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是英语国家,但东部的魁北克省却通行法语。魁北克省最大城市是曾举办过1976年奥运会的蒙特利尔,不过魁北克省的名称,却来自省内一个叫魁北克的城市。

魁北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大航海时代,从欧洲进入加拿大内陆,包括著名的五大淡水湖,必须从圣劳伦斯河向西逆溯。而魁北克,正好顶在圣劳伦斯河与加拿大大陆的交汇点。也就是说,谁能控制魁北克,谁就能控制加拿大自圣劳伦斯河以西的土地。在欧美,魁北克有个响当当的称号——北美直布罗陀。

最早「发现」魁北克的,是一个名叫卡蒂埃的法国航海家,时间是1535年。这位航海家有个习惯,每到一地都会写:「到此一游」,以宣示这些地方是法国的。

1608年,法国在这一片地区兴建城市。根据圣劳伦斯从这里变的狭窄,定名为魁北克(Quebec)。这是印第安语,意为河流开始变狭窄的险要地方。

法国人越来越多,就以魁北克为中心,成立了新法兰西。新法兰西有多大?1750年,北美洲的东部,除了英国的北美十三州外,剩下的基本都是新法兰西的地盘。法国移民为了感谢建造魁北克的法国探险家尚普兰,尊称尚普兰为新法兰西之父。

法国移民对尚普兰感恩戴德,却让英国人坐立不安。英国也看上了魁北克的要塞位置,他们曾在1629年得到过魁北克,后来又还给了法国。不过,鉴于魁北克对于加拿大腹地的重要性,英国后悔了,直骂自己冒傻气。

再找法国要?法国当然不会给!怎么办?嘴上要不来,那就下手去抢。

1759年,事关法国和英国在加拿大控制权的亚伯拉罕平原战役打响。

两国早在1756年就开始揪在一起厮打,爆发了著名的七年战争。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实力很强,但还没有强到让法国惧怕的程度。双方打的非常胶著,英国反而有点吃力,兵源不足。英国首相皮特说就是把男女老少都征了兵,也要拿下魁北克,这是帝国在北美成败的关键。

三路英国大军朝著魁北克挺进,英军誓言要灭此朝食。

法国倒不是特别担心英军的行为。法军主帅德蒙卡尔姆修建了十多公里长的防线,把魁北克保护的固若金汤,再加上法军有兵力一万多人,还有火炮300门。德蒙卡尔姆对部下说:魁北克的城外就是宽阔的圣劳伦斯河,只要咱们固守10个月,英军打下来就会走人。

英军的办法是通过抓获的法国领航员,让此人带著英军舰队躲过圣劳伦斯河上的明石暗礁,神不知鬼不觉的闯进来。而英军舰队停泊的地点,恰好是法军在魁北克火炮打不到的位置。

英军攻打三个月,虽然没打下来,但已炸掉魁北克的外城,法军伤亡严重。英军少将沃尔夫出奇计,让舰队在河面上来回跑,调动岸上的法军来回跑,累死他们。等法军被绕得晕头转向时,英军突然在法军没有预料到的地点登陆。

此时的法军只剩下不到4千人,还有各种杂牌军,而英军是正规军。9月13日,英军利用武器的优势,层层推进,彻底摧毁了残余法军的抵抗意志。

战争非常残酷,法军主帅德蒙卡尔姆和英军少将沃尔夫都在这场战斗中被打死。英国损失的只是一名少将,得到的却是整个北美!次日,残余的法军向英军投降。从此,法国彻底失去了加拿大。唯一能让法国宽慰的是,在魁北克省八百多万人口,法国后裔占了八成,整体上和法国比较亲近。

魁北克省对以英语系为主的加拿大并不感冒,一直想脱离加拿大,建立一个以法语系为主的国家。为此,魁北克经常搞投票。1980年搞过一次,最有名的一次,无疑是1995年10月30日这次。这一天,整个加拿大都提心吊胆,他们担心魁北克省万一真的自立,加拿大就将失去东线出海口。

而投票结果也让加拿大惊出一身冷汗:反对魁北克自立的只占50.6%,比同意魁北克脱离加拿大的49.4%,仅仅多了一个百分点。

不管怎么说,魁北克省算是保住了。加拿大是不可能放走魁北克省的,就像美国不可能放走加利福尼亚。


搜索一下维基百科, 加拿大宪法。

你会赫然发现一句话:

