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北大圖書管理員當年也經歷過你說的問題,然後呢?他去了井岡山。

必須的。

無論觀點是否一致,都應該思考其成因,進行對比,然後密切跟進變化,發展和結果,才能得到更完備的思維方式方法。


不知道你的觀點,你的原生家庭和你所謂的所有人有多少,所以不直接否定你。

屈原的《漁父》有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有句,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也有人說,舉世皆濁你獨清,你亦濁;眾人皆醉你獨醒,你亦醉。

除了變化,世間真理皆矛盾,沒有人能告訴你什麼時間哪個真理是絕對的,兩個矛盾的真理之間都有一個「度」,自己去把握這個度,就可以無憂了。


不是跟別人不一樣才應該想想是不是自己錯了,跟別人一不一樣根本不能做什麼標尺。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一個懷疑的態度,知道自己的認知未必完備。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是指既使全世界的人在一認知上都是A,而唯獨我是B,那又怎樣?而在這個問題上並非是我的錯,而是,也許正是我的卓越與超凡,之所以卓爾不羣。

自古有雲,學術造詣具有相當高度的人與事都被喻為:陽春白雪、造詣非凡,超凡入聖、不可方物……


錯與對從來與數量有關。


其實不論觀點是否一致,我認為儘可能的都要多想想,是否有更合適更優秀的想法。

當你的想法不同於大家時,並不代表你就錯了,想想為什麼是對的,但是不要盲目從眾,未必真的你的觀點就不如大眾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