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革命?革命需要一定的條件嗎?


革命的本質就是有個生意更好做,但是現有生意管理辦法不支持這種做法。

如果革命要求的生意的好做程度超過了生意管理辦法支持者能出的好處,那就革命了。


本想在這個提問最早出現的時候就回答的,拖了幾天,沒想到各位已經百家爭鳴了啊,原本想到的一些話也都被說去了(笑)。革命屬於政治經濟學範疇,那麼,就基於馬克思的提法作些補充吧:

革命是使用暴力手段變革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活動。在生產關係領域,通常表現為新的生產關係取代舊的生產關係;在上層建築領域,通常表現為一個階級作用於另一個(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class-to-class, or class-against-class)的推翻/顛覆/結束統治和舊有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被打碎。

(為避免歧義,此處不討論「工業革命」等活動——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革命對社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但此處已經抵達了革命之後/後革命的語境,不作展開討論了。

就說這麼多吧。


開個坑,以後慢慢填...


革命(revolution)一詞本為天文學用語,由於哥白尼《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rdtium) 的流行而在自然科學界中受到格外重視。在這裡,「Revolution」一詞指有規律的天體旋轉運動。這就意味著,其並非是人為因素所能影響的,因此也是不可抗拒的。同樣的,這個詞明確表示了一種周而復始的周期運動,其背後有一種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而轉變的力量,促使著天體在宇宙中以預定軌道運動。

部分妄用「革命」之詞者,往往以為他們在宣告舊秩序的褪去和新時代的誕生;卻不曾想自己的所作所為,也不過是一塊又一塊歷史碎片的重現罷了。


政治的本質是共贏原則之上妥協的藝術,而革命僅僅是一種將無法共贏的不公平狀態扳回到均衡狀態的特殊手段。革命的目的在於回歸規則,而非瘋狂報復哪個具體的個人或群體,更不應是混亂無目的的自相殘殺。合法的復仇該由司法去完成。雖然革命過程中極容易發生報復性事件,但絕不應該是主流,更應杜絕無目的屠殺。

否則,暴動者關心的僅僅是如何分配他們鐘意的「家產」,而非公共事務。佔有前奴役者的寶座歸自己享用,重新奴役他人,而非結束奴役本身。革命就演變成被奴役者的「鹹魚翻身」和取代原奴役者的私怨仇恨和血腥殺戮。


階級鬥爭


什麼是gm?

在關於通向shzy的道路的討論中長期存在相當大的混亂。「gm」一詞至少以4種不同的含義被交替使用,卻從來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在某一具體場合究竟使用哪一種含義,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清楚的。

  1. 「gm」被理解為澀穢關係的徹底變革,卻並沒有同時明確這一變革的方式——是和平的,還是暴力的。
  2. 「gm」被理解為澀穢關係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突然的、深刻的和全面的。
  3. 「gm」也指與合法的發展相反而用暴力改變震脂制度。澀穢旻煮檔只是為了爭取或者捍衛震脂旻煮才願意使用暴力,但是在多數情況下這一點沒有明確說出來。
  4. 「gm」也意味著用暴力廢除舊的澀穢制度,這同時也應當意味著爭得旻煮和對澀穢關係實行全面的和突然的變革。

由於對gm的理解不明確,也由於mks煮藝相信shzy的歷史必然性,這就長期妨礙了shzy者具體闡明他們對shzy的道路和目標的理解。他們忽視了對自己和別人說清楚shzy澀穢應當怎樣運行以及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夠在現實中為shzy開闢道路。他們的反對者批評說,澀穢旻煮檔追求一種烏托邦並且準備進行一場暴力gm。

——托瑪斯·邁爾《澀穢旻煮煮藝導論》p42-43


一切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革命的本質是先進階級對落後階級的暴力奪權。

偉大導師列寧指出革命的根本問題就是政權問題,一個階級只有奪得了國家這個工具才能發展本階級的利益。

革命必然產生但又不是憑空產生,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當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革命才有可能產生。