1982年宪法法案

加拿大女王(即现任英国女王)伊利沙伯二世1982年4月17日正式签署生效,新宪法正式确立加拿大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地位,并正式在法律上脱离与英国的联系。加拿大当时的十省的省长除了魁北克省外,皆签署承认新宪法

世界上有很多奇葩地区,但是奇葩到这种程度的,你听说过几个?他居然不承认加拿大现行宪法。

--

这带来的争议和后患对很多中国移民来说,超出了想像力之外。

其他回答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的特色,跟这个级别的地雷比起来,都没那么特别了。这也是魁北克至今在加拿大内部一直作,一直闹,一直搞独立,一直拿法语说事的根源之一。

在《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里,还有个33条,叫做「违宪立法权

这玩意,就是现今总理特鲁多他爹,老特鲁多1982年为了从英国拿回宪法的权利,跟各省,尤其是魁北克省,妥协出来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

如果省里法律和宪法的条款冲突,各省就有权不执行这些条款。

这是一个大BUG, 防火墙凿出来一个洞的感觉。各省只要这个33条,就可以强行无视宪法规定的「加拿大人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魁北克省能用法律界的奇葩战斗机-- 语言法案,难以想像的迫害歧视说英语加拿大人的权益。为什么在一个所谓民主国家,移民到了魁省的人在明明英语学校就在家门口的情形下,选择孩子上什么学校学什么语言的权利都没有, 魁北克公司内部,连选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英语办公的权利都没有。

最高法院尽管判决魁北克语言法案违宪,魁北克省用了这个33条,照样不鸟你。

1 不签署宪法 2 还有违宪立法权, 这个级别的口子一开,大家就容易理解,为啥至今魁省的各种幺蛾子,各种作,各种闹,联邦总显得有心无力。

同样也容易理解,加拿大其他省的人看魁北克人的眼神里,那复杂的表情。

---

在魁北克和蒙特利尔地方特色,以及生活体验,看这些回答:在蒙特利尔工作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64694/answer/1251814115蒙特利尔怎么样?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774330/answer/1252395101

加拿大魁北克省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体制,不仅与加拿大其他省份的教学体制不同,与世界任一教育体制也不同。小学教育6年,然后是5年的中学教育,比加拿大其他省的学生早一年毕业。

完成3年的高中教育后,魁北省的学生进入大专学院(简称GEGEP),学习1到3年的职业教育或者1到2年的预科教育。1年的预科项目相当于加拿大其他各省高中最后一年(不包括普通的主修课程:科学、人类学、商学或艺术)。2年的预科项目包括大学生的第一年。在魁北克省,学生只需3年就可大学毕业。这个学历有时会被魁北克以外的大学接受,但从不被加拿大以外的学校接受。

在魁省,1至4岁的小孩是可以进入幼儿园学习的,由于魁省政府的补助政策,目前幼儿园的费用仅仅是7元/天(要知道在BC最便宜的也要25元/天),但价格低同样也造成了服务供不应求,要想找到一个7元/天的幼儿园确实不易,排队也要排上一段时间。其实,如果无法及时找到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也是一种选择,虽然费用较公立要贵,但如果你是低收入家庭或是两人都在读书,政府一年后可以退还你超出7元/天部分的75%。

5岁是魁省孩子进入学前班的时间,如果父母决定将孩子送回国内,最好在孩子5岁时让他回到加拿大,因为6至12岁是魁省孩子读小学的年龄,但要是孩子6岁时才返回,将被要求读一年的欢迎班,相当于耽误了一年。与加拿大其它省份不同,魁省的中学是5年制的,但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多了一个一年的大学预科(相当于专科或是COLLAGE),最后当然是进入大学,不过这里有许多年青人选择读COLLAGE而直接工作。

独有的法语学习氛围 由于魁省的独特性,为新移民提供学习法语服务是这里的特色,COFI当然是名声在外。虽然政策经过几次讨论,COFI的补助还是保留下来了,目前COFI班每人每周的补助是115元,新移民可以享受8个月的边学习边赚钱的「幸福时光」了。 当然,除了COFI新移民也可以选择蒙大和魁大的法语证书班的学习,同样可以申请学生贷款和助学金。

