口氣說:「這樣下去,要亡黨、亡國。」

70年代,中國最頂尖的北大、清華都只有初等技校、初中的文化水平,其他學校可想而知。連基本的教育都不能保證,何談「文化」這種奢侈品。

80後教育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飯碗,上大學是找飯碗的工具而已。「情懷」是八零後欠缺的,少談點「詩和遠方」,多學點實用專業,是80後應有的價值觀。加上前三代文化斷層造成師資水平低下、家庭文化教育匱乏,文化薰陶無從談起。

四代人的文化斷層,最直觀的社會後果就是幾代人中面對庸俗文化缺乏抵抗力的比例比較高。很多這個年代的人,一有錢、有權就變壞:所謂娛樂不是嫖娼,就是偷情;不是賭博,就是抽煙、喝酒;連看電影這種大眾娛樂都成了「藝術」。因為文化素質不夠的人,只能體會到生理享受,達不到精神享受的層次。同學聚會時,把揮霍金錢、玩弄異性這樣的道德淪喪行為當成吹噓的本錢,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50—80後的另一個普遍特點是崇洋、文化自卑。這幾代,經歷的是西方如日中天、中國砥礪前行,從小的經驗就是洋人的產品好、文化好、制度好。這幾代人有錢多半不買國貨,因為用「洋貨」是成長經歷中身份的象徵。這是給LV、瑪莎拉蒂等西方奢侈品交「智商稅」的幾代人。

90後是補短板的一代,開始有所重視文化。然而,畢業就面臨高房價和996、就業壓力。90後雖有傳承文化的興趣、志向、潛力,卻無物質基礎支持,也無時間和閒情逸緻。90後,正趕上悲催的「後浪」時代。但個別家庭條件優越,且沒有被上一代物質、生理崇拜腐蝕的90後,有機會在傳承文化方面有所成就。

00後是華夏文明迎來文藝復興的一代。他們伴隨著中國崛起而成長,從小對中國文化充滿自信和自豪。而他們的家庭普遍實現了小康,不用再為五斗米而折腰,不用再為飯碗而放棄興趣,不用一輩子打拚就為了那三室一廳。

他們成長為中流砥柱的過程中,中國終於熬過了物質短缺恐懼症,開始重視「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將壓倒物質需要,成為中國的新增長點。第三產業,將壓倒第二產業,成為這一代人主要的就業方向。或許,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代人根本無需被放進養雞場一樣的工業化車間、寫字樓,而是普遍成為隨需工作的自由職業者。

而中國為了不再「落後捱打」,為了效率不得已犧牲的「公平」,也將在這代人身上得到彌補。這是能趕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中級階段的一代人。

高收入、時間自由,無養老、醫療、教育、住房負擔,又深深熱愛中國文化,從小教育條件又好,全世界還有巨大的學習中國文化需求。中國文藝復興的光榮使命不落在他們身上,又能落在誰身上呢?

因為物質和科技的落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壓抑了高雅的文化需求,用180年的時間終於能夠在科技和物質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十幾代人的付出,將成就專屬那一代人的輝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都說「以人為本」,只要人活著,只要人能過上好日子,一言一行皆是文化。如果人都過不上好日子,天天被壓榨剝削,天天在困苦中掙扎,被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什麼文化傳承,見鬼去吧。或者去大英博物館待著也不錯——那麼多傳統文化可不就在大英博物館住著嗎?

要是傳統文化真那麼有用,宋朝怎麼就被遼金壓著打、被蒙古滅了國呢?要是傳統文化真那麼有用,明朝怎麼就亡了呢?要是傳統文化真那麼有用,近代怎麼就被英過法國壓著打、被日本差點滅了國呢?

