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

正方——城市化,同時保留古建築

反方——不保留古建築,拆除

課堂教育角度出發:

這種辯論會是「反方敗局已定」的嗎?

反方是不是「強詞奪理」?

這種辯論會是否有意義

這種辯論會能不能用來「訓練表達能力與思辨力」,或者達到「課堂教學效果」?


首先,不平衡的辯題在正規比賽中當然是應該抵制的

但辯論圈同時有一句話叫「萬物皆可辯」,即大部分看似難以下手的辯題,當你對它進行分析深入分析後往往會有柳暗花明之感

比如題主所提的辯題,正方是「城市化的同時保留古建築」,反方是「不保留古建築,拆除」

看似正方佔據了一個較為中間的立場,而反方則是激進的拆除

但事實是這個辯題隱藏了一個前提,就是「城市化和古建築的矛盾」

城市要發展,古建築的存在影響了地產的開發和經濟的增長,所以才存在「要留」、「要拆」

如果沒有矛盾、在一片無人開發的荒地上,那即便不是古建築而是一棟廢棄的舊大樓都不會有人去拆,那有何談「保留」?

如果我們帶入了「城市化和古建築的矛盾」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雙方的立場

正方還像是那麼中立麼?

中環線造到了古建築門口,正方是留是拆?

只能是留(當然正方可以提出繞過等替代方案)

而反方的可辯性也就出來了:我們不是「恨」古建築,只是當情懷和發展矛盾時,我們選擇發展

並且還能順便上個價值:前人是希望我們前進的,更重要的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不是困在那些形式上就止步不前,只有當我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時,我們才能給後入創立更多的情懷不是麼?

當然,題出的確實不好


所謂的「更上一層樓」的黃鶴樓,其實被修過六次,最近的一次好像是解放前,這六次都屬於「拆了重建」的級別。

最早的黃鶴樓,其實是是一個警戒哨,和「陸遜白衣渡江」時關羽搞的一個性質。

中國古代用糯米汁搞的地基,現在都搞不出具體配方,原因是:水泥比這個配方好用多了。

榫卯結構為什麼不在傢具中大面積使用?因為榫卯結構要多費1/3的料,對於廉價快消的傢具而言意義不大,相反很多高級木材的傢具使用榫卯的很多。

與其在對古人的崇拜中故步自封,自我否定,不如用開放的心態面對古蹟,能修就修,能用就用,何必太在乎物體本身的存在?

當然,把顏真卿的字帖給日本人禍禍的事,我們是不幹的。

---------------------------------

在教學中,大道理都會講,展示不了大道理如何指導具體工作的,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對於辯論賽來說,我方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辯友認同我方觀點,也不是為了證明自身辯題是絕對正確的,而是在通過證明辯題的過程中,向評委和觀眾證明我方的智商比對方辯友高。

所以一般的辯手不怎麼挑辯題,答主可以看看那場著名的「金錢是不是萬惡之源」那場辯論賽。平心而論,金錢算不上萬惡之源,但是武大同樣和對方打的有來有回。

對於古建築應該被拆除的這一方,如果選擇適當的切入點,其實更容易讓評委和觀眾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

比如,從古建築的定義入手。試問,現在蓋的這麼多居民樓,若干年後成為了危房,但是對於上百年以後的人類來說,算得上古建築了吧~請問這麼多古建築都應該保留嗎?

再比如,從比較的方法去入手。試問,所有的古建築都應該保留嗎?(緊接上條觀點)我方並不否認重要性極強歷史性極強的古建築應該保留。但是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尋常的古建築多呢,還是歷史性極強的古建築多呢?