英语学习 在魁省,免费的英语学习却是随处可见的,你可以选择HIGHSCHOOL或是TRAINING,如果选择MCGILL和CONCORDIA的英语学习班就要付费了,当然好处是你可以据此进入两所大学学习,而不用再去考TOFEL了。

职业培训

免费的职业培训也是魁省的独特政策,不仅学费免了(有也是很少),而且同样有学生贷款,而且奖学金的比例更高(你不用还的更多),许多中国新移民甚至可以以此存钱。一般的职业培训是一年,当然也有三个月的班,你最多可以参加三年的职业培训,在这里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的。

今天结合真实人物故事与加拿大的工作经验,讲讲魁北克。

?魁北克省与省旗。

「拧巴」的魁北克人

加拿大虽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但在很多人眼里,仍是个典型英语国家,甚至在许多人看来,加拿大文化只是美国的延伸。

在加拿大工作后,我逐渐感受到它的独特性:一种深深的「法式味道」。尽管同事几乎都是白人,但时常感受到魁北克法裔与讲英语的人之间有条淡淡的分界线。

联邦政府正式讲话与公文必须使用英法双语。

?图:arindambanerjee / Shutterstock

在不少讲英文的人眼里,魁北克法裔是特殊的:他们特立独行,思维清奇,思路独特,有人会笑说他们很「奇怪」(无贬义),讲起笑话来大家笑点都不同。

不少法裔从外形气质上即可辨认:当英裔说著一口饶舌美式英语、嚼著口香糖时,可能一旁的法裔却著装考究、绅士彬彬,男性留中长卷发或前卫小辫,极富艺术气息。

描述加拿大法语区与英语区文化隔离的漫画。

?图:http://queensjournal.com

得知我有法语基础,并对法语有兴趣,法裔同事看我的眼光就大不同了。经常与我讲法语,有意把本来的英语交流变成法语交流,用这种方式帮我提高法语,把我从英语中抽离出来,彻底进入法语世界。他们自豪于自己的语言,尤其希望将外国人同化入法语文化内。

当然,魁北克式法语有一套独特的发音规律,和学校里学的标准法语不同,我经常听不懂对方的发音,甚至还与之争论辞汇的「正确」读音,后来我发现这种争论是徒劳的,魁式法语与法式法语不同,魁北克人会特意区分,据其所言,他们的才是最古老正统的法语,保持16世纪以来的中古发音,而法国本土经过变迁,法语早就走了样。

?魁式法语教科书

倘若遇到民族情结深的魁北克人,其做派更加我行我素。

记得有一年来了新任大领导,搞了次全体员工见面会,叫大家提问,不少人提出好问题,以在大领导面前自我表现,可偏偏魁省分区老板站出来提问了,不仅内容奇葩,口气也挑衅尖锐,英文还有浓重口音,全体冷场尴尬。

可大领导也不敢回击招惹,只能一五一十回答问题,其他人纵使有抱怨也不敢吱声。魁省老板十分自信,喜欢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也看得出,加拿大对法裔总是小心翼翼,对其容忍度极高,深怕引起矛盾。

?La Presse(《新闻报》)是加拿大主流法语媒体之一,总部在蒙特利尔。图:http://lapresse.ca

严治分裂 + 赋权优惠

总之魁北克人性格可以说是比较拧巴,既要把自己跟普通加拿大人区分开,又不想跟法国人混为一谈,非要搞特殊性,但也认同加拿大人这个身份。他们对法国不屑,对隔壁的老美更嗤之以鼻,自豪于自己博大精深的法兰西文化。

那么魁北克人的「拧巴」究竟从何而来?

魁北克曾是法国殖民地,民众大多是法国人后代,与说英语的其他地区显著不同,希望独立建国,搞起魁北克独立运动,即「魁独」。魁独始于1960年的「寂静革命」,法裔认为魁北克应该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蒙特利尔市政厅发表演说,高呼:「自由魁北克万岁!」(Vive le Québec Libre!),激起法裔对民族和语言自豪感,魁独成为魁北克主流民意。

戴高乐与他著名的「自由魁北克万岁」宣言。

?图:http://adst.org

魁北克解放阵线也应运而生,60年代起策划多次恐怖袭击,成员受过克格勃特工训练。

?魁解组织骨干,标语是:出于对魁北克的爱国之情,他们选择了暴力。(Par amour de leur pays, le Québec, ils ont choisi la violence.)