假設皇帝聖明,官吏清廉,人民安居,所以大生特生,後來地少人多,普遍吃不飽飯,後來開始殺人奪糧,再後來全國性的大動亂,皇帝也在這場動亂中喪生。人殺夠了,新皇帝上位,新皇帝依然聖明。(無反諷,僅僅是描述一個理想化的狀況)

以上的過程,不叫革命。革命的本質不在其中。

假設官老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開始的時候,人民還養得起官老爺,後來官老爺越來越多,人民也越來越多,地少人多,人民普遍吃不飽飯,人民就起來把官老爺殺了。這就是革命。

有人會說,我們要杜絕革命中的濫殺。他們還說,我們不能只搞破壞,還要搞建設。

這樣的人是高尚的人。

然而革命不可避免要濫殺,因為如果官老爺理性的作威作福,就不會對人民竭澤而漁。但是官老爺不理性。

如果人民理性的革命,就不會濫殺,然而人民也不理性。

我希望每次革命之後,果實都能保存,都能建立更好的世界。但歷史告訴我們,革命成功被篡奪才是常態,屠龍的少年變成惡龍才是常態。

目前而言,只有指導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少年,變成惡龍所花費的時間為最長。我知道馬克思主義不是什麼終極真理。但顯然比別家更接近真理。


革命需要條件嗎?當然需要。

野心家遍地都是,但是百姓安居樂業的話,野心家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但是百姓流離失所是必然的嗎?

從歷史來看,這是必然的。

歷史上,技術的進步是線性,甚至是停滯的,但是人類的繁殖,是指數的。

所以不論統治階級是否清廉,人民都是註定要流離失所的。

當然,在新形勢下,我們驚訝的發現,人類的人口增長率可能為負(比如韓國2028)。

但這無關大局,增長為負的國家要麼滅亡,要麼失去人類本質(被AI統治),剩下的國家,一定是增長為正的(中東?)。那麼,百姓註定還是要流離失所的。


順便說一句,因為人類的本性(由人類的生物性所決定),所以皇帝聖明的情況不會發生,只要是超大規模動亂,一定帶有革命的本質。


小範圍地、不那麼露骨地、孤立地階級鬥爭演變為爆裂地、公開地、全社會地階級鬥爭。


一種自組織模式對另一種自組織模式的替換……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一次MHD模擬跑出來的數據,用多種視角去描述聚變等離子體中米尺度上的帶狀流對湍流的覆蓋,我也能寫出一種社會革命的史詩感來……


哈哈,瘋子又來啦!

哇。。。「革命」這個話題怎麼可以少了毛澤東?毛澤東鬧革命。。。難出其右。。。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毛澤東,1927年3月,《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革命的本質就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動」。

劃重點!要考的!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係漸漸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關係中表現為階級、社會矛盾加劇,新生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力量想要獲得生產方式主導權,舊的勢力不會自己選擇滅亡,反而會變本加厲維護自己的舊的秩序下的統治地位,於是新生勢力與舊的勢力矛盾加劇,產生了衝突,新生勢力最終取代舊勢力,新的生產關係佔據主導地位,繼而生產力獲得解放。

所以革命的本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這兩個方面本質是一致的

1、先進生產力與落後的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所帶來的潛在需求,是革命在生產力本身發展客觀規律方面的必然趨勢

2、新勢力與舊勢力的衝突,在社會現實生活中愈演愈烈,比如新地主與奴隸主的衝突、新興資產階級與舊貴族階及的衝突、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衝突的加劇,使得社會矛盾加劇,推動了社會階級衝突

也就是說,一方面是要更高地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就像機器老舊了就要換代

另一方面是舊體系矛盾叢生,肯定要干架


革命的本質就是分蛋糕。而前提條件則是蛋糕分布的極度不平均。

最近在看《坂上之雲》發現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不論沙皇俄國還是明治日本都存在蛋糕分部極度不平均的國情。在俄國,大冬天光腳走路的底層民眾比比皆是。而在日本,為了搭上列強的列車,日本極度剝削壓榨百姓的積蓄,甚至舉國賣淫來換外匯。