承認吧,傳統文化真的沒那麼大的價值值得中國人去傳承——沒事做的時候挑選幾件拿出來玩玩可以,剩下的該送博物館的送博物館,該送垃圾焚燒廠的送垃圾焚燒廠吧。

你要是整天想著傳承這個傳承那個的,恐怕八國聯軍又要過來把這些傳統文化送到大英博物館去了。


中國文化的問題被過於妖魔化了,不少人缺乏對於中國文化的信心,覺得中國文化一無是處,與西方比就是落後,腐朽的,甚至覺得不廢除漢字中國必亡等等。但我覺得,其實很多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自己都不清楚中國的文化底蘊,以至於過於妄自菲薄。高中課本就有一篇文章《範進中舉》,透過這篇文章,其實能瞭解到這種現象的本質。外人在範進中舉前嘲笑範進癩蛤蟆想喫天鵝肉,不似官樣,但是範進中舉後,又誇他文曲星下凡,天生福相。其實,大部分人都並不具有識別潛力的能力,他們只會根據一個人現有的狀態來評價一個人。比如在這個金錢時代,有錢的人似乎說啥都有道理,而沒錢的人乾的任何事似乎都是他沒錢的原因。這個道理拿到世界文化領域也一樣,中國自1840年來的落後,使得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一無是處,似乎用筷子喫飯都是中國窮的原因。說到底,現在世界的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原因就在於西方在殖民時代傳播了自身文化以及近代以來的經濟,科技先進。但說到根上,文化的優秀與否和經濟發達與否並無直接關係。很多人義西方文化為標準,來評價中國文化先進與否,這本來就是不公平也不夠客觀的。

此外,我覺得文化的本質不在於服裝,習俗等外在形式,而是蘊含在這些外在媒介之中的內在精神因素。比如,端午節喫糉子是我國的文化傳統,但是,端午節真正的文化內涵是以屈原為代表的古人的家國情懷,如果忽略這點,那麼端午節喫糉子,只是流於形式而已。形式永遠不等於文化本身。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可能對於一個長期呆在國內的人來說,並不那麼清楚。但是當一個人與外國人接觸後,他就會逐漸明白,什麼是自己國家獨特的文化。很多人說中國已經沒什麼自己特別的文化了,我想說這太天真了,你真的覺得你和外國人一樣嗎?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念和信念?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近代,當中國持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走向盡頭時候,許多前輩都試圖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但他們大都都失敗了,因為他們都只是直接引用外來制度,而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思考,導致這些制度大都水土不服,革命也一直遭遇挫折。很多文人墨客便自怨自哀,覺得中國沒有前途,中國人過於愚昧,奴性等。而這正是真正的英雄和普通人的區別,普通人總是過於悲觀,在他們眼裡,不好的一面會無限放大,而英雄總是非常樂觀,總能找到不可能中的可能性,進而創造奇蹟。後來的歷史我們的都知道了,是毛主席洞悉了中國的文化特點,緊緊團結人民,建立了一隻創造世界奇蹟的人民軍隊,爬雪山,過草地,歷經兩萬五千裏的長徵,創建抗日敵後根據地,後來解放全國,並在朝鮮擊敗世界第一的美帝。同樣的中國人組成的軍隊,在清朝手上,在國軍手上,可曾有此傲人戰績?溯其根源,是因為這支軍隊匯聚了中國優秀的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喫苦耐勞和樂觀精神,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勇敢抗爭精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以人民為中心的「仁」,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集體精神等。

中國真正的文化內核,集中體現在這些寶貴的精神上。5000年來,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正是這些寶貴品質,使得中華民族一直延續到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其實沁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裡,我們不必附和於西方的文化,要堅信我們自己的文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援引隔壁一個問題的回答,中國人和穆斯林是最難被同化的兩個民族。

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過了好幾代依然在遵循著傳統的「祖宗禮法」生活,這樣的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做的怎麼樣,我覺得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文化這個東西,你身處其中的時候也許感受不到,然而,你的思考方式,你的一舉一動,這些東西無不深受「文化」二字影響,文化傳承是刻在骨子裡的,我個人認為本國人民的文化傳承沒有什麼問題,我們差的是文化輸出,是讓「外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

不過,以目前的國際形勢來說,文化輸出這個東西說實話我們目前是基本做不到的,我們沒有有效的輸出渠道也缺乏足夠的話語權,並不是說學一下隔壁日本就能把咱們的文化送出去,至少就現階段來說,這是個沒辦法的事。

此外,我反對前面把「漢服復興」作為傳承文化的代表的答案,漢服不能也不應該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這所謂的漢服復興運動說白了就只是一樁生意,說不得是什麼高尚的事業。


看了某些人的回答,我非常確定中國已經不是中國

目前的中國多數人早就被米國殖民化,思想跟米國人一樣,可悲阿

被英米搶走的國寶與文物是還打算送給它們更多嗎? 你們說話可以這樣無恥嗎?

身為一個中國人,不能守護自己的文化與傳統,是值得驕傲的?

反看米國,保留了多少英國文化與傳統? 在看歐洲,哪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化與傳統?

在看中國,保留了多少米國與歐洲的文化和建築? 你還有臉說啥? 被人殖民過很驕傲嗎?

老祖宗被人侮辱,文物被人掠奪,你還有臉留在中國嗎?

一個沒有文化與傳統的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米國四百年卻死命不敢遺忘英國與羅馬文化,中國五千年,卻急得切割????? 你們真的是不要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