魁独高潮是1970年十月危机,魁解组织绑架魁省劳工部长和英国驻蒙特利尔贸易代表,劳工部长数日后被害。

针对魁独活动,加拿大联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大棒加糖衣炮弹软硬兼施,强硬处理分裂活动,同时下放自治权。

严厉制裁。

● 外交行动:

1967年戴高乐发表煽动魁独演说后,加拿大立即宣布戴高乐为「不受欢迎的人」,加拿大与法国关系即刻破裂。此后40年内,加法关系紧张,法国还不断给魁独人士提供庇护,直到2008年萨科齐宣布不再支持魁独为止。

● 军方与警方行动:

十月危机中时任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态度强硬,立即宣布魁北克全省戒严,实施《战争措施法》(War Measures Act),赋予警察逮捕和拘禁的全面权力。警方进行3000多场大规模搜捕,同时加拿大军队进驻蒙特利尔,政府动用军队部署在重大建筑物和关键位置。

十月危机时期,加拿大军队进驻魁北克,

?警察开展大搜捕。

● 司法管辖:

80年代和1996年,魁北克就独立问题举行两次公投,虽然独立派因票数不够而失败,但居高不下的独立倾向引起联邦司法机关警惕。很快1998年加拿大最高法院判决魁北克单独宣布独立的行为是违宪。

?加拿大前外长、资深政客、魁北克人斯蒂芬·狄安(Stéphen Dion)1996年向最高法院递交三封公开信,并争取到国际社会支持,促成加拿大司法和立法机关对魁独的制裁。图:Wikipedia Commons

● 立法制约:

2000年加拿大上议院通过《清晰法案》(The Clarity Act),明确规定根据加拿大联邦宪法和国际法,一个省无权单方面宣布独立,公投不仅需全体魁北克人同意,还需全体加拿大人同意,使魁独从法理上再无可能。

与此同时,联邦政府也给予魁北克大量政策优惠和高度自治权。

● 联邦公务员人事录用:

魁北克人口约占全国21.6%,但在联邦公务员体系内,据笔者不准确目测,魁省法裔人数接近一半,高官中魁省人比例更高。由于宪法规定双语政策,联邦公务员必须掌握双语,职务越高,双语要求越高。

这就从政策上对魁北克变相倾斜,因为英文在加拿大非常普及,但法语不是人人都会,英语区人士须后天努力才能掌握法语,法语区人士却很容易掌握双语,形成语言优势。据笔者观察,加拿大外交队伍中担当高级别职务的法裔人数相当多。

?加拿大现任外长、法裔弗朗索瓦-菲利普·香槟(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

图:Gints Ivuskans / Shutterstock

● 独立司法体系:

魁北克至今依然延续法国殖民地以来的市民法系,即大陆法系,而加拿大其他地区却是普通法系,即英美法系。联邦法律中唯一可以凌驾于各省法律的是加拿大刑法。

● 独立移民政策:

魁省可单独制定移民政策,不必与联邦移民局一致。移民魁省除获得联邦移民局签证外,还需获得魁省移民局出具的文件。

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移民其他省需通过联邦复杂的积分制,但魁省最大要求就是会法语,只要学法语通过语言测试等条件就能移民,可巧妙绕开积分制。

因此近年来魁省成为大批中国移民的首选移民点,比如我观察许多中国投资移民(NV5类)就把魁北克作为登陆点,得到身份后再去外省。

● 省庆日:

6月24日是魁北克省庆日(La Fête nationale du Québec,或Saint-Jean-

Baptiste),是魁北克最重要的节日,仅比加拿大国庆日7月1日提前一周,但对部分魁省人而言国庆日是次要的。我的魁省同事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办派对庆祝,比国庆日热闹得多。

?热闹的魁北克省庆日大游行。

图1:Fête nationale du Québec

图2、3、4:Wikipedia Commons

新反思

不过说到底,一个地区究竟有多大自治权、是否有自治的筹码,根本还在经济实力。魁北克经济如何呢?很有法式特点:魁省盛产艺术家,文化产业发达,大量优秀影视制作公司、音乐、游戏、艺术、旅游产业都在魁省。另一大产业是航空业,著名航空制造公司庞巴迪的基地就在蒙特利尔。