就這樣的兩個國家,最後卻走了不同的道路。沙皇俄國出來了布爾什維克。而日本卻走上了軍國主義。

兩者結局為何不同?在日本民眾看來,我們的錢都被國家弄去搞軍費了,那麼你們(政府)依舊對外軟弱就說不過去了。於是當政府對俄軟弱的時候,民眾就當街把穿著海軍軍服的士兵扔進水裡羞辱。軍國主義越來越盛。反而俄國民眾卻普遍厭戰,列寧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簽約放棄大片領土自求和平。沙皇俄國因為窮兵黷武而滅亡,而明治日本卻因為窮兵黷武才能延續。這兩者的共同點是蛋糕分部極度不均勻。不同的則是,沙俄資源足夠大民眾卻依舊不得溫飽。所以底層群眾知道戰爭的擴大只會滿足貴族的利益而對自己沒好處,所以他們厭戰要求把國內的蛋糕重新分配。哪怕割讓一部分領土也在所不惜。而明治日本則是剛好相反,把大資本都弄沒了也許能讓民眾好過一些,但資源依舊有限,因此不如畫個大餅,承諾民眾,只要國家攻下朝鮮,攻下滿洲,攻下支那,就可以讓民眾過上好日子。於是軍國主義孤注一擲,陷入戰爭泥潭,百姓生活越來越艱辛,政府就越不敢對外軟弱,擔心一旦軟弱底層會下克上砍全家。而底層民眾同樣不願意醒來認清現實,尤其是在家家掛孝人人失去丈夫,兒子的時候。這種巨大付出就越不容易抽身而退,賭徒模式只能繼續。最終迎來滅亡。

不論那種模式,其根源都是內部利益的不平均所致。大資本、大貴族只會越來越有錢,而底層卻越來越貧苦。當社會兩極化趨勢嚴重又缺乏足夠的中產潤滑時那麼隨之而來的,要麼是軍國主義,要麼是底層革命。


革命的本質是為了特定目的而以命相搏。

什麼樣的目的值得以命相搏,或者不惜以命相搏,就是討論爭吵打架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出現這樣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個體的革命,一群人的革命,一大群人的革命。

革命肯定是到了一定火候才會出現,所以肯定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在一定火候之前會有很多解決方案可選,都是前奏都是積累都是為爆發做準備。


革命就是換一波統治者,有時候可以換一批階級,有時候不能換一批階級,有時候換一部分階級。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現實點,就是利益的分配方式的變革。

說抽象點就是生產關係的變革。

其實沒什麼複雜的。


先總結:

改朝換代不是革命,革命象徵著結構性變革;革命不能被製造,只能發生;革命是一種「天賦之權利」


再上分析:

革命是現代世界的產物,尼德蘭革命、英國革命、法國革命、北美革命、俄國革命、中國革命…其中法、俄、中被認為是現代世界三大革命。

容易被我們忘記的是,我們新中國政權就是在革命中建立的。讀一讀憲法序言,民主主義革命(辛亥+CP的新民主主義)構成了建國的政治基礎。

今天的諸多社會共識和法理基礎,比如對剝削的否定,對自由權利的肯定,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等等,直接是中國革命的產物。可能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過於習慣了,所以對於憲法的這些內容反而會感覺到陌生。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當然這些革命指的都是「現代革命」,傳統意義上,我們對於革命的理解更多等同於王朝政權更迭,比如「湯武革命」、「神龍革命」,指向統治集團構成的改變,說白了就是改朝換代。

就像《周易》中講的是:「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承接天意,推翻虐政,似乎感覺有點現代革命的意思,但離現代革命還差很遠。

我們肯定很熟悉馬克思主義對於革命的認識,比如「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革命是生產力衝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桎梏的必然手段、革命是階級鬥爭等等。所以不妨來看看馬克思主義之外對於革命的評述。

比如塞繆爾·亨廷頓,這位知名同時也頗具爭議的政治學者,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說到的:

「革命是指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領導權、政府活動的政策以及社會的主要價值觀和神話,發生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國性改革……只有當變革的發生意味著新開端的出現,當暴力被用以建立完全不同的政府形式或造成新型政治實體形成時……我們才能談到革命。」

再比如漢娜·阿倫特,這位具有思想力的政治學者在《論革命》中說到的:

