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势是自由能对粒子(缺陷)数的偏导,空位当然具有化学势。晶体中形成一个空位,对自由能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贡献:

  1. 空位产生了新的内表面,导致体系能量上升
  2. 空位提高了原子结构的无序度,体系构型熵增加
  3. 空位附近的声子/电子态密度发生改变,体系声子/电子熵增加

因此,空位的化学势可以由下式估算:

[公式]

其中 [公式] 代表形成空位引起的能量变化,也称为空位形成能,一般在0~4 eV之间,在纯金属体系中大致跟熔点成正比[1]

[公式] 为空位带来的构型熵变化,可直接由Boltzmann entropy公式推出(等价构型数的对数用Stirling公式展开,再对粒子数求偏导即可),这个值与空位浓度 [公式] 有关:

[公式]

[公式][公式] 为声子和电子贡献的熵增,需要进行声子/电子DOS谱计算才能确定。不过这两项的影响比较小(对金属晶体而言,每个空位大约贡献1~4 kb的熵),一般只在高温下有明显作用。

参考

  1. ^Zhang, Pengbo, Yonggang Li, and Jijun Zhao. "Materials selection for nuclear applications in view of divacancy energies by comprehensiv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20): 15225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311520301306?casa_token=ZPaG-NKhB7QAAAAA:gQdvD4ujr7BHvaDmIDNX3BXSb9uaPzDJt1q_58iAZcQtRx4IujMSruMp14fBV5TVO6QoQ1FPpspJ


空位缺陷当然有化学势啊。半导体物理怎么学的。

你把空穴带正电当成因为有空学所以电子往里面跑,然后把这个过程逆过来,不就是空穴带正电然后往反方向运动了吗。


只要自由能随含量有变化的原则上都可以定义化学势


当然是可以的。

能带理论中的空穴,不就是凭空想像的抽象概念么。

空穴不过是对多个电子的抽象描述。


2020-09-03

理想的介电质(dielectric)是非导电的物质,这类的晶体由于缺少导电电子和空缺,所以电导率趋近于 0。但由于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原子产生热振动,在真实晶体中原子排列多多少少会离开原本的周期位置,这就是存在规则原子阵列中的缺陷,可造成晶体的离子导电性。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晶体的离子能在外场作用下在缺陷位置运动(hopping model),而使其导电性大增,故称之为「离子导电性,ionic conductivity」

图 1.晶格畸变的几种情况。(a).(b).置换式;(c).间隙式;(d). 产生空位。

晶体中某些原子的位置之周期性排列,被温度或杂质破坏了,形成点缺陷(point defects)。其方式有:

1). 内在缺陷(intrinsic defects):不含有外来杂质原子的点缺陷,又称「本征缺陷,intrinsic defect」。

(1). 萧特基缺陷(Schottky defect):1931 Walter Hermann Schottky 提出,若晶体中的某一原子,脱离其平衡位置后,并不在晶体内部构成间隙原子,而跑到晶体表面上正常点阵位置,构成新的一层原子,在内部留下空格点(vacancy)。这种在晶体内部只有空位,而无间隙原子的本征缺陷称 Schottky defect,由于要保持电中性,正、负离子空位常成对出现,形成正、负空位。

(2). 夫伦克耳缺陷(Frenkel defect):1926Яков Ильич Френкель 提出,在晶体中,原子一般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但当温度升高时,其中某些原子的振动加剧,脱离其平衡位置,进入间隙位置中,原来的位置变成空位。这时空位与间隙原子(或间隙离子)成对出现、数目相等,合起来称为 Frenkel defect其缺陷可能是正离子,也可能是负离子

图 2. 显示离子固体中的 Frenkel 和 Schottky 缺陷

2). 外在缺陷(extrinsic defects):外来的杂质原子进入基质晶体中构成的缺陷,又称「杂质缺陷,impurity defects」。

(1). 间隙式杂质缺陷: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可以挤进基质晶体原子间隙位置,一般并不改变基质晶体原有的结构,成为间隙杂质原子。

(2). 置换式杂质缺陷:一种杂质原子进入晶体中,以取代了正常格点上的某种个原子

图 3.以二维表示一空位和一自格隙位置。

在一般的离子晶体中,离子导电性是因为有点缺陷(主要是空位)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定向漂移所导致,有二种可能移动的历程如图 3。再外加电场作用下,晶体内的离子由晶格正常位置跳跃到一个邻近的等效空位位置上, 这叫作「空位历程,vacancy mechanism」;或是间隙离子跳跃至一相邻的等效间隙位置上,叫作「空位与格隙历程,interstitial mechanism」。这些在离子晶格中间隙的移动模型称为 hopping model导电离子在跳跃的过程中,由于导电离子与周围原子的互相作用,所以导电离子会循最低能量路径来通过此路径,跳跃过程必需克服最低「位能障碍,potential barrier,Ea」,即为「活跃能,activation energy」或导电活化能,才能离开原本的晶格位置到等效空位上。如图 4

图 4. Ea 为原子所需的活跃能;实心为原子,空心为空位。

总括来说,点缺陷可分成:间隙原子、杂质原子(正、负离子)或是空点格(空位)。空位形成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晶体中的空位是在不断形成又同时消失的,原子有可能跳入间隙位而产生了空位,也有可能是位错而产生了空位。图 1 之各种状态都有化学势才对

注:对给定物种 i 的化学势是这样定义的:

1). 在熵恒定、体积恒定、所有其它物种的摩尔数恒定的条件下,系统内能相对于物种 i 摩尔数增加的变化速率(除物种 i 外)。

2). 在恒温、恒压和除物种 i 外的所有物种恒定摩尔数条件下,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相对于物种 i 摩尔数增加的变化速率。

图 4.在表面上缺一原子的情况非常类似在固体材料内部晶格位置的空位缺陷,约略放大 20,000,000 倍。

分类:科普 &>&>物理 &>&>结构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看你具体想处理一个什么样的物理过程了。热力学本来就是一个唯象理论,所以要不要用热力学参量来描述缺陷取决于你处理的系统是什么。如果你处理的是比较大的体系,然后你要关注缺陷本身的行为,那用化学势描述缺陷是可行的。但如果你关注的体系不大,那你再单独考虑缺陷的热力学就有点没必要。


这就是所谓的晶格粒子模型与伊辛模型的对应啊。参见关于CuZn合金的伊辛模型分析论文。


1可以有化学势,0应该也可以有


我觉得是可以看成粒子,可以参考半导体物理PN 结的空位模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