?天才歌手席琳·迪奥是魁北克人,

以法语歌手身份出道。图:Rolling Stone

?风靡全球的太阳马戏团是魁北克制造。

图:http://wheninmanila.com

魁北克与法国的关系也很微妙有趣,魁北克人或魁式法语叫Québecois,也被戏谑为「魁瓜」,在法语世界中有那么点土味乡村法语的意思,但魁北克人也并不买账:「我们跟法国人不同,别把我们和他们混为一谈。」

1977年魁北克出台《法语宪章》规定法语是魁北克唯一官方语言,英语不受承认,各地标识一律用法语。这种对法语的固执坚持,虽保留了文化,也造成许多问题。

我的好友菲利普是魁北克人,他告诉我:「我家乡在魁北克偏远地区,家人至今一句英文都不会讲。」

我当时就震惊了,加拿大人居然不会讲英语?

他说:「这就是现实,家人出国旅游,因为不会讲英语,我要帮他们翻译。」

还有一位同事的太太是魁北克人,也来自魁北克小地方,英语很蹩脚,因为16岁才首次学英语。听她说英文,我感觉她是个内向温柔的人,可有天她得知我懂法语,立马来了兴致,法语脱口而出,即刻奔放活泼、潇洒随性,整个人的人格都变了,不再是那个我曾认识的她,我当时又震惊了。

像菲利普这样的新一代魁北克年轻人,也在反思著未来:

「走过世界很多地方后,我开始反思,坚持这种自主性和独立性,非要搞得自己与众不同,真的对魁北克好吗?严格的法语政策,导致人才流失、投资者离开、游客觉得不友好。魁北克在加拿大全国内经济也不算好,失业率还是最高省份之一。」

他说:「假如真像那帮魁独所愿,把魁北克分离出去,情况只会比现在更差。如果没有加拿大这个国家体系保护,单单一个魁北克有什么经济、资源、优势可以立足于世界吗?就靠法语?」

菲利普回国以后,告诉我他在蒙特利尔找到了工作,租了间公寓,考虑要不要在蒙特利尔买房。再后来我们没有联系,一年后我得知,他已离开蒙特利尔,去了加蒂诺(Gatineau),加入联邦政府,实践他的中央政府官僚梦去了。

位于安大略省的渥太华与位于魁北克省的加蒂诺是一对双胞胎城市,一河之隔,以桥链接。在首都联邦政府工作的魁省公务员住在加蒂诺,通勤上班十分方便,人性化的地理和交通设计照顾到了魁省人士需求。

?图:Snow Meadow / Shutterstock

由于紧邻渥太华,交通便利,加蒂诺成为魁省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之一。

?

他生活在加蒂诺,河对岸就是渥太华,过河回来就是法语区。这样的城市最适合他:既能容得下一个加拿大人报效国家的事业梦想,又能照顾到一个魁北克人敏感的文化尊严与对母语的心灵寄托。他乡安放肉身,故乡安放灵魂,倘若两者合二为一,就是人间大喜,菲利普找到了,恭喜他。

文/劳拉申

END


哈哈哈,从移民政策来看,最独特的无疑就是PEQ移民政策中对法语的要求了。还有就是政府的一系列福利,最典型的就是免费的还带补贴的法语课程和魁北克价值观培训课程。

魁省的法式风情,悠闲的生活节奏,亲民的物价,浓厚的人文气息吸引著热门好奇的目光,特别是以《鬼怪》这部韩剧而大火的魁北克城,更是吸引了无数旅游者前往打卡。丰富又前列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语言环境,也吸引这无数留学生进修深造。

然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对这个省的进一步了解,我身边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实际魁省并非像宣传乃至电视剧中那样美好。拿最大城市蒙特利尔来说,长时间低效率的装修,狭小破旧拥挤的城中心,不靠谱的政府服务,还有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以及雇主对越来愈多法国,拉美移民的偏爱,让华人的生存空间变得日益狭小,很多人纷纷搬去西岛和南岸生活置业。

然而,不能否认,目前从城市轻轨的开工再到更多骑行车道和步行街的完成,蒙特利尔也再努力建设成一座更适宜居住的花园城市。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我想魁省的其他地方,也会越来越好吧。

更多学长学姐加拿大生活分享,欢迎关注 @UniExplore枫叶国小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