革命者這一現代概念與這樣一種觀念是息息相關的。這種觀念認為,歷史進程突然重新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之前從不為人所知、為人所道的故事將要展開…先是洛克,既而是亞當·斯密,他們都堅持,人生而平等,指示由於人在的社會和政治制度才會變得不平等。了解到這一點。「全人類中的受奴役者」的造反就不像過去那樣,以解放自己、奴役他人為目的的,而是以實現人人自由平等為目的

即便在意識形態上會有不同,但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還是上世紀這些有洞見力的思想家,都認為革命是一種社會性的變革,象徵著政權、社會價值觀的結構性改變。注意,是結構性改變,我們在前文中舉出「憲法」條文內容的原因就是強調新中國在政治上(至少是法理層面)的結構性變革。

另一方面就是強調革命的暴力性群眾參與的廣泛性,革命一定是「暴烈的行動」,而我們一定要注意到,任何群眾性的行動,一定是有堅實的社會心理、經濟、政治等結構性基礎的,也就是說沒人能夠「製造」一個群眾性運動出來,否則參與者都是傻子么?

我們可以看看革命過程中革命者對於革命的理解: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正值「大革命」期間)

當然這也是革命為人所詬病的地方,認為革命中不必要的流血和犧牲太多,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可以成為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的重要手段。——這一點,以後有機會再進行更細的辨析。

如果往前面說,從對法國革命歷史評價的變化就可以看到這個情況,對革命的反思和反動同時出現。當然我們可以說,對革命的反動本身也內涵於革命的價值追求之中,簡單說就是「允許你有反對的觀點」、我捍衛你不同意我觀點的權利。

革命的反思是必要的,革命未來的方向是要消滅暴力,但反思同時,否定革命合理性的聲音也就起來了,也就是認為革命事件中的那些參與者,不應該將革命視為解決「問題」的必要途徑。

從筆者看來,處於具體矛盾背景下的畢竟不是我們,而是他們,是那一輩(法國的、美國的、俄國的、中國的)人經歷了這些大革命,我們無權對他們的選擇評頭論足,不經仔細閱讀,也理解不了他們對於革命的認同和參與的熱情究竟從何而來,否定、漠視革命會自然地從知識缺乏的基礎上生長出來。

讀一讀王蒙的《不革命行嗎?》這部作品(對的,就是那位優秀的當代作家)中的記述:

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到處的破破爛爛;到處的病病歪歪;到處的缺胳膊少腿……如果我為舊中國作證,我不禁馬上想到「左聯」烈士的被槍決,聞一多、李公朴的被刺殺,會想起那種登峰造極的愚昧,報紙上一個又一個大仙、半仙、仙姑……還有各種蹂躪、強暴、侮辱婦女的習俗……我堅信中國的人民革命也是上萬年擠壓、冤讎的潛能積蓄的結果。風暴中有盲目、有血性,能不能把革命搞得溫柔一點?然而,在中國,改天換地,革命,是掉腦袋的事。一旦革命起來,你摟得住火候嗎?只有一大批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狠上加狠,才有成功的希望

當然這位80多歲的老人也在另一篇文章中表達了對革命的反思,在這裡就不列入進來了。畢竟,革命既然是群眾性的行動,那必定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時代變了,革命退潮,對於革命的思考也在發生變化,也是自然的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革命的本質和條件問題,簡單可以這樣去講:

改朝換代不是革命,革命象徵著結構性變革——從革命的作用上來講

革命不能被製造,只能發生——從革命的群眾性和暴烈性上來講

革命是一種「天賦之權利」——從革命的歷史性上來講

先到這,讀者有問題後續再補充~

最近在讀海外中國學的東西,有很多關於中國革命的有意思論述,以後也可以補充進來~


革命出自

《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其實簡單的來說呢,圖書管理員已經指明了一切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啊這

我以前聽過一句話叫「革命就是用暴力手段實現z權的更替」

但現在我覺得是進步,是劇變,需要有新生事物,比如新的生產關係

比如古代各種起義:如果是想「起義成功自己當聖上」不是革命,如果是「讓農民階級成為leader」(自己要始終代表自己原來的那個階級)可以算是革命,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革命

我是這樣想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