事實上這個辯題,如果一方想要證明所有的古建築都應該保留,一方想要證明所有的古建築都應該拆除,基本上就輸了一半。我只要證明我的觀點百分之九十是正確的就行。同樣的道理,任何辯題,你都沒辦法去證明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很多辯論技巧,都會涉及到讓對方證明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然後歸謬)。

嗯哼?雖然我站在古建築應該拆除這一方,但是我沒有強詞奪理吧~~?確確實實作為第三方來看,拆掉的古建築也確實比留下來的古建築多得多得多。

以上,還是建議多加強內功的修鍊,優秀的辯手不挑辯題的。

歡迎私信交流~~

by冷稀飯


如果是真正是辯論賽這種辯題顯然有問題。但如果從課堂教育,訓練之類的角度,其實還可以啦。辯論本來有時候就是「強詞奪理」


這個只能通過投票決定,理性投票決定!然後實踐辨別是非,很簡單的事,


其實像這種辯論題目就需要對立論進行定義包裝,提高對方的論述成本。


總有角度可發掘,這個事情大家已經說的很多了,這裡不贅述。

只根據這個題目給一點切點。

我們現在讀唐詩論語,肯定看的不是唐代原本的詩三百,也不是春秋戰國原本的論語,但我們也學到了。

我們聽許多音樂,尤其是歷史久一點的音樂,很多也不是原來的樂手用原本的樂器演奏,很多甚至都不是live,但我們也聽到了。

我們看畫,世上沒多少人親眼看過梵高《星空》的真跡,我們在網上書上看到這副畫,這副畫的意味也激勵我們,我們也看到了。

所以你看,這些東西都不是當年的那一個,但是我們都能從中學習。

那為了什麼,到了建築這裡,就非得是原址原地原模原樣的那個了呢?就非不能動它了呢?

為什麼它就不能活在圖片裏,在資料裏,在模型裏,在拆除了換地址重建的博物館裡,在VR裏,甚至在刺客信條這樣的遊戲裏?

如果你真的是為了教育,那這樣其實更好。

真跡的論語價值連城,如果非要讀真跡不可,那我們沒幾個人能學到這一兩句子曰。但是印刷版,我們還能讓大家都能看得起。

如果為了建築專業研習,哪怕古建築本身很結實能供很多遊客遊覽,能從東北跑去江西看滕王閣的人,也始終都是有限的。但在東北看滕王閣的VR資料,就要簡單的多,也不怕風吹日曬,地震火災,這些寶貴的古蹟,會永遠活著,永遠留存下來。

當然,要做這樣的古蹟留存工作,也是需要錢的。錢從哪來?發展經濟。

所以,為了經濟建設拆除古建築,並非不可行。我們非但不是在破壞歷史,而是在真正保護歷史。

只可惜,有些滕王閣附近的人,不在乎東北的學生能不能看到滕王閣。

他們的眼光沒看到那麼遠。可惜了。


這種辯題雖然不是某一方敗局已定,但也會給持劣勢持方的選手帶來更多壓力;所以,平衡性有很大缺失的辯題的確是很難讓人支持的。

但題主沒有隻侷限於輸贏問這一類辯題的意義,而是問這一類辯題能不能帶來思辨、能不能帶來課堂教學效果?

我認為是能的。

回到題目,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一個辯題不平衡,覺得「一方觀點本來就是錯的」?這種想法來源於我們的經驗,然而對相當一部分知識貧瘠的校園辯手(比如我)來說,這種經驗是未經驗證的,是我們想當然的一種觀念。而辯論,或者說是備賽的過程,就是在對這個觀念進行檢驗;我們會拚命地尋找這樣一個持方的可辯性,如果能找到合理的切入點,那這是對我們知識的豐富和努力的肯定;如果沒有,那經過一週或者更長時間的資料蒐集和思考的「一方觀點有錯」也會更可靠,這對於思辨來說,不可能是沒有意義的。(不過我覺得,什麼切入點都找不到的辯題,出現的可能性也不大……)


辯論本來也不是為了分對錯。


能看入門視頻的問題非要到這兒來找一下存在感,是不是還覺得自己的提問特別有道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